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这只藏狐,全世界的水猴子都快灭绝了

最近,有只“藏狐”频频现身热门视频,还被人们尊称为“狐主任”。

500

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甚至出了官方藏狐表情包,让评论区变成了藏狐集会。

500

这种眯眯眼、大方脸的高原动物怎么突然如此受欢迎?

原来这是一位神似藏狐的科普UP主——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500

“不能说像,只能说一模一样” |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位UP主本名张辰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从小热爱大自然,擅长鉴定除他自己以外的网络热门生物。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上,总是有很多奇闻异事,各种怪奇动物凑起来不输一本《山海经》。虽说动物界千奇百怪,但网上总有人为“流量”将它们妖魔化,动不动就说发现了水猴子,民间传说这种怪物会把落水的人拖下水溺死。

作为科普工作者的狐主任实在看不下去,就出了这么个系列——亮记生物鉴定:网络热传生物鉴定。

500

每期鉴定的压轴戏,就是网友最爱看的“水猴子”鉴定。

500

例如下面这只曾一度引起热议“水猴子”,全身光秃、四肢长得离谱,就像个外星人。

500

通过视频中的有限线索,狐主任推测出它可能是南美洲的蜘蛛猴,变成这副模样大概是生病掉毛了。

500

除了辟谣所谓的“怪物”,狐主任还会科普一些冷知识。

比如兔子的尾巴比我们想象的长得多,只是藏起来了而已。网友纷纷表示大为震撼,将“魔爪”伸向了自家的兔子。

500

这样博学多识的科普工作者着实是网红中的一股清流,他收获了大批粉丝。光是在B站上就有400多万粉丝在期待他更新。

500

从“水猴子之父”到狐主任

网友对科普视频的热情让狐主任所在的知名杂志社觉察到了B站视频传播的潜力,为此专门设立了融媒体中心,“水猴子之父”正式成为狐主任,在B站上开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官方账号。

500

像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专业科普机构对很多年轻网友而言就像个可敬而严肃的老先生,如果不是本来就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很难提起兴趣。


然而在B站,该账号第一条视频发布当晚就吸引了10万粉丝,短短53天,粉丝数破百万。

500

狐主任究竟是怎么做到的?B站网友又为何反响如此热烈?

来看看他都带团队拍了哪些视频。

狐主任先是为网友“开放”了杂志社编辑部,带大家认识他的宝藏同事。

其中包括我国一流的科普画师张瑜老师,他曾因嫌弃旧教科书上的插画太糙而自己动手绘制。有B站网友看到他的作品后,大呼:“这就是我们生物书上的插画啊!”

500

原来新版生物教材已经换上了张瑜老师的精美画作,而这背后的创作者有血有肉,还有点“凡尔赛”,感觉看生物书都更鲜活了。

接下来,狐主任又带大家参观博物馆和科研场所,甚至还把未公开的馆藏“挖”出来,请科研工作者进行专业讲解。

500

这些视频几乎条条播放量上百万,从弹幕就可以看出B站网友们对这类专业视频是有多饥渴,看得多细致。

500

也难怪,大多数时候我们去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只能走马观花,因为无人讲解,也看不出门道。大众对于科学工作者具体都在做些什么更是不了解,也无从知晓。

500

而这类稀缺视频一下勾起了网友的好奇心,为他们推开了科学界庄严的大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讲解拉近了普通人与科研人员的距离。

500

更多宝藏科普UP主

不仅是科普杂志社,中国科学院也在B站大受欢迎,其中“头牌网红”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上的官方账号叫做 “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中二所”。

500

他们发的科普视频标题也散发着“中二”气质,像下面这个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机构一起发的实验现场:

500

如此震撼的场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雷公降临。

500

看过讲解后才知道,这是科研人员为研究闪电而设计的火箭人工引雷实验,原来现实中的科研工作可以如此酷炫,令网友们惊叹连连。

500

物理这门让多少人头疼不已,但不明觉厉的硬核学科原来在B站这样的平台上也可以收获百万粉丝,引发热议。


500

500

其实很多科学界人士早有向大众科普的心,只是缺少这样的大环境和平台。而在近两年,他们与时俱进,纷纷入驻B站,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潮。

500

不久前,年逾八旬的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开通了自己的B站账号。

500

汪院士第一次发布视频就受到B站网友们的热烈欢迎,弹幕瞬间变成大型葫芦娃认亲现场,大家纷纷亲切地问候爷爷。

500

作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权威,视频中的汪院士和蔼可亲,将海洋科学讲解得通俗易懂,很快收获70万粉丝。

500

近年来,我国载人潜水器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探底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引发了大家对深海的好奇。汪院士在B站上专门出了一期视频为大家答疑解惑,引来几百万人满怀敬意地在线听课。

500

与在课堂中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不同,视频里的科学家语言平实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显得格外有魅力,让大家有了自发学习的动力。

热闹的弹幕让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评论区总有学霸网友化身“课代表”总结学习笔记或补充知识点。

500

这些科普UP主能够得到网友如此青睐,不只是因为“院士”、“中科院”这样的头衔,反倒是因为他们没有被这些“高冷”身份所束缚,将原本枯燥的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趣味知识(简称“说人话”),B站网友对这样的反差萌毫无抵抗力。

《万物》杂志社其实也在不久前默默开通了B站账号,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贯的生动形式呈现给大家。

500

把科和万物读者可以在上面看到熟悉的精彩内容,欢迎来围观!

500

B站科普为何热门

科普在我们国家或许曾经是个冷门领域,但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开始意识到,像把科粉丝这样热爱科学的群体并非少数,只是缺少了解的渠道。

正如狐主任在B站演讲时有感而发,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但长大后渐渐失去这个梦想,因为越长大越觉得这个职业离自己很遥远,不知道科研工作者们到底都在做些什么,又有何意义。

500

而科普工作者们将看似深奥难啃的科学“硬骨头”,熬成一碗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浓汤端到普通人面前,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美妙,重拾对科学的热情。

500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孩子因为这样的视频立志成为科学家。

500

不过纵使科学工作者满怀热情地想传播科学,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播方式和氛围良好的媒体平台,也很难起到传播效果。

狐主任等科普UP主在B站的成功说明,无论是多硬核的科学知识,只要用对方式,一样能散发魅力,吸引大批受众。而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普通人也能听懂。

500

汪品先院士接受B站采访时也曾表示:“搞科学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


为了让学生能听懂,他总是尽量避免用生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还把专业知识串成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

500

他选择入驻B站,也是响应年轻学生们的呼声。他们觉得汪院士这样“接地气”的宝藏科普不应该只停留在讲台上,还应该在更大的媒体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

而B站这些科普UP主的创作能够被广为传播、爆款频出,除了视频内容本身质量高外,还有求贤若渴的网友们的助推。

B站的活跃用户相对年轻化,他们求知欲强,爱发弹幕制造欢乐,同时也不乏专业人士现身指点。他们嘴上说着下次一定,其实对优质视频不吝一键三连。

大家都在翘首以盼,期待更多科学工作者来B站创作。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下,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走进公众视野,让值得尊敬、意义非凡的科研工作为大众所了解。

只有让大众爱上科学,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投身科学领域,才能真正“科教兴国”。

500

相信有一天,科学家将成为大众心中的顶流爱豆,讨论科学将成为新风尚, “成为科学家”也将重新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500

图源: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评论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