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的路子野

作者:温伯陵

500

  伯陵说:    

  聊一下真实的朱老总。

  1

  众所周知,朱德在革命军队的起点是“三河坝分兵。”

  从此以后,朱德和保留下来的火种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正儿八经的革命军队,也就是朱毛红军。

  但朱德的个人起点,甚至是革命军队的战略战术起点,应该是云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

  法属印度支那,是法国在东南亚的一块殖民地,相当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凡是被列强殖民的地方,不能说直接起飞吧,起码和世界结合的比较紧密,接收的信息比较多,自然比纯内陆地区强一些。

  于是,紧挨法属印度支那的云南,也受到“科学、民主、自由、独立”的熏陶,显得非常洋气,和东北、江浙、广东并列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随手创办的云南讲武堂,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军校之一。

  出生于四川的朱德,便在这股风潮之下,辛苦跋涉三个月,于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8年后广东的叶剑英也来了,成为朱德的学弟。

  可以云南对周边省份的吸引力。

  云南讲武堂的教官,很多都是留学日本的革命党,经常传播“反清革命”的思想,于是进入云南讲武堂不久,朱德便加入同盟会,论资历和蒋介石差不多。

  所以在国共两党,朱德都是资历深厚的元老级人物。

  到了1911年,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推翻了满清朝廷,已经分配到滇军做连长的朱德,追随蔡锷参加“重九起义”,逮捕云贵总督李经羲。

  云南都督府成立后,蔡锷做了云南省都督,而朱德被派往四川,协助川军和四川总督赵尔丰作战。

  朱德第一次上战场,连续作战7个月,接受了战火的洗礼,也得到蔡锷的赏识。

  1913年,蔡锷提拔战绩优秀的朱德做营长,但不是在昆明城做太平军人,而是派到云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继续接受战火锻炼。

  其实不论军人或者其他职业,想不断的成长,都要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在行业内经年累月的深耕,不停的刷经验,直到有一天经验值爆棚,便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这个时候,你就会对行业内的东西非常熟悉,做起事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悟性足够高,甚至可以总结出一点自己的感悟体会。

  走到这一步,就可以著书立说做大师了。

  朱德在法属印度支那边界,就是一个刷经验的过程。

  那地方常年有贩运鸦片的队伍经过,再加上落草为寇的土匪、不服管理的少数民族,整个地方乱的一塌糊涂,遇到事情能动手绝不逼逼。

  朱德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

  随着袁世凯称帝,蔡锷回到云南起兵讨袁,顺便把朱德召回来,升为团长带到四川前线,一路冲锋陷阵,30岁的朱德升为旅长。

  此时的民国,还没到军阀大混战的时候,正规军的数量非常少,全国也就几十万人,所以指挥几千人的朱德旅长,基本是中国军界排名前百的人物了

  放眼全国来看,声名鹊起的吴佩孚也只是旅长,陈独秀刚准备办《新青年》,李大钊启程回国,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恰同学少年”,林彪和粟裕是小学生的年纪。

  和日后的同志们相比,朱德早已功成名就。

  讨袁成功以后,朱德部队在四川泸州驻扎五年,依然是以打仗为生,要么和四川军阀打,要么和想染指四川的北洋军阀打。

  一直打到1920年,朱德不仅刷了8年的经验值,对于带兵打仗已经到了“无他,唯手熟尔”的境界,并且把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自己独创的游击战术

  总结起来就是几点:

  战前勘察地形,精密计算战争的走向。

  亲自处理事情,对部队事情了如指掌。

  和驻地人民保持良好的关系。

  军队要讲政治,将领要了解国内政治大势。

  多刷经验,打的越多,越能掌控局面。

  仔细看这些游击经验,不就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烙在骨子里的游击战和运动战风格么。

  为了这身本事,四川军阀刘湘愿意用师长的职位来换,可以想见,20年代初期的朱德已经威震西南。

  不论军事造诣还是个人名声,都不是普通军人可以比肩的。

  不过朱德很快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朱德先是和同僚返回云南,武力推翻军阀唐继尧,做了一段时间警察厅长,随后唐继尧攻入昆明重掌大权,朱德带着几十个人仓皇逃生,一路跑到四川。多年做官积累的钱财,也被唐继尧没收。

