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文化中国人”只是另一种拒统的“独台”包装

中国国民党主席江启臣近日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强调,“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在连任党主席后,他会具体推动两岸和平交流,他有信心,让人民重新信任国民党,放心让国民党处理两岸问题。

追本溯源,最早讲出此话的是蒋经国,1987年7月27日,他在与台湾民间12位友人会谈时说,“我在台湾居住、工作40年,我是台湾人,我也是中国人”。

其实,那时他已知越来越多人开始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他“希望大家超越一切地域、派系、小我利益之上,开阔心胸,把眼光放到大陆。”

可是,当“中国人”被摆在“台湾人”之后时,也就不那么“天堂正正”、“天经地义”,因此,李登辉后来才敢说,“一个中国是未来式”,随后便开始制造分裂。

所以,“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并非小蒋的精神感召,而是代表国民党大陆政策的立场后退,相较追求统一,只图割据求存,无异于向“台独”竖起白旗。

十三年后,再讲出类似话的是蔡英文,2000年5月29日,在台“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备询时回答立委朱凤芝追问,蔡英文答:“我并没有说我是中国人有什么不好,只是怕因此而产生了政治风险;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是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

但这个“中国人”,却是“两国论”真正的推手。1998年8月,她成为置于“总统府”国安会中的“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小组”的实际操盘人,1999年5月,该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建议以“国家与国家”来重新定位关系,作为两岸政策谈判的基础,也作为台当局分阶段“修宪”、修法和废除“国统纲领”的理论基础,7月,李登辉便据此迫不及待地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

二十一年后,再因“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引起讨论的是江启臣,去年他与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对谈时曾表示,“我在台湾出生长大,我是台湾人,而从血缘、文化、历史来看,我也是中国人”,当时并未引起太关注,这次若非国民党主席选举在即,牵扯未来的两岸路线,恐怕同样是船过无痕。

然而,相对“文化中国”的认同,江启臣更强调自己是所谓“中华民国人”,强调这是台湾最大公约数,但除了招牌之外,这个最大公约数早已成为“台独”的遮羞布。三年前,江在美活动期间还在大谈,国、民两党在“统”“独”议题上讲归讲,“但在实际落实上,坦白讲都一样”。

2020年9月,《中国国民党现阶段两岸政策报告》中提出,“两岸官方协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宪政秩序,两岸官方互动必须尊重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表述中华/民国的空间,是两岸官方协商互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应用以延续两岸互动,并以此寻求互动方式与时俱进”。

但这种片面要求两岸相互承认的诉求,本身已经违背了 “九二共识”,尤其当多数台湾民众将“中华民国”等同台湾,国民党混淆主权与治权的主张,形同李登辉“两国论”的翻版,在配合民进党加速了民意的独化同时,也让自己的两岸立场不可能为祖国大陆接受。纵使说出“我也是中国人”,对两岸关系突破而言,也不禁要让人打上问号。

有台湾舆论认为,三次“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说法,三次不同的时空环境,不同的两岸关系定位,三次台湾民众面对自己族群的不同认知,蒋经国、蔡英文与江启臣各自不同的两岸诠释,映照出台湾不同时期的两岸面向。

然而,这种不排除“文化中国”或“血缘中国”的论述,除了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某种工具意义,根本无碍一方面贯彻反/共路线,一方面幻想以“对等政治实体”落实永久分治;无碍一方面无力且无意用和平手段制止分离,另一方面又继续要求大陆彻底放弃武备反独。而三十年来台湾内部政治情势的变化已经证明,在对待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问题上,蓝绿已经走向合流。

相较蔡英文、江启臣的两岸主张早已为人熟知,在台湾,还有一部分以“文化中国人”认同自居者,大体看他们基本属于民国遗老的徒子徒孙,他们自认为坚持“民国”法统,便是最正统的中华历史文化传人,但他们却又无视台湾社会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化摧折以及70年来反共教育的荼毒当,四维八德不及“台独”道德,年轻世代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理性观察,这些人既没有抗陆到底的决心,又缺乏迷途知返的彻悟。当所谓“反攻大陆”已无可能、跟拜台独又心有不甘。为了拒统苟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摇身一变,又以“统派”身份,开始以雄辩家面目耍得一张嘴皮,游走两岸夸夸其谈。比如无力反独却又主张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再如提出坚持心灵契合才能统一,妄想兵不血刃便能实现颜色革命。

他们在台湾往往失去了可及的舞台,同时又希望在大陆利用两岸关系提振自己影响力,但面对大陆民众,他们时常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好似只要祭出“反独”口号,纵使苹果两个皆烂,大陆也只能择其一,只得接受“对等政治实体”,只得默许两岸三席。

500

这些人心底的“中国”存于过去,却不见诸现实,他们把“中国”悬在天上,寄予某种精神乌托邦的想象,他们也把“中国”忘在脚下,一湾海峡的心灵跨越却是咫尺天涯。偶尔说起抗战历史,他们或许还能谈卢沟晓月的哀愁,但面对台独步步紧逼,他们却又叶公好龙,将反独正言视为洪水猛兽。

如早前在大陆某家媒体的年会上,解放军某将领和台湾某专家曾有过一场激辩,后者揶揄大陆对“台独”强硬会使蔡英文民调上涨,却不思虑两岸能否心灵契合早已不是统一“方法论”的差异,当一方认同希冀结束对立,而另一方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分离,纵使不提武备反独,任何卑躬屈膝、仁至义尽的善意都会被解读为“并吞侵略”的恶意,而失去共谋统一的和平协议不啻为坐实分离。

这些人常以两岸统一急不得来伪饰他们真正的“拒统”底色,但另一方面他们面对大陆又要保持某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诸如接种疫苗还幻想拒绝隔离,面对岛内分离主义日盛还指望大陆继续给惠让利,如果不是因为现阶段两岸之间的制度差异,恐怕这些主张早就被14亿民意嗤之以鼻,而这种好为人师、顾盼自雄的言行,论两岸心灵契合,是否更该反求诸己?

其实,“历史文化血统”的中国认同只是他们寄望在松散的一个中国框架下,希望落实永久维持分治的现状的另类包装,这像极了1949年的“划江而治”,而如果实现他们心中设定的“统一”,恐怕是要大陆放弃14亿人艰苦奋斗走出的发展道理,放弃目前的政治经济制度,其蛊惑性与危害性并不逊于“台独”分离主义,无疑成为两岸关系中的又一潜在性的挑战,值得两岸有识之士给予高度防范与警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