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用“全场紧逼”战术打压中国,但他成功的可能已经不大了

拜登政府的高官团队正在亚洲开展一场“环中国访问”:7月18日至25日,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问日、韩、蒙古、中国及阿曼;7月23日,国防部长奥斯汀前往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进行访问;26日至29日,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印度和科威特。

从上述美国“高官团”的访问轨迹,以及他们在此期间密集发表的对中国政策评论可以很容易看出,如何孤立并打压中国崛起已成为拜登政府的核心外交目标。

美国广播公司(ABC)因此于7月27日发表文章对此事进行评论,将拜登政府要员在亚洲的行程,形容为篮球赛中的“全场紧逼”(full-court press)战术,即在对方的半场就开始实施人盯人,向对手全力施压的防守战术。

文章认为,美方采取“全场紧逼”的针对对象是中国,而布林肯则在此期间扮演着负责组织调度的“控球后卫”的角色。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在ABC发表评论的当天及稍后,围绕拜登政府的中国政策,又有两个相关新闻发生:

7月27日,拜登首次访问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他在讲话中声称中国和俄罗斯将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对美国形成“挑战”并成为“潜在的致命对手”,严重的网络袭击可能导致与主要大国“真正开火交战”。这是拜登上任以来对中美俄关系危险未来的最夸张表述。

7月28日白宫又宣布,美国检察官肯德勒(Thea Kendler)将被总统拜登提名为美国商务部一个对控制对华出口至关重要的职位。肯德勒曾担任针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其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刑事案件律师,这一任命意味着拜登政府将进一步强化对华产品与技术出口管制。

总结上述新闻事件,再盘点拜登上任以来围绕中国展开的各项行动可以发现,如果说布林肯是拜登以中国为核心的外交团队的“控球后卫”,那么身为总统的拜登本人,则更像是这只球队的教练兼俱乐部主席,他不仅在中美对抗的场边调兵遣将、鼓舞士气,还隐身幕后研究战术,争取各方支持,并为这只球队物色新生力量。

那么,拜登试图以“全场紧逼”战术,整合内外力量,在各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打压,以遏制中国崛起的做法能不能最终成功呢?

这个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在一个有多种可能性结果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断言某种可能完全不会发生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是国内很多口号性评论所以沦为说教、无法令人信服的原因。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这种可能有多大,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对中国而言最不利的可能发生,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囿于政治正确回避讨论某种可能。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认识到,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尽管非常之小。

我们认为,相对于中国顶着美国打压继续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强国这种可能,美国封锁打压中国使中国陷入封闭性贫困或政治崩溃的可能很小,要远小于美国及西方世界最终只能无奈接受中国崛起,并重新对中国崛起建立心理适应的可能。

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因为,第一,美国现在已经无法以一己之力应付中国崛起,不管是经济、科技还是军事,美国的单边打压都已经无法遏制中国崛起势头,从特朗普的孤立主义路线失败,到拜登转而联手他国试图构筑对华同一阵线,都已经证明了这个现实。

所以,在打压中国问题上,美国现在只能仰赖于拉拢盟友体系与区域国家,寄望和盟友与区域国家形成合力,通过一致行动来应对中国崛起。

但是,美国的盟友体系已经不再像冷战时那样铁板一块,除了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极少数核心盟友和印度这个在国际政治上从来都缺乏大智慧的国家现在在积极追随美国,其它盟友在中国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也有着很强的战略自主意愿,特别是欧洲各主要国家。这一点,我们从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的表态就能看得出来,当拜登试图劝说相关国家锁定中国为共同对手时,多数欧洲国家都表达了和美国不完全一样的立场与主张,尤其是德国和法国。

虽然这些欧洲国家对中国崛起也很不适应,有些甚至还充满警惕与意识形态敌意,因此在一些问题上愿意配合美国向中国施加压力,以借力美国实现自身利益并维护原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家秩序,但是对美国而言, 指望这些国家像冷战时对待苏联那样对待中国是不现实的。而只要欧洲能和中国维持适当关系,保持与中国大体稳定的经济与科技联系,美国打压中国的目的就不可能得逞。

第二,中国周边国家中,除了日本和印度积极响应美国战略,其它国家都在中美之间持观望态度,包括美国在区域的盟友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已经多次表明了不会在中美之间站队的态度。

越南虽然和中国存才领土纠纷和历史恩怨,也希望能从中美对抗中获得经济产业链转移利益和来自美国的安全保证,但是因为当年倒向苏联所招致的中越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也不可能再冒着开罪中国的风险一边倒向美国。

因为中国从邓小平时代开始就一直对外输出发展机会,一不对外“输出革命”,二不靠力量霸占其它国家领土,东南亚国家已经没有对共产主义扩散的恐惧,已经不可能再像美苏冷战时那样一边倒向美国。

中亚本来就不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五个“斯坦”在内的国家,中俄的实质影响力要远超美国。甚至连蒙古,这个在过去曾声称要把美国当成“第三邻居”的内陆国家,也在官方层面又是送羊又是送牛,不断向中国释放善意。

在更重要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上,中俄在各领域具有广泛共同利益,而美俄之间却存在着广泛分布的结构性矛盾,美俄关系在拜登努力下可能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缓和,普京也希望如此,但至少在普京任期,中俄将很难出现结构性危机,俄罗斯也不可能加入任何美国针对中国的联盟体系。

在大国关系与全球格局上,俄罗斯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它可能不会和中国利益完全一致,在实现了阶段性国家目标后,普京总统也以极其高明的外交手腕成功转移了美方战略注意,卸下了身为美国头号对手的压力,但是美国想要效法历史上的中美苏三角关系,把俄罗斯拉到自己一边,至少在普京任内是痴人说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国不是昔日的苏联,也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高度贫穷的、与主流世界封闭隔绝的国家。苏联当年的犯的错误给了中国最好的镜鉴,而活跃的国内经济以及与世界各国普遍联系存在的强劲经济联系,也给了中国与美国长期博弈的韧性与勇气。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其一,中国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总结这些年对外交往中的成败得失,不因“政治正确”而头脑发热,导致某些局部利益摩擦在民粹主义裹挟下和世界多数国家关系受损,能做到区别对待不同国家与不同矛盾,保持政策上的灵活与弹性,对美国来说,指望其它国家像冷战时孤立苏联那样对待中国就是不现实的。

其二,在更重要的国内治理方面,只要中国能吸取历史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开放中持续保持政治与经济社会活力,注意不要将“政治正确”在社会治理中推到极端,不因过于强调国家与整体利益而压抑或忽视发展个人法定正当权利,不让过于频密的非生产性运动冲击经济社会运行,能保持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美国试图窒息并打压中国的图谋就不可能得逞。

从国内治理的角度,中美对抗就是两国治理能力与制度韧性的对抗,谁的国家治理更好,谁的治理韧性更好,谁在治理中能少栽跟头少犯错误,谁的政治与经济社会越有活力,谁就可能在这场世界竞争中最终胜出。只要中国在内部治理中不出问题,美国“全场紧逼”打压中国的战术就不可能成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