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交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曾涛大使

500

作者简介  

马振岗 1940年11月生,山东省人;1995年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副部级);1997年至2002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在英期间,获得米德萨克斯大学名誉博士、中兰克郡大学名誉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称号。

500

全馆人员到机场接曾涛大使到任,

大家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

那年8月,中国新任驻南大使曾涛到任,标志着中南关系进入新阶段,也意味着使馆将呈现新面貌。随后王晋参赞、袁云楼武官、戴杰商务参赞也陆续到馆,工作人员也增加了不少。机构的完善,工作量的增多,要求使馆的制度、规划、节奏、运行、作风和精神面貌尽快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

曾涛大使是一位老革命,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在与古巴建交前,他于1960年1月出任新华社哈瓦那分社社长,为中古建交做出了重大贡献;1962年11月担任驻阿尔及利亚首任大使,成绩出色,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曾大使到任不久,使馆的面貌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各种制度逐渐完善,使馆运作更加正规。经他的努力,锅炉进行了全面改造,由烧煤改为烧油,使馆员完全摆脱轮流烧锅炉的烦恼,而且使馆环境更加清洁。在他的带领下,全馆进行了彻底清扫整顿,使馆焕然一新。

他对大家体贴入微。馆里有位调研骨干,夫妻长期分开,带来不少家庭困难。尽管馆里调研任务很重,人手不足,曾大使还是毅然同意他回国,说:“不能因为工作就影响他夫妻团聚啊。”

500

作者与陈道贵于使馆后院合影

陈道贵从事外交工作多年,认真负责,却只是一个随员,曾大使很快把他提为三秘。

这一件件具体事例,使大家感到温暖,工作劲头更足了。他重视劳逸结合,强调说:“工作时要有工作的样子,休息时就要认真休息。”他批评有的人:“工作时间到处晃悠,休息时又腋下夹着份报纸,好像很勤奋,何苦来呢?”工作不太紧张时,他经常周末带着大家到萨瓦河边沙滩消闲,一起玩扑克、打羽毛球。

但无论大事小事,曾大使要求都非常严。对重要调研作品他都亲自审改,严格把关。对重大的接待活动,他都反复研究和规划,要求每人尽职尽责。每次宴请,他也要审阅菜单,根据客人特点做出调整,甚至对玻璃杯是否擦干净、餐巾是否叠整齐,都要亲自查看。他教导我说:“外交上没有小事,往往小事上会闹出大问题。”

有一次宴请几位阿拉伯使节夫妇,他发现准备的水果是以色列橘子,指示马上改换,批评我缺乏政治意识。有一次参加活动,我事先没刮胡子,他严厉批评了我一顿,教导我说:“仪容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作为中国的外交人员,决不能在这些事上叫外国人瞧不起。”有一年国庆招待会,一位馆领导穿了一身淡色中山装,曾大使要他换一套,说在这样庄重的场合,中国人尤其要体现出严整的风貌。由于他事事说在理上,尽管很严厉,但大家都口服心服。

曾大使严格要求大家,更严于律己,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要求使馆外交官走出去,多交深交朋友,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了解活情况和收集活资料。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天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经常一场接一场,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500

大使的“嘴”和“腿”——

曾涛大使夫妇与司机小夏和作者

贝尔格莱德使团活动频繁,一晚上两场或三场招待会是常有的事情,曾大使不是去点卯应付,而是抓紧时间做工作。有个晚上一连参加了三场活动,我都累得口燥腿软,在车上说了句“好累呀!”他听后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马,我老头都不觉得累,你年岁轻轻的就受不住了。”然后他谆谆教导我说:“一个外交官要练好脑、嘴、手、腿四功,脑子要灵活善记,嘴巴要能言善辩,手头要勤快善写,腿脚要耐劳善站。使团活动是了解情况和多做工作的良好机会,站不长久怎么做工作?”