  官职、前程、收入都没了,36岁的朱德一无所有。

  也就是这个时候,朱德回想起读过的俄国革命书籍,彻底想明白了,军阀混战的中国是没前途的。

  想要改天换地,中国必须和俄国一样,来一次彻底的革命,用革命的烈火涤荡旧世界的污浊。

  于是,朱德走上找党的路。

  他去上海找到陈独秀,被陈独秀嫌弃是旧军阀,不要。和孙炳文去北京找党,没遇到一个党员。最后想着去欧洲留学吧,回来再说,结果在柏林遇到周恩来,便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加入共产党

  其实以朱德的身份地位,投奔国民党的话,起步会很快。

  毕竟在出国之前,孙中山准备给朱德10万块钱,让他回云南召集旧部,攻击陈炯明。

  如果他接受孙中山的邀请,估计部队有机会编入国民革命军,随大部队一起北伐,用不了几年时间就是一方诸侯。

  国共的两条路,一条是可预期的荣华富贵,一条是未知的跌宕起伏。

  朱德几乎没有考虑,选择了共产党的路。

  因为他相信马列主义,行。

500

  右一是朱德

  2

  虽然名声赫赫,但朱德在南昌起义的队伍里,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他已经离开滇军,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军阀混战的旧中国,这种军人就是无根浮萍,随便别人怎么捏都行。

  朱德也知道这一点,便以南昌警察局长的身份,召集了500多人参加起义,并且在起义前夕设宴请客,灌醉驻防南昌的滇军将领,给起义部队争取时间。

  对于驻防军官来说,朱德是前辈领导,怎么可能不给面子。于是屋里喝的笑声满堂,屋外打的炮火连天。

  起义成功以后,朱德负责在前边开路。

  赣北警备司令金汉鼎驻防九江,此人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也是滇军多年的同事,两人关系非常好。

  于是朱德给金汉鼎写信:“兄弟我起义了,你不要来打,如果还念当年的交情,最好让起义部队通过你的防区。”

  金汉鼎收到朱德的信,命令部队不准出击,让南昌起义部队顺利通过。

  这是朱德以滇军的私人身份,给起义部队创造的两次机会。

  相比贺龙和叶挺的威风,朱德做的事并不显眼,可要是没有朱德,起义军便要打两次大仗,起义能不能成功且不说,起码要牺牲很多人。

  以一人之力救数千条命,这就是朱德。

  随后就没什么事了,朱德带着几百人在前边开路,做些找粮食、画宣传海报的工作,遇到滇军部队就上去开路。

  他自己都说:“我从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这种简单而无聊的日子,在三河坝彻底结束了。

  起义军的目标是南下潮州、汕头,进而占领广州,接收到共产国际的装备和卢布之后,重建革命的大本营,等待时机成熟举行北伐。

  但是在进军潮汕的路上,国军追兵无数,只能请滇军让路的朱德,不可能让蒋介石的中央军放下武器。

  于是周恩来决定分兵,叶挺和贺龙带主力部队继续南下,留下4000兵力给朱德,让他留守三河坝,阻击追兵,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说是阻击追兵,其实就是殿后的炮灰

  对于起义部队来说,只要叶贺主力能到达潮汕,朱德和三河坝部队就是用来牺牲的,而且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就这样,朱德走向命中的三河坝。

  朱德和留守部队在三河坝附近住了十几天,等来钱大钧的万余追兵,两军血战三天,始终没让钱大钧渡过三河坝。

  直到第三天晚上,国军的援军陆续抵达,朱德估计主力部队已经走远,留守部队再打下去意义不大,便带领剩余的2000人撤出战场。

  此时他们才知道,叶贺部队在南下途中失败,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撤退到香港,原定攻占潮汕接收国际援助的任务,已经没有完成的可能。

  换句话说,南昌起义军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朱德带领的三河坝残兵

  怎么办?

  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还能不能走得通?

