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批拜登“邯郸学步”,照见中美差异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前两天,《经济学人》刊发一篇社论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从多个角度狠狠“锤”了拜登的对华政策。

《经济学人》“锤”拜登,倒不是因为它有多喜欢中国,而是因为拜登的对华政策背离了西方的某些核心价值观。

《经济学人》认为,美国若想在全球争取人心,保住领导地位,必须向世界证明它有能力实现“国内繁荣(thrive at home)。但是,拜登推动实现“国内繁荣”的施政方针却有些“邯郸学步”:

Its doctrine is full of industrial policy(1), government intervention(2), planning (3)and controls(4).

这四组单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它们与美国价值观,更确切地说与美国人的政府观,是有冲突的。

美国人的政府观(view of government)是什么样子的?来看看“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美国政治理论家Graham Allison给出的一组中美文化对比:

500

美国人普遍把政府视为“a necessary evil”,这三个词出自美国开国元勋Thomas Paine的政治思想名著Common Sense:

Government, even in its best state, is but a necessary evil.

政府,即便在最佳状态下,也不过是不可或缺的恶。

所谓“a necessary evil”,即,人们首先承认政府的不可或缺(necessary),但同时对政府抱有极大的警惕与不信任感。

从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到21世纪的今天,美国人的这种政府观是根深蒂固的。文刀君多年前在美国访学时曾与美国老百姓闲聊,他们有两句话至今印象深刻:

In democracies, people usually hate the government.

For a lot of Americans, socialism is a dirty word.

在美国乃至更广泛的西方社会,谁上台谁挨骂,这是执政党的必修课。近年来,随着美国两党在政府观上分歧逐渐增大,共和党常常骂民主党人是“社会主义者(socialist)”。当然,民主党是绝不认这个账的,还是以“capitalist”自居。

可想而知,拜登以对抗中国之名,对内加强政府干预,势必会步履维艰。《经济学人》犀利地指出,虽然两党在对华强硬上态度一致,但并不是说凡是打上“中国”标签的国内政策就会得到共和党的支持。文章最后给拜登支招,固本培元而非“照抄(copy)”中国的做法,才是取胜之道。

《经济学人》这一锤算是锤到美国文化的根儿上了,而文章的配图也是极具讽刺意味。拜登戴着贴着中国国旗的红色眼镜,表面上与标题的“China doctrine”契合,实际上讽刺其“邯郸学步”。

500

《经济学人》的刁钻犀利常常出其不意,时而在标题,时而在配图,总能惊艳到你。

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国人的政府观是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的。正如Graham Allison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政府观是:Government is a necessary good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习惯了“政府要积极有为”,百姓对政府的“执政表现(performance)”是心怀期待的。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双向驱动。西方学者解读中国常用“绩效合法性(performance legitimacy)一说,是有道理的。

理解中美在政府观上的巨大差异,也就容易理解疫情期间西方民众的种种表现,也就容易理解为何中国的经验做法他们抄不了,抄不动,甚至不愿抄。

国际传播工作者只有重视这种巨大文化差异,才能知道如何有的放矢,避免妄自尊大,避免做无用功,更避免帮倒忙。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