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藏着什么秘密?

“熟读本文并背诵……”每每学到新的文章,总要先看看课后题,当这几个字出现在眼前时,总有一种“吾命休矣”的感觉涌上心头。

500

被语文课后题支配的记忆还历历在目,但让你“备受折磨”的语文课文到底是不是“原来的配方”呢?

五月底,有位B站up主发出一则名为《那些语文课本里的“已删节”》的视频。七百多万观看量,六万多条弹幕,引发了大量讨论,也将语文课文删改的话题再次摆上了“辩论台”。

视频连接请戳

那么,语文课本到底是如何删改的呢?视频中着重说到了以下几点:

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编者把他们认为的不文明用语“秃瓢儿”换成了“头”。

500

在课文《口技》中,其原文:“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编者便是删去了“摇其夫语猥亵事……戛戛”这段有关“性”的描写。

500

在《风筝》这篇文章里编者将“偷偷地撕了作业本儿”改成“再找来几张纸”进行了替换,因为“偷偷撕作业本儿”可能会错误引导青少年行为。

500

其实除了视频中提到的以外还有很多课文也进行了删改,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小学课文的结尾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原文被删去的真正结尾是“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500

“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一句,包含了林海音成年后对儿时那句话的新的理解。

删除这句话,或许是编者考虑到了小学生的文学水平暂不足以理解行文之间的视角切换,他们的阅历也难以对这句话产生共鸣,所以直接让课文全篇保持小孩的叙述口吻。

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入选了全国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但这些课本也都不约而同地删去了大部分编者认为不适合学生学习的一大截戏曲内容。

500

其实在不断的发展中,语文教科书收录的课文早就经历了多次的删改。

据《语文天地2018年05期》上作者刊登的文章数据来看,初中六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明确指明被删节过的课文共有25篇,而这25篇课文数量更是接近一册教科书的课文篇目数。

而在2019年,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的同时,初中课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整个初中课本都没有《陈涉世家》了。”

500

有网友发现,最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删除了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言文《陈涉世家》。

500

对于《陈涉世家》的删除,人教社回应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已详细介绍了史实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00

不仅是《陈涉世家》,最新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诗圣”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也被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删除。

500

有分析认为,《石壕吏》描写的霸道官吏或许会让学生心理上感觉不适。


其余如《杨修之死》(三国演义节选)《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小圣施威降大圣》(西游记节选)等,新教材也均不再收录。

500

就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雷锋日记》《草船借箭》《曹冲称象》《爬山虎的脚》、《司马光》等这些“暴露年纪”的课文也早就变成了现在小学生们体会不到的“童年回忆”!

500

500

语文教科书为什么修改?

这样看来,语文课文被删改的地方确实很多,那么语文教科书选编工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删改这些内容呢?

关于语文课文的删改,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家的文章选作课文 , 看来没有不需要修改的。”

500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也认为,有一些文章不适合小学语文课本,应该被修改 。

学习语文课程的是学生,学生都是年龄尚小的孩子。

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理解水平有限,并且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删减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毕竟,作品是作者的自我表达,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作为受众的学生的特殊情况。

作家创作文章并不是专门为学生学习创作的,所以选编进语文课本时必须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而这适当的修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便有一些说明——对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尽量做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00

因此,一些有可能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就必须得删去,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篇语文课文《丑小鸭》。

500

对比原文,小学课本的《丑小鸭》明显删改了大量篇幅,只留有300多字。删去的大部分是“丑小鸭”蜕变成天鹅前的曲折经历。

500

除此之外,很多语言也被改动,如“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原文为“丑八怪”;

500

“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原文中“小姑娘”应为女佣。

500

这些词汇的改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学生对不文明用语和带有阶级色彩词汇的接收。

还有一些语文课文的删改是修减繁琐的语句,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

萧红的这篇文章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段与祖父的童年回忆也是无比幸福的。

500

这篇文章是以孩童视角来写的,语言就难免带着稚气和儿童的想象力。

500

删改后的文章主要删去了一些多余的“了”“的”和一些重复用字,原文的一些词汇和句式也被修改。

500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改成了“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


原文中“拍一拍”应指“拍一拍大树”,改动后变成了“拍一拍手”,“叫一叫”改为了“叫一两声”。

500

最后一句“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被改为“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500

删改过后的文章语言变得更加规范,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

不仅如此,上文提到的《司马光》等课文的删除,也是为了避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利的影响,如《司马光》中砸缸的危险动作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竞相模仿。

500

另外,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学生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对课文进行理解。

因为阅读是读者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义的产生。

同时由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相比,二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具有间接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完全顺应文本意义,或认同,或冲突,有正解,有误解。

如在《丑小鸭》这一篇课文中“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原文为“丑八怪”,写者无意,但作为读者的小学生来说“丑八怪”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口中的“口头禅”甚至是给同学起的“绰号”。

但另一方面,语文课本的删改仍存在一些争议。

清华大学的王文湛教授曾表示,目前的小学课本删除了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的精华,而且吸收了国外的糟粕,这样的方式有些跑偏。

如《雷锋日记》《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文章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删除,而取代这些文章的是一篇无从考证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

500

删除这些英雄文章,或许是编者考虑到了英雄壮烈牺牲的惨烈场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但英雄“牺牲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也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所以对于语文课文到底为什么删改、怎样删改,还是需要仔细考量,做到最适合学生学习!

500


写在最后

500

其实对于某些课文,如果担心影响学生,又希望学生深入学习,也可以分阶段多次选编进语文课本。

如上文所举《丑小鸭》这篇课文,在初一下册的课文中又重新被选入课本。白居易名作《卖炭翁》也重新被选入教科书,放置于八年级下册(第24课)。

500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比小学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之前删改的部分也都再次加入了回来。

总之,虽然开头提到的b站热门视频受到了一些争议,但视频本身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500

究竟语文课文怎样地删改,才算是有意义的删改?才算是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删改?

语文课文的选编删改,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不断探究,共同寻求一种最合适的方法。

但无论怎样删改,有意义的、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删改才是最完美的,也是对语文学科最大的尊重。

注释:

文章中出现的课文原文均来自于网络电子课本,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丑小鸭》原文来源于:《安徒生童话精选》,叶君健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祖父的园子》原文来源于:萧红:《呼兰河传》,见《萧红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

[1]温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论争及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2015(03):211-229+210.

[2]林如老师图书馆.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删改的经典.[DB/OL].360个人图书馆,2014(05).

注:

文章篇幅有限,所举例子皆选取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代表性的能够反映文章删改工作的课文,所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也不能面面俱到。

就像前文所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聊撩好书、疆来电台

版      主:帕孜丽娅、米合热阿依

作      者:王佳文、蔡晓璐

主      播:帕合热

校      对:先木西艳

排      版:阿热艾

图片来源: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