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最怕遇上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Tony Saich)的新书From Rebel to Ruler: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中有句话这样描写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用词很有趣,分享给各位:

...... the human yo-yo Deng Xiaoping, who had been purged once again, had been denounced by his radical opponents as an "empiricist."

“三落三起”是邓公的人生标签。“落”即“被打倒(be purged)”,“起”即“恢复职务(be rehabilitated)”。中共党史出版社曾出版《邓小平“三落三起”》(2015),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历史上,以“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为代表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曾遭到教条主义者的攻击。

“yo-yo”这个词用得相当幽默,把“三落三起”的人生遭遇比作“悠悠球”,活灵活现。

像这种灵活的用法在词典上是学不来的。文刀君也只在《美国传统大辞典》上看到这样一条释义:

yo-yo:【Informal】 One that undergoes frequent abrupt shifts or reversals, as of opinion or emotion

词典给出的中文释义也比较局限:优柔寡断的人。

读者若是不懂历史又不顾语境照搬词典释义,没准会误以为这个词在骂人,如此便走向机械的“教条主义(dogmatism)”了。文刀君前文曾提到,西方常用“assertive”描述中国的外交政策,译者若是只看某些词典上有“坚定而自信”的释义,便盲目采纳,便是犯了与经验脱节、与语境脱节的教条主义。

学语言、做翻译,都是实践出真知,要以实践为师,不要当“dogmatist”。语言在不断丰富发展,语言实践的星辰大海也远比词典广阔,跨文化工作者尤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否则很容易落伍。

《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文章谈苹果公司CEO Tim Cook,用词也很机灵:

after ten years of Cookery Apple is a bigger and better version of itself

这个"Cookery(烹饪)"令人捧腹,但几乎不可译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实践中,除了教条主义,翻译最怕遇上官僚主义。

在一些“跨衙门”合作的情况下,翻译在官僚主义面前碰壁的现象尤其明显。文刀君最近就亲历了不少。一句译文,选词用词明显不恰当,既经不起专业译者审视,更会令目标读者发笑。可惜,专业意见在一句"我们领导定了,改不了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归根结底,还是“不尊重专业,瞎指挥”的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

翻译之所以经常遇到这两个主义,且常常处于“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弱势地位,与翻译这门行当本身的特点有关。

郭德纲曾这样描述相声这门行当:相声门槛低,随便什么人都能进门,进了门一看,嚯,那么高的台阶! 

在文刀君看来,翻译与相声有相似之处,都是“门槛低但台阶高”。不进门不知门里面深浅,进了门才知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去爬,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实践中,很多人自诩学过一点英语,便老是站在门槛之外看翻译,既看不到全貌,也往往小觑翻译的专业性。更糟糕的是,他们往往比纯粹的文盲更难说通。

当专业遇到官僚主义,一般来说,专业一方要识趣一点,先低头服软,至于语言通不通,传播效果好不好,读者满不满意,也只能先放一放了。最后形成“皆大欢喜”的局面:只要你不尴尬,我就不尴尬。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