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还真不是科学家无能或经费不足,反而这三点跑不了

【本文来自《我是一只科研狗,我国基础科研不乐观,从投入到制度管理有很多问题需解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苦旅留香

    基础科研,一夜之间成了热门话题,看了网上众多的评论,尤其是看了他们所列举的各种例证,深刻的感觉到了所有这些评论中,90%以上的人,不要说对我国目前基础科研的实际状况、实际水平,从事基础科研的科研人员有多少,国家每年实际投入的基础科研资金占比多少不知道,甚至连“ 基础科研”这一概念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网友在评论中所举的例子,多数集中在航空航天、高铁5G,可是这些都和“基础科研”毫不搭界,他们就不是最初文章中所说的基础科研的研究对象。航空航天是高科技,但不是基础科研。航空航天的基础理论、空气动力学才是基础研究。5G不是基础科研,大数据分析,超大计算机,量子计算机,都是最先进的前沿科技,但都不是基础科研,数论才是,量子理论才是。包括可控核聚变反映实验,都不是基础研究,核聚变理论的研究才是。

    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可能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不是理论不正确,而是理论不系统,或者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根本无法根据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投入实际应用,甚至都不能直接应用。

    搞前沿科技的科技工作者,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可搞基础研究的,别说出名,就是想要出成果却是非常之艰难。科研过程之艰难且不必说,就连验证他们的理论正确与否的科学实验和过程,有些都是不可控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不是赶上日全食,想要证明它的正确,还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所以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其理论成果,有不少直到论文发表十几、几十年之后,才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看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多少是这样的情况?

    由于基础研究几乎与经济上的功利性毫无关联,所以能够开展这样的研究的,除了国家设立的少数几个科研单位之外,多数的就是知名学府在开展。而且,基础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一些学科投资巨大(比如对撞机项目),几乎少有企业投资。其经费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捐赠(在我国这项来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高校的世界排名,与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名列世界前茅的高等教育学校,就培养不出顶尖的基础研究人才;而基础研究出了成果包括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出了成果),高校的排名也会因此进一大步。如果哪个高校培养出了两三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排名想不靠前都不可能。

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但是,还是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不知是不是怕被网管和谐?

基础研究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国的科学家无能,也不是没有科研经费!

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现在大学或者研究院在管理上,是采用的企业模式,然而却要求达到科研的目的。

也就是把创收指标,作为对科学家或者教授们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这对于楼主提到的搞前沿科技的科技工作者——其中的优秀者,完成绩效考核并不难。对于从事基础科学教授或者科学家其处境就非常尴尬!

2.为什么大学和研究院要用绩效考核,来评价教授或者科学家呢?

因为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管理方式。现在大多数管理政策的制定者,都不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技工作者,甚至主要是经济管理专家,所以,在他们制定的管理制度下,经济效益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标准!而一些校领导虽然也觉得不妥,但是,学校经费压力,以及各学科利益平衡带来的矛盾、冲突,创收多寡就成了最终极的解决方案。那些不赚钱的基础科学家们,大多时候因为“自知理亏”,只能选择隐忍!

3.现在大学里的教授就分为:能给学校赚钱的和不能赚钱两类。

我有几个同学在985学校任教授,他们可以通过厂校合作,为校方赚取大笔资金,而且他们还有很多发明专利,可以让学校变现,这类人自然成了学校或者研究院中坚,校领导对他们自然格外关照。他们的经费申请相对容易,这样进一步促进更多的人远离基础科学研究!

与之相对应,从事的基础科学教授们,处境自然就“悲催”很多,虽然,他们的收入(包括奖奖金)可以通过学校政策得以保障,但是,每年的绩效考评却是不能免除,很多学校(研究院更是如此)对每位教授(科学家),通常有一个三年至多五年的考核期限,如果到时还不能做出成绩,可能连教授聘用都成问题!当然如果你讲课水平高还可以作为补偿!

这就是现实,大家都知道基础科学研究不会很快出成果,但是,校领导也有任期考核,就算你真的是个人才,可人家等不起呀!我听到的最可笑的是,某位大咖曾经在一次科技会议上宣称:中国的基础科技发展今后要靠企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