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复仇

作者:温伯陵

500

  伯陵说:    

  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

  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1

  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

  虽然读名校拜名师,但这种身份并没有给苏秦带来荣华富贵,他毕业后用几年时间找工作谋前程,依然一事无成,和现在拼命高考入读985,毕业后要为房租发愁的学生一样。

  司马迁用的词是“出游数岁,大困而归”,短短八个字,写尽了苏秦的窘迫。你通过这八个字,仿佛可以看到苏秦破败的衣衫、蓬乱的头发、以及一声接一声的哀叹。

  原本希望用读书出人头地,现在竟然因为读书而穷困,苏秦的心情可想而知。

  回到洛阳故乡之后,兄弟妻嫂等亲戚都嘲笑苏秦:“周人的习俗是置办田产或者做生意来赚钱,你却反其道而行之,专门耍嘴皮子,沦落到这步田地,活该啊。”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苏秦能说什么呢,赶紧羞赧退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暗自垂泪。像个穷困的中年人,脸上写满了故事,叹气声里都是不甘。

  2

  经过痛苦的反思,苏秦逐渐明白了:“求学读书不能荣华富贵,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无非是行走的书柜而已。”

  这句话看起来是“读书无用论”,但实际上,苏秦悟到了读书的真谛。

  书卷是什么?

  书卷是记载知识的东西,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神圣的地方。

  而知识是工具,唯一的功能是为人类社会服务。换句话说,书卷里的知识必须和现实相结合,才能爆发出惊天的威力,否则便没有任何意义。

  苏秦以前读书,只是单纯的读书,根本没有把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才“大困而归。”因为大部分人喜欢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产生的利益。

  明白了这一点,苏秦犹如打通任督二脉,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他找到一本《阴符书》,感觉这本书里的知识,和现实世界有关系,便伏案苦读,仔细揣摩书卷里的知识,并且用书里的知识来解构现实世界。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个知识点接着一个知识点的攻克,知识和世事如电影一样,在苏秦的脑海里缓缓走过。

  一年以后,苏秦合上书卷,长叹一声:“明白了,全明白了。我已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可以游说各国的国君,成就一番功业了。”

  所谓游说,就是在熟练判断天下走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某一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出国家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国家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指导意见供君主采纳。

  看起来是耍嘴皮子的活,实际上非常考验人的综合素质,必须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说客。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国士。

  3

  苏秦最先去见了周天子,但是战国年间的周天子没什么地位,能维持日常生活就行,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而且周天子的地盘不大,有什么新鲜事就被街道大妈传的到处都是,所以周天子和近臣非常了解苏秦,觉得他就是个嘴炮,根本不相信他的话。

  随后苏秦去了秦国,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对秦惠文王说:

  “秦是四塞天府之国,人民勤劳,军队强盛,完全可以吞并天下,取周天子而代之,建立帝业统治四方啊,您考虑一下?”

  但是秦惠文王说,现在秦国羽翼未成,还是要积蓄国力,你的建议以后再说吧。

  苏秦再次碰壁,便去了赵国......还是没成功。

  苏秦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明明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而且说的也没错,对方为什么不认可?苏秦苦思冥想,始终不得要领,他带着这个问题一路走到燕国,依然没有想明白。

  这次燕国国君没有立刻召见苏秦,足足晾了一年,才通知苏秦,来聊聊吧。

  幸亏有一年的空余时间,给了苏秦深度思考的机会,也让他想明白问题的关键。如果和游说周天子、秦惠文王一样,向燕国国君说一些假大空的片汤话,他可能还是没有机会。

  因为分析天下大势是游说的前提,最后的落脚点,是给出“前路向何处去”的指导意见。如果没有最后的指导意见,前面说的一大段,不是假大空的片汤话是什么?

  尤其是对秦惠文王的游说,苏秦就犯了这个错误。

  苏秦能看出秦国强盛,秦惠文王能不懂?人家只是不愿意说罢了。而且要吞并天下建立帝业,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必须有合理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战略,以及可行的战术,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苏秦什么都没有,只说秦国要吞并天下建立帝业,如果秦惠文王信了,那才是真的傻。

  现在苏秦想明白了,也开启了走上人生巅峰之路。

  他对燕文侯说:“燕国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粟支数年,所谓天府者也。”这是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顺便拍马屁博好感。

  然后开始落到现实问题:“天下大乱纷争不息,尤其是秦国的东进欲望非常强烈,燕国却没有兵戈之警,为什么呢?完全是因为赵国在南边挡住秦国了呀。”

  意思就是,秦国是燕国的远虑,赵国才是燕国的近忧,反过来看,也是可以联合的朋友。

  那怎么办呢?

  苏秦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希望您和赵国相亲相爱,甚至和天下各国都合为一体,共同来对抗秦国,燕国一定可以高枕无忧。”

  燕文侯听完大喜,感觉说到心里去了。可是燕国弱小,周围的赵齐都是大国,想用合纵的办法安定燕国,还是要劳烦苏先生啊。

  于是燕文侯准备了豪车巨资,送苏秦去赵国出差,进一步完成合纵大业。

  苏秦用的依然是这套方法论。

  用拍马屁的方式,说明赵国的优势:“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赵国的国力非常强,属于大有可为之国。

  紧接着分析赵国面临的困局:

  “秦国不敢举兵伐赵,主要原因是韩魏在旁边制衡,但这种局面不会长久的。因为韩魏境内没有高山大川,很难抵挡秦国的攻势,一旦韩魏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那么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赵国。”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只有韩魏齐楚燕赵合纵结盟,每当秦国攻击任意一国,其他五国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有背盟违约者,五国共伐之。一旦形成六国合纵的局面,秦国便不敢出函谷关,六国的霸王之业就成了。”

  和燕文侯一样,赵王非常高兴,送给苏秦百辆豪车、千溢黄金、白双白璧、锦绣千纯,让他去说服其他国君。

  既然有了成功的方法论,苏秦的事业就不会停止。

  韩魏齐楚的国君,陆续被苏秦说中痛点,并且愿意按照苏秦的规划,和其他国家合纵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而做为合纵的核心人物,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居中协调六国合纵过程中的问题。

  他在解决别人困难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4

  完成合纵的苏秦,准备北上回报赵王,路过洛阳故乡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苏秦的随从车驾非常多,和各国诸侯的排场一样,周天子吓坏了,赶紧打扫街道,并且让洛阳人民迎接犒劳。

  正好,苏秦的兄弟妻嫂等亲戚也在人群里,可能是想到之前不礼貌的行为,羞赧的低下头,双手高高举起食物,等着苏秦享用。苏秦看到也乐了,笑着对嫂子说:“以前不是挺倨傲的么,为啥现在恭敬了?”

  听听这句话,明显是嘲笑的意思。

  嫂子的回答也很接地气:“以前倨傲是因为你穷,你现在位高金多,当然要恭敬了。”果然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于是苏秦感叹,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当初只要有区区二顷田产,苏秦就能活下去,便不用忍受兄弟妻嫂的白眼,自然也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愿望。那样的话,什么读书什么游说,都一边去吧,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多香。

  能有佩六国相印的辉煌,都是你们逼我的啊。

  苏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里一定有光。从穷困潦倒到名满天下,他放弃一切又赌上一切,完成一场华丽的逆袭。他配的上这句话里的意气风发。

  这是关于人生的故事,关于命运的不甘,关于事业的奋争,关于读书的方法。

  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复仇。

点击「温伯陵的烟火人间」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