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这二十年

这几年,参与互联网上的公益行动,似乎越来越常见:

郑州遭遇水灾时,一个女大学生建立的腾讯文档“求救人员信息”在线表格在几天内引来250多万次访问量,更新了270多版,无数人在一个文档中发布必要的救援、避险地点等信息并不断更新提高救援效率;

疫情期间,不少外卖员、滴滴司机志愿参与防疫工作,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腾讯公益推出名为“小朋友画廊”的H5,号召社会通过买自闭小朋友创作的手工画进行来实现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怀与救助,这条H5成为互联网公益刷屏的代表作;

从这些切面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了解公益必不可少的窗口,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在互联网公益发展的过程中被反复讨论:我们到底能在互联网公益中做些什么?

实际上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答案都是不同的。

作者 / 指北BB组 付生

编辑 / 蒲凡

500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互联网赋予人们参与社会不同的方式,也影响着行业的运作机制,根据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中的说法,互联网公益可以根据互联网发展阶段(web1.0、web2.0、web3.0)划分为互联网公益1.0阶段、互联网公益2.0阶段以及互联网公益3.0阶段。

在互联网公益1.0阶段,连接的主体还主要是人与内容的连接,进而才会产生少量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比如在国内互联网商用元年——1995年,就有人为患怪病的杨晓霞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甚至于很多人是因为这次互联网公益才知道有互联网这么一个东西。

500

后来天涯论坛、千龙网等互联网组织也相继开了专门的公益频道与专栏,为需要求助的人们提供一个发声渠道。在200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还成立了互联网公益日,旨在号召互联网公司去帮扶中国贫困地区去弥补在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

可见,在1.0阶段,在互联网上发布公益内容一方面缺乏即时的反馈——毕竟当时的求助反馈都还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另一方面,这类行为并未推广至足以代表整体的大众,那时的官方公益活动都还是在号召各个企业去帮助社会接入互联网。

社交媒体与移动上网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启了互联网公益的第二阶段——互动增加互联网公益可能性以及即刻捐款的便利性。人们在5·12大地震时在网上发声、组织救援并转发扩大声量,腾讯也在qq个性签名中加入了“祈福”图标,可以说是早期互联网公益情绪共鸣的典型案例。

500

这一阶段诞生的另一个技术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方向:网络支付。网络支付可以说是将互联网变成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关键节点,通过它大众可以随时进行交易,而这也为公益的捐款提供了便利,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公益项目进行捐赠。

曾经的易宝支付CEO唐彬就曾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支付已成为网络公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且以‘很多人都分别做一点’为特点的互联网平民公益模式已初具雏形,丰富了仅仅是‘少数人做很多’的传统企业和名人公益模式。”

从那时的发展来看,如果把互联网公益看作是传统公益的延伸,那么互联网2.0阶段已经算是“完全体”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审核公益信息,也可以在家通过网络支付进行公益捐款。

如果要对一个趋近完善的模式进行创新,那么就意味着颠覆,也就是接下来的互联网3.0时代,几乎可以说颠覆了对传统公益的认知:它将诸多公益机构与大众连接在一起,甚至将早起、运动等日常生活本身转化成了公益,呈现出“泛公益化”的生活。

比如蚂蚁森林就是典型案例,毕竟除了蚂蚁森林,闹钟以及其他大多数自律型APP都没法做到让人们早起。这其中的缘由或许是,自律型app只完成了让你早起的提醒功能,但蚂蚁森林完成的是让早起有意义——偷能量来种树。

500

腾讯发起的捐步数更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移动”变成了公益,只要行走超过10000步以上,就可以将步数捐出,参与公益活动。包括之前刷屏的“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只需花一块钱就可以买一幅数字版的自闭症儿童手绘,号召大家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

500

对于公益来说,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益联系起来是激活了大众,但另一方面,如何将更多的NGO、公益组织与项目和社会连接在一起同样是一个挑战。在这一方面,腾讯公益在尝试成为将各个社会工作组织联结起来的角色,它为大量NGO提供了募捐的平台与官方渠道,而参与公益的热心网友也能在平台上看到项目的进度、了解捐款的去处。

如此一来,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差以及对话、监督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或许不是唯一的解决路径,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已经在路上了。

500

500

纵观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公益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那么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技术到底给公益带来了什么?用两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更高的可见性以及更强的互动性

更高的可见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见更多的公益项目、更透明的组织及资金运作,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公益可以惠及到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被看见的少数群体

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大多是0~9岁的儿童,占了患白血病儿童的70%及以上。由于急性淋巴细胞的大量增加扩散,导致患者正常的造血功能会大幅度削弱,尤其是在化疗之后,身体的抵抗力会大幅削弱,患者几乎需要时刻佩戴口罩防止感染其他病毒。对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现在戴口罩更多是出入场所的“通行证”,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来说,口罩就是维护他们日常生活的“保护罩”。

那么,在救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这方面,我们可以做的也就不止于捐骨髓细胞这种需要十分严格条件才能做的公益,捐助口罩同样是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保护自己并保护他人的办法。

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爱心口罩计划”,就以口罩作为出发点去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救治帮扶,内容除了占大部头的医疗支持外,还包括对患者的病房关爱、医务社工服务等心理层面上的慰问与关怀。

更强的互动性就体现为更加多元的参与方式,以及进而化为日常生活的公益行动

首先,更强的互动性实现的前提是更广泛的参与度,相比于95年只有几个人通过互联网帮助杨晓霞问诊,现在参与公益的人数难以计数,以数据来看,在腾讯公益平台捐助过善款的人次已经多达4.78亿。

其次,更强的互动性体现在更加即时的反馈与更多维度的互动体验。更加即时的反馈更多体现在突发事件之中,譬如在疫情期间、郑州水灾期间发挥关键作用的共享文档,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沟通、核实以及更新救援信息的工作。而更多维度的互动体验则以“泛公益化”的形式让社会不仅可以通过H5等新媒体形式进行购买数字画作,而且还可以通过捐出日常的行走步数进行公益行为。通过腾讯公益,网友们也可以通过“月月捐”、“乐捐”等多种形式将公益捐助嵌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于是当人们回看互联网公益走过的二十年时,会发现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迭代和活动创新,普通人参与公益的成本正在被不断降低。这对于格外需要“坚持”的公益事业来说,可以说是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