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国界”岂能无端抛弃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科技无国界”。因为当时人类面临的很多未知和问题都是无国界的,或者说跨国界的,需要集合各国科学家的智慧,共享知识成果,去解决这些全球面对的一个个切实问题。因此,当时的每一项科技都被视为可以用来为全球服务。然而,站在今天,我们再来看几十年前由美欧提倡的这一思想,就会有一些别样的感受。

事实上,随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及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成果方面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经验、越来越成熟的渠道,“科技无国界”的概念随后演变成了“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最典型的代表是技术专利权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欧美公司牢牢握在手中的“商业武器”。从原本目的看,设置技术专利权是为了保护研发者的利益,使其能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更深和更新的研究,这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国界”,甚至疑神疑鬼担心后发国家可能会通过获得这种技术而超越自己,那就会大大影响科技可以给全人类追求更美好、富裕、安全生活带来的价值。

最近,有消息称欧盟各国政府拟对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外国投资设立审查机制,以防收购计划威胁欧洲国家安全。相比欧洲各国相对松散的行动,美国对外国资本在高新科技行业的投资限制则更加公开和直接。尤其从欧美媒体的分析来看,中国公司成了重点审查对象。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额2014年超过欧洲对中国投资,2016年井喷增长达到了351亿欧元的历史高点,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是轰动一时的新闻。2017年中国对欧洲投资超过810亿美元,然而这主要是中国化工430亿美元对瑞士农科企业先正达的收购被推迟完成。如果这项大型交易未被延迟到2017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则会下降至380亿美元。

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高达600亿美元,但是2018年上半年已经跌至18亿美元。从这两个数据的反差之大,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竞争极为敏感,甚至闹出了一个小小的芯片元器件扯出一大通间谍故事的闹剧。

笔者认为,美欧的这种态度转变主要原因是,不能再像几十年前那样居高临下地看待中国与中国市场,那时中国与他们的差距太大。现在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实力成长起来,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积累了充足的资本,美欧开始担心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不保,所以打起了“小算盘”。

科技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人类应该共享科技成果,为解决环保、贫困等全球问题贡献关键力量。中国至今仍坚守这个理念,走向了自己当初声称价值观反面的是美欧相关国家,这与全人类的福祉背道而驰。

“只要美欧小心防范,中国的技术发展就停滞了”。这种观点,是对技术规律的肤浅认识。技术发展需要交流,但从来不是施舍或者窃取能得到的。中国这样的大国,技术发展靠的是坚定而持续的巨量投资,海量研发人员逐个解决各种大小问题,逐渐扩展能力,滚动循环发展出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度过了初期的困难阶段,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发展动力,美欧的限制只能暂时延缓,却不能改变中国科技的发展势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