还有一次丹麦大使宴请,客人很多,大都是西欧使节。饭后用咖啡时,南斯拉夫议会外委会主席问起越南的事,曾大使立即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和我国的立场,所有客人都靠拢过来,听得津津有味,结束时已过午夜。回使馆的路上,大使夫人朱黎青参赞心疼地抱怨:“都这把年纪了,还说那么多,也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大使笑着回答:“这些人平时听的都是西方宣传,能介绍我们观点这么个好机会,怎能轻易错过。”

500

曾涛大使夫妇与使馆同事在一起

前排左二是使馆厨师,后排左二是王晋参赞

当然,曾大使最主要的是政治水平高。他到使馆不久,就改变了每天下午闭馆学习的做法。他说:“国家现在并不富裕,花大笔钱派我们到国外来是搞工作的。如果大量时间都用在学《毛选》上,那还不如留在国内学更好。”在“文革”时期,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有很高政治见解和很大政治胆略的。

在许多事务的处理上,也体现出他的政治判断和智慧。1971年9月,我国参展第80届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是一簇传统中国式样的琉璃材料建筑群,是在中南关系友好时兴建的,完工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我国一次都没使用过,就按协议交给了南方。这次参展规模很大,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各方面的成就,整个布置都富有中国特色,是最受欢迎的一个馆。开幕那天,铁托总统还亲自来参观过。

在那个年代,展品中自然有一些“反对美帝”的图片和文字,其中有一个反映援越抗美的小型雕塑。美方发现后向主办方提出交涉,提出撤掉这件展品等要求。南方理解中国,但也不愿得罪美国,希望中方尊重博览会规定。撤下这件展品意味着向美国妥协,损害我国原则和立场;不撤则令南方为难。在这种时刻,曾大使充分发挥出他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与展团领导一起确定高低两套方案,报国内批准后,采取了对外以“整理展品,暂停展出”的方式提前闭馆。

500

作者在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

中国展馆前

闭馆前一天,就有9000多人蜂拥参观。闭馆期间,仍有南官方人员来“内部参观”。此举赢得南方高度称赞,其实这时离博览会闭幕只有一两天。

使馆还接待过中国芭蕾舞和中国乒乓球等团队。鉴于这些团队在国内的特殊地位,访问过程中,对外屡有摩擦,对内要求不断。接待中稍有疏漏都可能成为“政治问题”,但在曾大使领导下,使馆妥善处理了各种难题,顺利地完成了接待任务。

爱憎分明在曾大使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他提及“四人帮”那批人时,往往流露出鄙视的口气,而对周总理、陈毅元帅等却充满崇敬的深情。陈毅元帅逝世时,我从新华社电稿里读到追悼会的消息,立即跑去报告了曾大使。听我读完消息全文,他的泪水几乎要流出来了。痛苦地沉默了一小会儿后,他把全馆人员召集在大堂里,沉痛地宣布了陈老总去世的消息,叫我宣读了追悼会的情况。大家听后都十分悲痛,在曾大使带领下肃立致哀三分钟,然后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陈老总一生的丰功伟绩。后来接到国内不举办追悼活动的指示,我馆的追悼会完全是自发的。

500

作者给曾涛大使和巴基斯坦大使

当翻译

曾大使到南斯拉夫后,不久就在整个贝尔格莱德外交使团中享有盛名。他气宇轩昂,风度大方,善于言辞,只要他到招待会上一站,立即就会有不少使节围拢上来,与他热情地进行交流。给这样的大使做翻译,那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500

曾涛大使夫妇参观工厂

曾大使善于交朋友,思想解放。在使团中,他交友面很广,有友好国家的,有未建交国家的,但更多的是西方国家的使节。他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有深有浅。如巴基斯坦大使,那位老大使在南斯拉夫时间长,交际广,信息灵,头脑清晰,与他交谈每次都有收获,曾大使同他交往频繁。继任的大使也很友好,但多是夸夸其谈而无甚实质内容,他就只保持一般交往。他与法国大使关系很好,但与英国大使交往不多,前者知识面广,也很有思想,而后者是个“外交油子”,有些势利眼。

500

曾涛大使夫妇参观里耶卡造船厂

同我国验船小组在一起

他告诉我,交友主要着眼于工作,西方使节大都承担收集情报的任务,对驻在国了解较深入,能谈出东西来。

曾大使同苏联及东欧各国大使的关系比较疏冷,当时这些国家与我国关系不好,而这些大使开口多是教条一套,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曾大使说,这位苏联大使总摆出一副老大的架子,自己却没有多少本事。东欧使节总是跟在苏联大使屁股后面转,谈话也是苏联那一套。特别是东德大使,招待会总跟苏联大使凑在一起,像个“跟屁虫”,令人反感。不过曾大使与罗马尼亚大使非常好。此人当过副外长,是齐奥塞斯库总统的亲信,那时罗南关系密切,从他嘴里能听到一些一般得不到的信息。

