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强公有制,我的理解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工,或者说国企与民企有各自的分工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推荐,来自《由时政切入试谈治理与发展,数字化中国的现在与未来》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添加】

对于强公有制,我的理解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工,或者说国企与民企有各自的分工。

如作者在文中所提,公共服务产品(水电气)在公有制的基础下运营更公平,更合理,虽然牺牲了一部分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最终保障了产品价格稳定而不冲击民生。

而我在德国多年的观察也印证了这点,电力公司私有化与去核电的结果导致了德国老百姓的用电成本从08年到18年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

但站在全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下的经济问题并非公有制走到头可以解决的,而是针对不同领域对症下药的去调整。

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市场经济的用与改”的问题。

普遍来说,我国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纠缠之缘”体现为:

1.部分产业过度市场化,对民生造成影响,这类产业如房地产、医疗、教育,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甚至游戏产业(出现了以恶性骗氪为导向的大厂)。其以“资本无序扩张”为表现形式,是破坏民生的主力军。国家最近对这几大产业的频繁出手也是在解决其“过度市场化”的问题。

2.部分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最典型的是农业技术的科研落地问题。中国的农业技术是有好的技术,但缺乏好的落地环境,近几年各大农科院都在推进科研落地的项目,目的就是使好的农业技术向应用端下沉,同时让市场需求来指导漫无目的的农业技术研究。

当然,这种市场化不足的现象之原因是多重的,产业三要素的缺失是一方面,被外国品牌占据半壁江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所以我看待市场经济时,采用定局再分析的出发点,总体认为:

中国的市场经济存在“局部过热,局部过冷,还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自主权”。

而对此,该降温的地方降温,该升温的地方升温,该夺回大好河山的地方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同平台竞争,这是我对于市场经济的用与改的看法。

对于作者提到的科技改变治理方式这点,大方向我是赞同的,毕竟技术爆炸始终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底牌。但一定要将技术发展与资本增值的关联性弱化,让技术发展是以服务大众的理念被推动下去。

对此,我是反对激进的城市化的,因为城市化会将技术与资本强绑定。这是动侧的逻辑,分工精细的生活方式,人们彼此之间经济来往的频繁化是不可避免的。

而作者也从政府对于城乡投资受益的调整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部分趋势与价值。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村的经济活力已然在蓬勃爆发。具体表现为,我司下属的经销商中也出现了多起搞起抖音快手直播,多平台带货的成功案例。

从经济演化趋势上来看,城市的演化到了一个瓶颈期,如果不搞美式中心国家对外“经济殖民”的话,我们的进一步城市化会非常内卷。

而农村长时间作为经济发展的输血方,成为了下一个百废待兴的福地。赶上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加持,使得乡村经济振兴具有可能。

不过这还只是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真正核心价值在生态与思想文化。我们应该结合乡村自身静侧的特征为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温铁军提到了立体的生态产业,陈平提到了大学科研机构的转移。这其实就涵盖了生态与思想文化两个方向。

故此,我并不反对三要素(投资、就业、消费)向农村转移,但我强调的是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不能把乡村振兴视为一个简单的经济改革,而是国家的整体大战略。

而要实现这种大战略,中央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必须足够,中间商必须弱化。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数字产业与数字化管理其实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弱化中间商。

当然我个人不赞同完全消灭中间商,因为直接管理的成本巨大,除非AI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明确可行的途径,否则还是得考虑怎么长期运转的问题。

最后,钟离排面,赶紧返场!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