强行贫穷教育很可能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由“平民所见”推荐,来自《有条件,却刻意地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这种教育观念是错的,更主要的是时代变了》评论区,标题为平民所见添加】

  • 000
  • 让你学会所谓勤俭节约....女生在长期的打压挫折教育下,会容易自卑,极度容易被骗,极度容易被物质吸引,极度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

    我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愣没看懂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就一定要靠“长期的打压挫折教育”吗?我扭头瞅瞅我家大闺女,我问她,我长期对你打压挫折教育了?她一脸茫然,啥叫打压挫折教育?

    人家小丫头的私房钱比我的都多,平日里花钱也很理性,比我这个当爹的都勤俭节约,这是我长期打压挫折教育的结果了?

    难道说,父母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NO,都能算打压挫折教育?这不是培养啃老族么?

    说什么女儿要富养,我就笑了,你自己都需要国家扶贫呢,你还富养女儿?你给我富养个看看?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当父母的,一定要多看看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他讲清楚,帮他搞明白,什么叫消费性花钱,什么叫投资性花钱。

    我家大闺女现在就很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以至于她尽管未成年,却有着成年人的消费观念——用于享受的消费,尽可能降低;用于投资自己的消费,尽可能满足。

    蜜雪冰城好不好喝?好喝。但是丫头让我从网上购买了百香果浓缩汁,高筒奶茶杯,还有纸吸管,自己在家用矿泉水和冰块做蜜雪冰城。算下来每一杯成本才不到2块钱——店里可是要8块的。

    跟外婆去逛街,明明看上了喜欢的裙子,小丫头却不动声色,从店里出来跟外婆说,然后让外婆返回去砍价——她外婆是砍价高手。

    我家的条件应该算是小康水平吧,父母,岳父母都是退休职工,四位老人一年领的退休金加起来能有近20万,我和妻子月收入扣掉税,能有1万4左右,房贷车贷已还完。

    我这样的家庭,有能力做到那种所谓的“富养女儿”。但是无论是老人,还是我老婆,都没想过这么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是要从小言传身教的,而不是等到她已经十八岁花钱花习惯了之后才教她。

    我妈有话说,孩子就如同一棵树,小时候不修剪枝丫让他往直里长,等他大了他能长成栋梁?

你分清楚引导孩子不进行奢侈消费,满足合理需求。和让不让孩子进行一些基础的合理消费的区别么?

10年前给1000块生活费是前者,但是十年后物价1000给一个女生就是后者。生存肯定是没问题,但是,我这里也有很多真实案例。

我曾经有一次兜里只有十几块,但是距离下次生活费还有一个周。说实话兜里没钱腰都挺不直的道理,不需要我给一个人成年人普及吧。当时在备考期末,但我印象很深,当时每天都在想着怎么过下去。又是从不借钱的一个人,当时感觉就是尊严和肚子之间反复横跳。

还有我了解的一个例子,借钱,最后为了还钱借网贷,本来以为一个月几百肯定能还上,但是网贷套路多,最后利息越滚越多,几万块钱还不上。不要以为借网贷都是高消费,我知道的一些确实就是差了那么几百块钱用来吃饭的钱而已。

我觉得关键是合理,你说女生一个月要一千化妆品钱肯定不合理。但一个月生活费只有一千肯定也不合理。我们都知道这点钱只够吃饭,基本啥也干不了。你女儿要买衣服,你们也是砍价后给她买,而不是直接说你有衣服,买啥。或者让她自己挣钱去买。

所谓勤工俭学就更有趣了,大学是最后一个有大段的学习时间黄金年龄。这个时间不去学习,而去打工。一个月发传单赚500块,损失的可能是未来更好的工作机会,因为这些工作机会需要更扎实的大学知识。这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所谓勤工俭学,其实是上个世纪出国留学带回来的一种风气,因为当时中国真的很穷,所以国外大学的奖学金比国内公务员薪水都高。所以有很多这样的神话,什么出国读书了以后,不需要家里钱,反而给家里寄钱。这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

对了,当时那批大学生也基本没回国,也是最没有自信的一批留学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