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餐厅已成了最后的倔强,你到底还要我怎样!

  近日在某台湾火锅餐厅与一位长期看我公众号的大陆友人约饭,我俩聊人生、聊理想、聊着买不起的房价看不起的大病吃不起的某家亮马河畔高级餐厅。

  同为北漂打工人,一切本是如此和谐,直到他讲起台湾。

  “我以前也在台湾交换过,我们这代都记得过去在豆瓣两岸网友快乐聊天瞎扯淡的日子,我们也都回味过去两岸年轻人能一起愉快论政治谈未来的日子。但现在这情况啊,连我都开始很讨厌台湾了。”

  我喝口汤、吃块肉,情真意切地说,这位亲爱的大哥,我到大陆九年了,跟二三十年的台商相比不算久,跟一两年的台生相比经验颇丰。

  我谨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人及群体,讲一些非常主观的话吧!

  在台湾那年刚对大陆萌生兴趣,一时兴起杀去天涯,那时的天涯对台湾已颇有嘴砲之风,误入丛林的小白兔某次看到一大陆网友的帖子“台湾找小姐,价格与泰国无异”,秉持两岸交流精神,就将台湾市场上各类型小姐价码研究一番,兴致冲冲地写了一则充满数据的长留言,”综合以上数据,就算经济差,台湾小姐价格还是远高于泰国“。

  满腔热血换到对方一句,“台湾人真有优越感,小姐价码也能比。”

  大陆人怎这样啊!那时两岸蜜月期,台湾学生提起对岸没有今日之牙痒痒,顶多是“那里有珍珠奶茶吗”。台湾小菜鸟就这样心理阴影。后来一位天涯路人不忍心,带我进入了豆瓣。

  收拾行李到北京之前,与友人分别莫不过离情依依,我寒暑假就会回台湾啦,我会找到方法继续上facebook的,保持联系啊!

  我好舍不得台湾啊嘤嘤嘤!

  甫入北京第一年,各色饭馆吃个遍,吃的肚皮圆滚滚,回头不忘找同学吐槽一片:这个太油那个太咸生鱼片又不新鲜!

  到了北京第二年,大陆朋友一大片,午夜入睡仍不时梦回台北,还记得过一段时间问候昔日闺蜜“我安,君安否?想念台北,想念你们。”

  入了北京第三年,开始工作,忙忙碌碌,若碰上傻逼老板就会死去活来,也因此跟台湾朋友保持了联系。有时感到委屈,吐槽大约是“我的上海主管怎么怎么样/我感觉大陆职场怎样怎样/我觉得他们这里的公司制度怎样怎样”。

  而台湾朋友也会不断反覆“其实台湾也这样/资本家嘛都这样/其实我感觉华人社会都这样”。

  进入北京第四年,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上完班喝着小酒听着隔壁桌北方男人侃大山,猛地拍案:欸,有多久没有跟台湾的那个谁谁谁联系了?

  上一次联系那个台湾朋友是什么时候啊?

  再到北京第五年,跟台湾朋友大约剩下逢年过节发句例行问候。

  有时对方客套性地跟你多聊几句,结果你脱口而出地纠正对方“你刚才讲的那个现象,其实只发生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沿海的城市其实还好。就算是城市,杭州和北京也差别很大,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以偏概全。”

  说完了还顺手给对方转发一篇公众号。

  又在北京五到十年,大概会出现以下现象。

  最近一次联系的台湾人,第一是在大陆的台湾圈子朋友,第二是你妈。

  在台湾的台湾朋友,基本就存在于“过年了,又回台湾找朋友们吃喝了,好开心喔”的朋友圈中。

  台湾家人跟你讲高端疫苗如何如何,你一脸蒙逼。看到朋友圈的双减政策,立刻煞有其事地转发,尽管你不在教育业,更不想生个熊孩子。

  不止你发现自己现在想法不像时下台湾人,不止你的台湾朋友用台湾腔认真表示“你现在好棕国喔”,就算是你妈,竟然在聊天时也脱口而出“欸’你们大陆’现在入如何如何”。

  当然,你还是个台湾人,只是这“台湾成分”似乎越来越稀薄。

  你或许有加入台湾圈子,但台湾圈子的家长们也为了北京学区房哀嚎一片,或正愤怒地评价双减政策。

  台湾圈子的朋友是你的灵魂伴侣,妳俩会在刷到台湾新闻的时候不约而同停顿一下,“等等,现在的国民党主席是谁来者...喔喔是江启臣!江启臣!”

  台湾朋友觉得你是大陆人,你感觉自己最台湾的地方就剩下台湾胃,北京的海鲜真不好吃啊!你“最台湾”的时候,就是带着大陆友人走进凑凑火锅,拉着朋友不可一世地吹牛逼:这是台湾火锅店喔,很好吃吧很好吃吧,台湾人真会开餐厅!

  在大陆多年,你与大陆朋友撸串畅谈中美关系与雄安新区,但被问到台湾现在最火的小鲜肉是谁你会非常蒙逼。

  你的工作人脉九成是大陆朋友以及大陆朋友的朋友,你甚至认为与大陆朋友聊天比与在台湾的闺蜜聊天更畅所欲言、不必多想。

  偶尔也有无处安放的乡愁,午夜梦回也会想起台北的老母与可爱的老狗。唯有台湾餐厅能让你想起一点台湾味,以及一点“恩,我果然还是台湾人”的肯定。

  去台湾餐厅,已成了最后的倔强。

  (以上这些演化过程,纯属参考,依据你碰到的大陆朋友素质、你是否有找大陆对象、是否在北京养娃养猫而有所改变。)

  于是,当你的大陆朋友们问你,为什么台湾人“总是”在大陆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在脸书留言喷大陆,你们台湾人怎么搞的!你到底是不是双面人!