  有人说散伙吧别折腾了,有人建议分别突围去上海另外搞,但是走到天心圩,朱德对剩下的800人讲话:

  “队伍不能散,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要相信这一点。”

  可能是朱德的讲话有感染力,他们都相信了,而站在台下,听朱德讲话的人是林彪、粟裕和陈毅。

  未来的主力将帅,大半集中在这里。

  稳定了队伍,朱德把云南锻炼的战术拿出来,毫无保留的交给这些年轻人,包括什么是游击战、敌人追来怎么撤、敌人驻防怎么骚扰、敌人疲惫了怎么打等等。

  经验丰富的军界大佬苦口婆心的教,热血沸腾的年轻后辈认真的学,革命队伍里的传帮带,就此悄无声息的开始。

  这批残兵有了指挥打仗的主心骨,有了以弱胜强的全新战术,逐渐稳定下来,真正成为革命军队的火种。

  但火种只是火种,太脆弱了,必须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个地方又是朱德找到的。

  第十六军的军长范石生驻扎在湘南,此人也是朱德的讲武堂同学、滇军同事,甚至是磕过头的结拜兄弟,关系亲密的能穿一条裤子。

  于是朱德给范石生写信:“兄弟,我来投奔你了。”

  正好范石生听说朱德部队在附近活动,也派人联系结拜兄弟,双方互相打听,终于在1927年11月接上头,达成几条合作协议:

  朱德部队的编制不变,要留就留,要走便走。

  部队改编为团,朱德化名王楷,担任团长。

  按照团的编制,发放军饷、弹药和被服。

  朱德兼任第十六军总参议。

  除此之外,朱德在范石生的部队可以自由活动,进行政治宣传也好,在附近组织土地革命也罢,都没问题。

  朱德用滇军的私人关系,第三次帮助起义军渡过难关,用一个冬天的时间休养生息。

  直到1928年初,蒋介石收到报告,说朱德部队在范石生的营地,便给范石生发命令,让他把朱德送到南京正法。

  不得不说,朱德的人缘真好。

  范石生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赶紧通知朱德离开,并且送给朱德一个营,以及数万银元和武器装备,送别的时候还对朱德说:

  “最后胜利是你们的,现在我是爱莫能助。”

  其实已经够了,朱德和三河坝残兵经过休养生息,再加上一个冬天的战术培训,刚离开范石生部队,便发起湘南暴动,革命队伍扩充到一万多人,然后就带着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成功会师。

  当时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困守井冈山,几乎没有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基本不能下山打大仗。

  和朱德会师之后,井冈山才奔走相告,终于来了一个会打仗的。

  谭震林就说过,如果朱老总不把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

  用一己之力保存革命火种,用多年经验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并且赋予革命军队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灵魂,最终成为世界轻步兵的颠峰。

  说一句人民军队之父,不过分吧。

500

  3

  保存革命火种和培养军事干部,是朱德重要的革命资历,但革命军队不可能吃一辈子资历,如果只说资历的话,谁能比得过陈独秀,不照样被开除党籍了么。

  朱德绝不是只会举手、“同意毛泽东同志意见”的隐形总司令。

  事实上,朱德在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时代,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总司令,归根到底是因为实力。

  他的实力要分两层来说。

  朱德的第一层实力是个人影响力

  游击战和十六字诀是朱德传授的,骨干军事干部是朱德手把手教的,而且朱德的年纪大,对于林彪、粟裕、寻淮洲等年轻中层干部来说,朱德不是总司令,那是半个爹

  游击战和十六字诀,毛泽东总结经验提炼为理论。

  林彪改换门庭,主要是政治因素,不是军事因素。

  所以萧克说,红军对朱德有一种神秘式的信仰。朱德在遵义会议前才敢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红军就不跟着走了。

  必须有强大的个人影响力,才敢说这样的话,其他军事干部如彭德怀林彪,即便战功卓著,也不敢代表整个红军说话。

  也正是有强大的个人影响力,才有资格代表军委,和毛泽东的前委争权。

  经过两次军事失败,朱德想明白了,军事要依附于政治,战术要依附于战略,此后便不再代表军队争权了。

  不管中央派谁做政治领导,朱德都能很好的合作,你们争你们的,别来影响我打仗就行。

  直到博古和李德瞎搞,红军被迫长征,从八万大军减到三万,老实人朱德终于发怒了,在遵义会议上代表红军投票,承认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

  此后毛朱周的领导结构基本稳定。

  朱德的第二层实力就是指挥大兵团的能力了

  军人能指挥的兵力数量,往往需要层层递进,不可能刚出山就指挥数十万人的大会战。

  朱德在云南的时候,便能指挥万余人的部队,和红军时代的彭林差不多,而时间比他们早了近20年。

  经过红军时代的多次“扩红”,朱德指挥的兵力越来越多,长征前夕麾下已经有10万人。

  虽然政治领导不停的换,从毛泽东、周恩来到博古李德,但是不管谁来主政,都需要借助朱德的大兵团指挥能力。

  原因无他,把10万人交给其他任何人,都玩不转。

  政治型领导人物,偏重于研究革命战争的战略方向,但是研究制定之后,总需要一个负责执行的人吧?

