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扛不住了?美副国务卿即将访华 一场不得不来的“破冰”之旅

500

写文章

美国扛不住了?美副国务卿即将访华 一场不得不来的“破冰”之旅

宋鸿兵    来源  知乎

这次美国可能真有些扛不住了。面对美国对中国政治、外交联盟的瓦解,拜登政府需要一次政治“破冰”。

7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温迪∙舍曼(Wendy Sherman)即将于7月25日至26日访华。

中国外交部表示,美方提出希望安排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近期访华,同中方就中美关系交换意见。

经双方商定,舍曼将于7月25日至26日访问天津。届时,中国外交部主管中美关系的谢锋副部长将与舍曼会谈。之后,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将会见舍曼。

按照中国外交部的说法,中方将向美方表明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以及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态度,要求美方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方利益。

通过资料显示,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温迪∙舍曼,现年71岁,在2011年至2015年奥巴马政府中,曾长期担任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一职。2015年舍曼曾出任伊朗核协议美方谈判代表。2021年1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提名舍曼担任第一副国务卿。

从2015年舍曼针对美中关系的一份演讲内容显示,舍曼倾向于认为,中国稳定和繁荣有助于美国的成功,倾向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和投资协议。

此次,美国选择派遣舍曼来华访问,显然带有政治“破冰”的试探,也只有政治上达成谅解,才可能有贸易上的进一步谈判。

众所周知,继上次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不欢而散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外交围堵。不仅将中国的更多企业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联合欧盟暂停了《中欧投资协议》的签署,更是在新疆问题上“颠倒黑白”,试图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

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政治坚冰不仅没有消融,反而越积越厚。

然而,正如宋鸿兵所说的预料的那样。随着中国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恢复的需要,美国对华进行的政治对抗、外交孤立,包括经济、技术上的围堵正在趋于瓦解。

目前,全球供应链的主体就在中国,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想要控制通货膨胀、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要让本国老百姓的货架上有东西可买,这一切都离开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

就在美国计划来华访问之前,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已经绕过美国,与中国举行了高峰会谈,承诺将继续推进《中欧投资协议》的签署。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与中国延期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22年1月,中国和东盟十国加日韩澳新的RCEP协定也将正式生效。

美国在阿富汗的撤军,更是给中国“一带一路”西进打开了通道。

眼看美国的对华战略围堵即将瓦解。

更重要的是,美国自己的经济也快扛不住了。

美联储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美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供应链中断更加普遍,物价上涨压力抬升等因素,正制约经济进一步复苏。

报告认为,企业面临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交付延迟、消费品库存低等困境,将推动价格进一步上升。其中汽车行业受影响最为显著,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短缺使该行业大幅减产。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5.4%。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物价同比上涨4.5%,为30年来最大涨幅,远高于美联储宣布的2%的目标。

研究机构凯投宏观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亨特认为,美国的通胀恐慌“远未结束”,疫情造成的暂时短缺和供应瓶颈仍给物价带来显著上行压力。

尽管目前美联储通过变相加息和一系列的市场喊话,暂时稳住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美股还在震荡上涨,短端市场有所改善,通货膨胀也预期减缓。

但是,美联储自己知道,这种安抚维持不了多久,海量美元终将决堤而出。目前的通胀预期减缓更多的是经济复苏受阻,疫情重来和产业链断裂,导致的复产无法进行等原因综合导致的。

表面看上去是症状减轻了,而实际上却是病灶正在深入骨髓。

美国政府其实心里很清楚,只有进行大规模基建,进行产业技术上的大规模投资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彻底走出危机。目前拜登政府正在着力推进3.5万亿美元大基建计划在国会上的通过。

但是,无论是美联储的“缩减QE”,还是美国的大基建计划,都需要中国的协助、至少中国不要趁机落井下石。

美国需要和中国缓和关系,需要中国金融杠杆、市场和产业链的支持。

没有中国的支持,没有中国的水泥、钢铁、工程机械,以及稀土、化工原料、抗生素,家用电器,甚至是中低端芯片,美国的供应链中断会越来越普遍。美国的大基建计划、美国的经济复苏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这次美副国务卿的访华,就将成为了美国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政治“破冰”之旅。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