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何以强大?!

500

在江南水乡的氤氲烟雨中,一座座繁华都市接连坐落,令人艳羡。

过去,它们是一处处“温柔富贵乡”,如今,它们则是占据全国GDP近20%的超级城市群。

我国东部夜间卫星图,中间大面积连续的明亮区域为长三角地区 | 图片来源@NASA

500

这里经济极为发达,坐拥数个特大城市,堪称“高手如云”。

在重重高手之中,颇显低调的无锡,竟以高达16.58万元的人均GDP脱颖而出。

长三角部分城市2020年人均GDP示意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而无锡的实力,远不止于此。

它是中国第二个集成电路产业超千亿级产值的城市,物联网产业营收约占全国的1/4。

从无锡市区远望太湖;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 摄影师@吴亦丹

500

见证中国万米深潜记录的“奋斗者”号诞生于此,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也在这里繁忙运行。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同样在无锡研制而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摄影师@应威

500

500

回首过往,工商业发展迅猛的无锡曾比肩上海,享誉一时。

古运河两岸见证了无锡的往日繁华 | 摄影师@尹士

500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吴文化也在此发源,至今吴韵犹存,熠熠生辉。

无锡荡口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摄影师@李玉

500

无锡,到底有多强?它的实力又从何而来?

答案,还要从三个时代讲起。

创业 1.0 -

开拓时代

远古时期,无锡所在的太湖流域,还是一片荒野沼泽。其东、南、北三面临江滨海,西部则为天目山等山麓丘陵。

天目山上云雾缭绕 | 摄影师@潘劲草

500

从海上跋涉而至的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俯瞰整个太湖流域,大江大河肆意奔腾,沼泽湖泊密如星斗。

5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种植水稻,于玉器、陶器上雕琢刻画,形成了著名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示意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至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风起云涌,太湖流域的发展却未有太大突破,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此处才开启了璀璨的篇章。

无锡这片土地,正是这一篇章的起点。

无锡太湖鼋(yuán)头渚景色 | 摄影师@朱金华

500

彼时,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受商王赐地,周人建国。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王,却有违礼制。

而长子泰伯年逾四十且膝下无子,早已深谙父意,遂决定放弃王位,离开周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片段节选;文中的“太伯”即“泰伯”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泰伯与二弟仲雍告别族人,一路南奔,直到太湖流域的梅里,才停下了脚步。

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于是两人在此定居,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第一代开拓者。

古梅里即今无锡梅村 | 摄影师@应威

500

历经数年,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碰撞融合,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吴国

相较中原各国,此时的吴国仅是一个偏远小国。在吴国近700年的历史中,每一代君主的使命便是“强国”。

用于纪念泰伯的泰伯庙守望千年;下图是无锡泰伯庙附近的泰伯塑像 | 摄影师@应威

500

而对于河湖遍地的吴国来说,“强国”的关键之一,便是治水

为了防洪防涝、灌溉农田,第一代吴王泰伯便带领吴人开凿了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泰伯渎

泰伯渎又名伯渎河,至今已有3200余年的历史 | 摄影师@梁俊杰

500

河道既有农田灌溉之便利,又是连接四方之要道。历经一代代吴人的辛勤开拓,一条长达200千米的“吴古故水道”就此形成。

第二十四代吴王阖(hé)闾()挥师征楚,吴国水军经此西进,被视为“以卵击石”的战役以吴胜而告终。

吴王阖闾伐楚示意;自此战役后吴都迁至姑苏(今苏州)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此后,更多的河流被疏浚,更长的河道被开凿。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梅里附近始建无锡县,城池拔地而起。

无锡城在今梁溪区,因城池形似龟背又名“龟背城”,城中河网密布;相传无锡之名或源于“吴墟”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摄影师@应威

500

800余年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始成,流经无锡城的古运河,便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擅于造船的无锡人,沿运河可通京杭,溯长江可上巴蜀,畅行五湖四海。

京杭大运河交通示意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至此,无锡迎来了大运河时代

凭借如此优势,无锡渐趋成为“南粮北运”的枢纽之一。

至今无锡境内仍有数千条大小河流 | 摄影师@尹士

500

到了明清时期,运河两岸已是码头遍地,“米市”规模日益扩大。

而苏北等地的部分棉花,也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逐渐兴盛,城中“布市”绵延百米。