  那这个人就只能是朱德。

  举个例子。

  反围剿战争的时候,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出发,指出红军应该跳出包围圈,在外线用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

  那么问题来了,几万红军到底怎么跳出包围圈?需要多少枪?每个人需要多少弹药?走多少里路需要多少粮食?哪支部队做前锋?哪知部队负责包抄?短兵相接打了就撤还是直接肉搏?

  这些都是问题,毛泽东不太懂,朱德是专业人士。

  毛泽东几次亲自指挥作战,都是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他擅长战略规划,不太懂战役战术,所以毛泽东指挥作战,往往需要一个职业军人做辅助

  而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就是这样的人。

  不管毛泽东提出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朱德都能指挥部队完成,甚至四渡赤水的时候,大概率是毛泽东说怎么走,朱德具体指挥彭林来完成。

  抗战爆发以后,毛泽东提出“持久战、游击战和发展根据地”的战略规划,然后坐镇延安组成最高政治领导中心。

  朱德亲自指挥八路军东征抗日,负责前线的最高军事指挥。

  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朱德便部署了平型关战斗、夜袭阳明堡、雁门关大捷等一系列胜利战役,八路军发展到近30万人,建立了11个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这就叫专业。

  这样的总司令,谁能取代的了。

  到了抗战后期甚至是解放战争前期,彭林粟等人才有了指挥大兵团的机会,而那时的朱德,已经是放眼全国的总司令,负责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战争

  1945年8月,中央的政策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因为东北是苏联红军占领,并没有定下争夺东北的策略。

  但就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去重庆谈判的前几天,朱德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东三省我们一定要去,要派大批干部去开展工作。

  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达重庆,朱德在延安给奔赴东北的干部讲话:

  “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做。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占乡村。我们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进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派更多的人去。”

  经过和苏联妥协商量,苏联同意八路军留在热河和辽宁,也就是小范围进入东北。

  9月17日,朱德和刘少奇给重庆发电报,建议全国战略向北推进、向南防御,要不然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

  两天后,毛泽东回电,同意抢占东北的策略。

  原本朱德断定,内战需要6个月才能打起来,这就是抢占东北的窗口期。现在得到毛泽东的同意,便开始全国范围的部队调动:

  山东调3万人去冀东。

  山东调3万人去东北。

  新四军调8万人北上。

  浙江部队撤退到苏南。

  苏南皖北部队撤到江北。

  晋冀鲁豫军区调3万去东北。


​  这一连串的兵力调动,就是在中央和军委的决议之下,总司令的专业工作。

  此后几年的解放战争也差不多,毛泽东的每个决策,都少不了朱德的参与和建议,朱德下发的每道命令,都是执行毛泽东和中央的决策

  朱德甚至以总司令的身份,亲自到晋察冀军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打歼灭战,并且带他们打了青沧战役、保北战役,累计歼敌18000人,感觉晋察冀部队学会歼灭战了才回去。

  这种工作,擅长战略规划的毛泽东做不了,晋察冀军区的大佬聂荣臻......也没做好。

  还也是为什么“朱毛不分家”了。

500

  4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德逐渐隐去,再也没参与过军事行动。

  一方面是年纪确实大了,直奔古稀的人了,再操持一线军务不合适,不如让年轻人来做吧,自己以德高望重的身份,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什么的。

  另一方面是没必要参与军事。

  曾经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足以独当一面,有什么军事行动,他们可以处理的非常好。

  毕竟朱德是半个爹,快70岁还不能颐养天年,得出来给年轻人擦屁股,那说明年轻人不行啊,到底是磕碜谁呢?

  最关键的是,朱德不争权,自己甘愿退隐。

  如果他是权力欲极重的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争了,又何必和人合作呢?那个时候不争,建国后再争,图什么呢?

  而且要争权的话,他就不会去柏林找党,直接拿着孙中山的10万块钱,回云南组织部队了。

  既然如此,那就功成身退,人生无憾。

  后来“朱德的扁担”变成“林彪的扁担”,“朱毛会师”变成“毛林会师”,有人问朱德为什么不出来声明?

  朱德淡淡一笑:“扁担暂时借给他,迟早要还回来的。”

点击「温伯陵的烟火人间」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