  你回想自己过去数年的所作所为,大概会有几个想法。

  我又不是双面人!我脸书都三百年没上了!

  那种人就是工作量不饱和,我忙死了,哪有时间这样搞,你来问我干嘛!

  去台湾餐厅已成为最后的倔强,你还要我怎样啦!

  新关注的朋友们好,不要怀疑,我只有在写文章时以台湾人自居,其余时候在我大陆同事眼中我就是与他们一毛一样的北漂民工。

  如果你在现实中与我小聊三句,你未必能感受出我是台湾人,顶多就是普通话偶尔花不好的南方乡亲。

  而你现在看我的公众号文章许多政治,但我也是个半路出家的伪政治人。

  最一开始写的“台北女孩看大陆”,嬉笑怒骂、天真可爱,一则那时年轻,二则那时两岸的政府都倡导两岸相互理解,豆瓣读者大多包容。

  开始谈很多政治,并尝试分析台湾社会的统独、反中现象、“中国情结”等,与其说是长大和职业选择,不如说是我感觉自己被大环境、被整个历史推着走。

  过去写台北女孩看大陆,吸引了一些对台湾向往的人(还有少数民国粉),后来“转型”写台湾政治经济大环境下台湾青年的无奈、到大陆的心情等,少数老读者有些不谅解声音,认为太亲中(或是亲共)。

  以前刚上豆瓣,常看见吹台湾的言论,吹得我有点娇羞,现在则是骂得我非常忐忑。那些过去质疑太亲中/亲共的声音,没有多久,就被广大批评台湾的淹没。

  结果我又变成“自以为中庸其实是骑墙派”。哎哟真是的。

  同时非常多在大陆的台湾自媒体作者开始表态“爱党爱国”,我也有关注其中一些人,确实非常有才能、很会表达,但我本身是写作者,我认为就因为现在两岸很对立、大陆对台湾很不爽,我们在大陆的台湾人更该做好“与大陆同胞交流”这门功课。

  我想跟大陆朋友沟通,解释台湾,比如台湾民众为什么“井蛙”、年轻一代何以“在追中星中反中”。但我的写法,明显不是传统写两岸的台湾人,在现在的时代,我认为两岸相关文章要被更多人接受、理解,就不能如台北女孩看大陆时那么“台湾”,特别是当涉及政治。

  很多台湾学者虽然懂大陆,但语气和写法在提及大陆社会、政治时难免有些“纽约时报”。只要大陆朋友看到“外来者高高在上”的味道,就根本不想看了。

  我不断自勉,也自认接地气。但近年有些时候,还是有点惊吓。

  如今每次哪个台湾明星出事,就会有不少人高唱“如果不明确表态的台湾艺人,都是台独”。大陆政府对台有明确红线,但在网络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红线,而且还各有标准。

  比如以前某篇文章,我提到(曾经)喜欢的龙应台,犯傻地顺手加了俩字“先生”,这下可了不得,被不只一条留言质问立场问题。

  在此澄清,龙应台称不上先生,而且我也很喜欢看兔主席“先生”。

  而就在最近,我身边一个超级跟大陆友好、了解大陆的偏统派台湾朋友,也被莫名举报台独,举报者仔细分析其过往文章,一有任何可延伸空间就贴台独标签,搞得我头发又多掉了三撮。

  老天啊,继996、学区房之后,“举报台独”竟然成为第三个内卷领域!

  再过几天,是我生日,也是我来北京第九年、将正式迈入第十年的时期。

  近期虽然多有糟心,但我成年后最美好的回忆,大抵都发生在北京。比如第一次深切发现自己与“新闻上的对岸人民”原来许多想法相差不远,比如我找到了感觉可以终身热血的事业、一群听我嘴碎政治的小伙伴。

  比如我在这里,确实感受到时代滚滚变动,五年一大变,未来不可预期、又如此有意思。身在“中美冲突”第一线,明知有不少挑战、但又相信会更好,而不是只从新闻上看到,这都是到北京长居后的新体验。

  我身边的台湾人,彼此不互问政治认同与立场。但我看到的是,这些年来大家都贡献自己的所长所学,数年如一日。

  许多人会说,这跟台湾人去日本住、融入那里是不是一样?且不说政治问题,这说法完全低估了两岸在文化、生活、个性、日常交往、方方面面的类似情况,长期下来,融入程度根本无法比拟。

  写这篇文章,是近期两岸戾气太多。而我这个超级标准的台湾北漂,深怕打击范围太大,于是站出来,挺起胸膛,不想把声音让给极端!

  曾几何时,喜欢台湾和喜欢中国大陆,在两岸都成为对立的存在,但在大陆的多数台湾“忙忙众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身体力行这一点。

  台湾圈子诸人,偶尔也会因为台湾人身份碰上一些不愉快的意外,但我身边的人都会自嘲“想想在台湾的大陆人,我们很好啦”。偶尔也有留言训我,“我们现实中对台湾人够好了”,确实如此啦。

  谢谢诸位的忍让、包容。即将三十二岁的台北女孩(对我就是称自己女孩,怎样),跟大家一鞠躬!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