荡口古镇在过去有“江南粮赋第一乡”的美誉 | 摄影师@赵永清

500

随着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钱庄、货栈纷纷于此坐落。

无锡成为名噪一时的“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堪称“商贾云集”。

南长街依无锡古运河而建,有 “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称 | 摄影师@梁俊杰

500

江河上飞驰的货船,不仅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催生了文化的繁荣。

东吴时期,无锡便有佛教传入。始建于梁的南禅寺塔,共八角七层,檐角悬铃,蔚为壮观。

南禅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南禅寺夜景 | 摄影师@尹荣明&杨柯峥

500

500

坐落惠山的惠山寺,门前则常有商客聚集。

人们斥资置地,共计80余个姓氏的百余座祠堂在此修建,规模极为庞大。

惠山古镇与惠山寺同框| 摄影师@尹士&张康年

500

500

除此之外,书院、学社、私塾、蒙馆等大小学院也纷纷建立,明清两代共建有800余所。

无锡东林书院始建于宋,享誉盛名 | 摄影师@尹士&杨柯峥&徐海洁

500

500

500

沐浴在书香中的无锡人,历史上共走出了5名状元以及500余名进士,可谓人才济济。

无锡古代部分名人示意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然而自有建置以来的2000余年,无锡始终为县,或隶属常州,或隶属苏州,发展水平与苏州等大城无法相提并论。

直至近代,这座城市才获得了崛起的契机。它所积蓄的千年之力,即将厚积而薄发。


- 创业 2.0 -

崛起时代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各国纷纷来华建立租界。旧时代衰落,新时代登场。

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成为连接外界的窗口

俯瞰长三角城市群 | 摄影师@袁博

500

夹杂着血与火的西风从海上吹来,现代工商业的萌芽迅速在江南水乡破土而出。

而紧邻上海的无锡,不只看到了乌篷船的飘摇与江南的动荡,也看到了工商业时代正拉开帷幕。

于是,一批又一批无锡人络绎不绝地走出小城,前往上海学做“生意”。

无锡近代部分企业家示意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1867年,16岁的周舜卿赴上海谋生,一边做学徒一边研读英语,后入职“上海大明洋行”,数年后实力大涨。

1872年,17岁的祝大椿经人介绍,于“上海大成五金号”打工,精通钢铁五金等购销业务,资产日益积聚。

1900年,自18岁便来到上海的荣瑞馨,已担任英商鸿源纱厂经理,后自己开设商号。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 | 摄影师@高翔

500

而同为荣氏兄弟的荣宗敬与荣德生,做上海学徒时也不过十三四岁,历经数年打拼,掌握了粮棉产销之道。

现代的工商业经济,让无锡人大开眼界,而上海人的开放与机敏,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从无锡滨湖区遥望远方 | 摄影师@王一骏

500

此时,“实业救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那些曾叱咤上海的无锡人选择重返故土,开创新业。

人才与资本在此碰撞,数百家工厂出现在无锡大地上。

近现代无锡工厂数量变化示意|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1895年,杨氏兄弟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业勤纱厂,矗立于无锡运河边上的第一根烟囱,开启了这片土地的崛起之路。

1902年,荣氏兄弟兴办保兴面粉厂,随后诸多工厂相继建立。

保兴面粉厂后改名为茂新面粉厂,下图中的工厂均为荣氏企业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无锡市图书馆

500

两年后,周舜卿则开办了无锡第一家缫丝厂——裕昌丝厂

短短30年间,以荣氏、周氏、杨氏等家族为代表的工业集团迅速壮大,富甲一方。

雪后无锡城,颇显沧桑 | 摄影师@钱萍

500

至20世纪30年代时,无锡工业总产值高居全国第三

这座昔日小城,竟成功跻身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之一,与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同台竞技。

无锡也是当时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中,唯一一座非通商口岸且没有外资参与的县级城市;下图是经过无锡的货船 | 摄影师@尹士

500

那时,无锡的运河两岸布满工商企业,曾经的繁华码头又爆发出惊人活力。

与此同时,积累了财富的无锡人在此造园、修桥、筑路、办学,渐渐改变着故乡的样貌。

1927年,无锡实业家王禹卿在蠡(lǐ)湖建造蠡园;请滑动查看创建于1912年的无锡县立图书馆 | 摄影师@应威&杨虎

500

500

其中号称中国面粉业与棉纱业巨头的荣氏家族,还创办了江南大学,为今无锡江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俯瞰江南大学,荣毅仁捐赠的无锡梅园 | 摄影师@梁俊杰&王慧

500

500

而由这座城市孕育的近现代名人则才俊辈出,闪耀至今。

无锡近现代部分名人示意 |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县终于靠实力升格为

然而这座城市的奋斗之路,远未停止。


- 创业 3.0 -

飞跃时代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当家做主,生产积极性高涨。

而继承了创业传统的无锡,乡村里更是涌动着一股新的力量。

无锡的大片农田生机盎然 | 摄影师@洪杰威

500

1956年,无锡东亭镇将具有手艺特长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办了一批“社队企业”,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东亭春雷造船厂

