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一刀切地搞教育前端改革,倒不如把力气放在社会就业这个后端需求上努力

【本文来自《“双减”政策来了后,整个社会鸡娃的焦虑能得以平息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个人看法这是一个体系性问题,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能解决的。

首先家长希望孩子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本质是希望孩子未来获得怎样的发展前景。家长们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知道自己的孩子如果输在高考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大概率上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指数型的收益差距。家长和孩子们面前只有一条出路,自然大家都挤破头去内卷。因为家长们知道,如果不能上那个台阶,未来的人生太苦了,相对于人生胜利组的生活差距太大了。

所以与其去一刀切的搞教育前端改革,倒不如把力气去放在社会就业这个后端需求端去努力。如果就业需求端没有大量的中高收入高质量技工需求,你就不可能在没有需求的前提下建立高质量的技校。

技工的工作环境已经相对恶劣,如果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差一大截,社会现实是工人钱少活累地位低,那谁会心甘情愿去做技工?如果技校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但大多数时候却难有更好的经济收益回报,谁会做毫无回报的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在就业收入这边却没有收入提升,企业不愿意或者不能给出更高的收入,那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又有什么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你技术工人水平提升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真是这样的么?技术工人干的再好,收入能涨多少?有好的职业晋升通道么?技术工人的人均收入多少?企业经营好了,管理和业务人员可以拿到巨额的分红,但是工人们的奖金有多微博?在当下中国的企业文化里,即使技术水平再高,有多少技术工人能被认真对待?

观网之前报道过的“大国工匠”鹿新弟,7次省部级科技奖、6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3项国家专利、100余项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奖,却被一汽拒绝正高职称申请。

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职业歧视问题不解决,你就永远别指望家长们心甘情愿的送孩子们去学职业技术。家长面前就永远只有一条独木桥,就永远不可能配合减负,放弃鸡娃。

先搞好产业升级,建立广泛的中高收入优质技能工人的就业需求,技能工人的水平提升可以在经济回报上得到明显体现,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最后配合技校的招生需求来搞前端的减负和生源分流的改革,才是合理的路径。

这样孩子们不再只有独木桥可走,不善于书本学习的孩子们可以学习实操技术,来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这个时候才有可能把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下去。

现在没有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即使通过一刀切的政策,真能强逼家长放弃鸡娃,取缔所有的学科培训,取消英语中高考,甚至把一部分孩子强行赶去上技校,提早进行所谓分流,那技校出来的还是一群没有就业机会的失业青年。另一边大学教育体系水平不相应提升,大学教育依旧潦草,又因为失去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失去了扎实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

这样的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现在有些人说,我们要在教育这块学德国,可是技术工人的就业需求和经济收入学不来德国,尊重技术工人的企业文化学不来德国,技术工人不低人一等的社会认知学不来德国,却硬要在生源分流和职业教育端学德国,你能学成什么四不像?

大方向都没捋顺,细枝末节上再怎么瞎折腾都是白搭。生命自己会找到出口,社会需求必有回应。现在的一刀切政策让我想到当年美国搞得“禁酒令”。当年美国的“禁酒令”逼出了私酒黑市,今天一刀切的禁绝鸡娃,却不解决鸡娃出现的原因,也只会逼出补教黑市。除非能把监控摄像头装到家家户户的每一个房间,时时刻刻监控孩子们的每分每秒,否则迫于孩子未来发展前景忧虑的家长们,总有办法把孩子们的负担再加回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