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奥运金牌更重要的是——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

500

每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都会有许多惊喜和遗憾。于2021年召开的东京奥运会,本就遭遇了疫情等一系列不顺利的因素,再加上东道主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遗憾比之往年更多一些。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民对奥运健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笔者想说的是,包容才是最大的支持,这种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比几块奥运金牌重要太多。

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的中国运动员,一度受到举国上下近乎狂热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获得“五连冠”的女排,从央视到地方广播电台的各级媒体不吝篇幅地歌颂她们,甚至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掀起了“向中国女排学习、为国争光”的热潮。 国际赛事的冠军就更不得了,走到哪里都被当做英雄款待,甚至出个门都会遇到一群热情“粉丝”。然而问题在于,运动员自己喜欢这样吗?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恐怕让当年的运动员们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客观上说,当年举国上下对运动员近乎狂热的支持,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成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使得许多国民缺乏自信心。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代表队在国际赛事中夺冠,被赋予了“为国争光”的浓厚色彩——夺冠,是为了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还行”。

然而,体育赛事总归有不确定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希望观赏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假如每年的德甲、英超联赛,球迷们都能早早预判出谁是冠军,那还看个球呢?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显然还没做好这种思想准备。一旦运动员因各种原因未能夺冠,等待他们的便是排山倒海般的责难。198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汉城奥运会上整体表现不佳,“泪洒汉城”成为一段非常不美好的回忆。在体操比赛中出现失误的李宁,在舆论场上瞬间沦为“民族罪人”,来自全国各地责难他的信件堆积如山——感慨一下,当年竟有那么多人有闲工夫写信。那一代运动员,体会到的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参加国际赛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难道是真的是好事吗?

一代人的时光过去,到了东京奥运会之际,中国国民的心态则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中国女排出师不利,小组赛未能出线。郎平教练流泪接受采访时表示,女排的辛勤付出和成绩不成比例,但是特别感谢球迷们始终不变的支持。的确,许多网友关心的其实是朱婷的伤势,衷心祝愿她早日好起来、恢复最佳状态,而并未纠结女排一时的失利。乒乓球混双比赛,许昕刘诗雯组合意外落败,刘诗雯在镜头前哭得梨花带雨的时候,多数网友送上的也都是温暖的安慰:“你们已经很努力了”,“银牌已来之不易,永远爱你们”…… 对运动员的这种宽厚包容,是改革开放初期所不能想象的。想当年,给李宁寄刀片和“三尺白绫”的都大有人在;相比之下,朱婷、许昕、刘诗雯这些在赛场上偶然失利的运动员,另一方面又是多么的幸运!

中国人民对运动员的包容,本质上是因为国民心态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蒸蒸日上,社会环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人民群众都记在心里。特别是新冠疫情出现全球传播以后,中国成为唯一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维持经济正增长的大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换句话说,中国已经不再需要用区区几块奥运金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还行”,中国的实力已经不容任何势力小觑。

在这种时势之下,奥运金牌便回归了体育赛事的本质。尽管中国人民仍然期待运动员们为国争光,但是对运动员们的爱,已经从“有条件的爱”变成了“无条件的爱”——无论你们考出什么成绩,都是我们的好孩子;毕竟,能拿到奥运会入场券的运动员,早已付出极为艰苦的努力,哪个不是好孩子?东京奥运会,让我们看到了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坚实保障。中国,必定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