对苏联、东欧国家使节,曾大使也有一套办法。使团之间的来往照会,都是用英文或法文,苏联大使到任,却发来一件俄文的照会。曾大使生气地说:“还是老毛子霸道那一套。”他要我回复照会是用中文,并删去表示“维持存在于我们两国和使团之间的友好关系的真诚愿望”那句套话,这样复照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收条。

东德头头乌布利希去世时,他按国内指示到东德使馆去吊唁。默哀完毕,曾大使坐着在吊唁簿上写了很长时间。东德大使看到一大篇中文,不知是褒还是贬,紧张地问我写的是什么。我一看差点笑起来,原来满篇就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曾涛”端端正正几行大字。他听了我的翻译后,喃喃说:“明白了,明白了。”我向曾大使一说,他轻蔑地说:“我就是要叫他紧张一下。”曾大使区别对待不同大使的看法和做法,却是让我很长知识,很开窍。

500

柬埔寨驻南大使胡森巴到任

曾涛大使到机场迎接

曾大使善于观察和把握时代潮流,思想开放,处处都体现出这一点。例如,他敦促外交官要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并要求大家做高标准的外交官,以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其中,一是要多掌握几门外语,二是要会开车。

他常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这一代外交官都离不开两个‘拐棍’,就是翻译和司机。你们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外交官,应该自己会外语、会开车,只会塞语不够,还要会英语、法语等大语种。”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使馆许多人都学会了开车,对外活动非常方便。有一次我练车时出了点事,他首先关心地问我受伤了没有,然后鼓励了我。可惜我辜负了他的期望,一直没把语法学好。

500

中国乒乓队与使馆人员合影

随着中南关系的不断改善,国内来访的团组也越来越多,使馆的接待任务也更加繁重。大多数团组要求不高,比较好接待,但也有个别团队有国内政治背景,接待起来使馆上下都相当紧张,其中最难的当属中央芭蕾舞团。这个团是江青的样板团,名义上团长是外交部的一位领导,实际掌权的则是刘庆棠,据说他同江青保持直线联系,一不满意就会打个小报告,大使和使馆甚至外交部都要承受不少压力。

这个团出访的第一站是阿尔巴尼亚,由于阿方特别重视,访问演出很顺利。南斯拉夫是第二站,访阿的成功客观上对我馆形成巨大压力,虽然南方也很重视,但毕竟与阿尔巴尼亚有许多不同之处。曾大使深知这次接待工作的艰巨性,他专门召开了全馆动员大会,要求大家全力以赴做好接待工作,对该团要有求必应,不能引起任何团员的不满。

那是一个一百四五十人的大团,一到贝尔格莱德,全馆就忙碌起来。那些演员都不错,没有什么过分要求,同使馆人员相处得挺好。难伺候的是刘庆棠和他周围的几个人,架子很大,经常很晚了来个电话,提出到使馆吃便饭。说是吃碗面条就行,实际上每次都要上几个菜才高兴。

曾大使在接待代表团上很有一套,生活上尽量满足,政治上严格把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能委婉地做工作。在曾大使的领导下,经过全馆的辛勤努力,最终演出顺利结束,芭蕾舞团高高兴兴地乘专机飞往罗马尼亚。使馆还成功地接待过两次国家乒乓队,期间也有一些麻烦事,不过比起芭蕾舞团来轻松一些。我馆还接待过中国体操队,相比就容易多了,因为体操队在国内没有特殊的身份。从曾大使把握和处理来访代表团的事务中,我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500

曾涛大使夫妇赴巴黎任职前

同作者纪念合影

1973年4月,曾大使奉调转任我国驻法大使。在他身边工作的两年零八个月,是我外交生涯中收获最大的一段经历。

500

曾涛大使给作者拍摄一张照片

曾大使通过言传身教,把鲁莽无知的我带进了外交的殿堂,奠定了我成长为外交官的最坚实基础。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我脑海里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象,成为我后来致力于外交事业的楷模。

500

作者和张海峰大使合影

继任曾大使的张海峰大使是一位富有特色的杰出外交家,他沉稳细致,凡事深思熟虑,全面周到,待人亲切,政治水平高,把握政策强。我很荣幸在初踏入外交道路时,能够亲身经受这样两位大使的直接教诲。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我来说都是一堂堂鲜活而深刻的外交课,更是我在外交道路上成长的人生课。

- end -

图文 | 《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 马振岗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