由于此地河网密布,人们生产生活几乎均要用船,所以船只的修理与养护,成为这里的特色行当,历史颇为悠久。

于1965年从上海迁至无锡的中国船舶702所,现已是世界著名的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研发基地 | 摄影师@应威

500

悠久的传承造就了过硬的技术,外加农村费用相对低廉,于是城区的不少船只也来此修理建造,船厂经营愈渐兴旺,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随之,一大批小型农机具厂、化肥厂、农药厂、水泥厂也陆续兴建,形成了无锡乡村发展的第一波高潮。

无锡的古运河上十分繁忙;下图摄于上世纪70年代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80年代,满怀憧憬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

日益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市场的庞大潜力,在社队企业的支持下,无锡人轰轰烈烈地开启了创办乡镇企业的新篇章。

天朗气清的无锡城 | 摄影师@张程皓

500

曾于乡村田野间忙碌的农民,开始奔赴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带回大大小小的项目和订单。

一批批工业产品如潮水般涌进城市,变成丰厚的资金,人们建起更多更大的厂房。

无锡南泉工业园中的工人 | 摄影师@李玉

500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很快成为与无锡城市工业平分秋色的力量。与此同时,无锡的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变革。

1983年,地级无锡市成立,江阴宜兴两县同时划入,新的活力于此迸发。

无锡行政区划示意;江阴与宜兴后改设为县级市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1984年,无锡郊区黄巷乡,成为江苏首个“亿元乡”。

1987年,无锡惠山西塘村,成为江苏首个“亿元村”,而与之齐名的华西村,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远望华西村的地标建筑龙希国际大酒店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全国最大的乡镇工业集群由此形成,其领域涵盖机械、电子等7大行业,产品足有3000余种,无锡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

而这些乡镇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后,则成为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

无锡城市中心的繁华景象 | 摄影师@陆佳敏

5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成为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城市,工业门类渐趋齐全。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智能化在此得到大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纷纷设立。

俯瞰无锡夜色,灯火通明 | 摄影师@邓国晖

500

在国家与地方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总投资2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无锡,使无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之一。

2011年,无锡高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高端产业占据引进项目的主导地位,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领跑全国。

请横屏观看,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无锡国家软件园 | 摄影师@陆佳敏

500

至此,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以及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诸多省会城市。

走进今天的无锡,蠡湖大桥、金匮(guì)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现代化桥梁横跨江上。

无锡蠡湖大桥;金匮大桥与江阴长江大桥 | 摄影师@应威&陆佳敏&陆佳敏

500

500

500

京沪、沪宁、沪宜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无锡交通区位示意 | 制图@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500

地铁、高铁、空港,四通八达。

从无锡坐高铁去上海和南京均在1小时以内;下图是无锡东站,景渎立交与城铁惠山站 | 摄影师@殷瑱达&李玉&应威

500

500

500

而在繁华之外,这里依旧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秀美安逸,处处回响着温柔动听的“吴侬软语”。

阴雨连绵的惠山古镇 | 摄影师@杨柯峥

500

岁月悠久的古镇之中,青砖白墙无声屹立,小河流淌尽显生机。

荡口古镇 | 摄影师@陈跃红

500

历经沧桑的旧城之上,道路拓展、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

无锡市政府与金匮公园同框;锡惠公园 | 摄影师@陆佳敏&陆佳敏

500

500

而酱排骨、小笼包、梅花糕、肉酿面筋、开洋馄饨等以“甜咸”著称的锡帮菜,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无锡酱排骨,更多无锡美食 | 图片全部来自摄影师@刘夏君

500

500

500

500

500

星罗棋布的湖泊园林、佛寺古建,则刷屏网络,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

无锡鼋头渚樱花;拥有目前世界最高青铜佛像的无锡灵山景区 | 摄影师@张子玉&应威

500

500

历经时代变迁,无锡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从泰伯奔吴到驰骋江河,从实业救国到乡民致富,这里见证了王权霸业,也见证了凡人伟业。

无锡城市人流 | 摄影师@陆佳敏

500

但千年来未变的是,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永远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他们不信命,所以要“改天换地”。他们不认命,所以敢于在狂涛巨浪中,毅然前行。

无锡城市全景,这便是无锡人千年来打造的广阔天地 | 摄影师@郭淳亮

500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

撰稿 | 莉莉

编辑 | 热热

图片 | 御寒

地图 | 陈志浩

设计 | 陈随

审校 | 李张子薇、热热、巩向杰

【参考文献】

[1]王国中等.无锡工商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无锡》课题组.无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

[3]宗菊如.无锡乡镇企业简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4]蔡雷. 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我国地方城市产业演化机制研究-以无锡为例[D]. 南京大学, 2018.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