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人员可敬,但支教行为可能加速农村人口流失

在观网看了支教日记,对支教人员的付出和善良,与家国情怀,表示由衷的敬佩。但是,良心和善,不能替代智慧。人类发展的脉络中,智慧是先于善,起到更多的作用。

我观察了很多支教行为,很多都是起到与振兴农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初衷相悖的作用。

比如我过去说的一个例子,支教老师许诺了班上考前十名的孩子,去大都市旅游。最终也实践了诺言,带着贫困地区的孩子回到自己所在的大城市上海,去外滩,去迪士尼,去吃大闸蟹,结果孩子们精神崩溃了。回去以后再也不想好好学习,反而着急出门找工作,去大城市谋生了。

还有一些支教项目,没有结合当地经济阶段。比如某支教老师给孩子开油画课,开钢琴课,一套画具500多元,等于当地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虽然最终这笔钱是由于支教援助资金报销的,孩子不用掏钱,但是学油画,学弹钢琴,都是长期投入,开头的钱国家掏了,支教老师走了以后,课程就停了,就算课程不停,也没有几个贫困地区的家庭,能供养孩子长期几百元,几千元投入钢琴油画的。

最后这些所谓艺术项目,都成了一时兴起的玩笑式课程。孩子虽然喜欢,但也不可能坚持去下。而且就算学成了,对当地发展也没有什么助力。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支教项目,因为忽略了当地人最急需的经济技能,大部分都是所谓素质教育,博雅教育,屠龙记一类的,孩子学不成,等于浪费时间;孩子学成了,在当地根本找不到就业机会,只能外出去一线城市谋生。

结果就是不指支教,贫困地区青年人反而外流需求越迫切,越在本地待不下去了。

这与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形成经济产业良性循环,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很多支教人员,曾经自夸自己教过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我第一时间并不马上高兴,而是继续询问他们毕业以后的去向。遗憾的是,这些支教帮助过的优秀孩子,基本都留在一线城市,没几个回到自己家乡的。

所以说,目前支教的方法方式存在问题的。与其让贫困地区的学子学高大上的屠龙记,不如针对贫困地脱贫的经济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产业工人,技能工人的支教。参加高考内卷,当人上人,还真不是贫困地区学子的当务之急。

比如某个支教日记写的,当地县域经济靠放牧为主,家家户户都养羊。这种情况下,给孩子教一些牲畜的繁育,医疗,饲料营养学知识,都比教什么英文,音乐,美术要强。

所以说,教育是一门学问,核心是智慧,不能光靠善良和好心,就盲目去做的。缺乏了智慧,教育也会事倍功半,费了力气而不讨好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