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验论的复兴: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整合研究

​摘要:本文是在2018年分析哲学年会的发言,指出英美当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夸大演绎推理,新古典经验论的复兴希望是在中国。本文澄清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知识分类、感觉经验、错觉问题、悖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本文提出认识论的方法包含:演绎推理,说明(归纳,溯因推理),描述,反思平衡。

500

要了解一个理论,就需要了解它的前提和使用的方法。

方法论

2008年,在“科学视野里的佛教”研讨会,做了“关于何为知识的思考”的报告,2009年,「哲学:东西之际」华人青年学术论坛发表“为基础论奠基--从现象学和量论的角度”。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研究。

面向具体问题:西方认识论和佛家认识论关注的共同问题是:“何为知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 从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围绕着不同回答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提出了知识分类(注释1)的思路:逻辑真理,约定信念,描述信念,演绎所得,归纳所得,溯因所得。

方法的综合使用:演绎推理(卡尔纳普还原论过于强调),说明(归纳,解释,溯因推理或称假设推理),描述(后期维氏过于强调),反思平衡。科学研究要综合使用这些方法,认识论同样也如此。

英美近当代哲学的常见问题是:对于演绎逻辑过于推崇,于是将演绎逻辑的知识标准(真与辩护理由)推广到所有种类的知识。例如卡尔纳普说:“知识具有某种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关于直接所与的知识,它是无可置疑的。我们还假定其他各种知识都是坚定地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同样也可以被确定无疑地决定。”这就是要将演绎推理的要求强加到感觉判断和溯因推理之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验论者都持有如此强烈的观点,即使是在维也纳小组里面。

爱智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

绝对主义(例如对于演绎推理的过分期望),绝对主义失败了之后,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过分失望),这是两个极端。爱智慧则刚好在中间,前期没有过分期望,后期没有过分失望。以下列出分析哲学界常见的两个极端。

两个极端:逻辑还原论的经验论(早期维氏,罗素某个时期,卡尔纳普过于推崇演绎推理),这是一个极端。奎因等批判经验论的教条,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事实上,基于逻辑还原论的经验论其实有问题,但问题并不在经验论,而是逻辑主义和还原主义。奎因等错误地将问题归咎于经验论。其实还可以有非还原论的经验论。奎因将卡尔纳普某个时期的还原主义经验论当成经验论的全部。这个线索贯穿了英美上世纪的百年哲学。

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要求基础信念绝对可靠的基础论(例如卡尔纳普的观点),这个要求达不到以后,又转向不要基础论而要融贯论(或称一致主义)。其实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可以有可错论的基础论。事实上,所有的知识大体都是判断,凡是判断,当然都是可能会出错的。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基础论。

两个极端:古典认识论强调第一人称,近代从弗雷格以来又走向只要第三人称。事实上,第三人称是基于第一人称之上的,就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开始是爱氏自己的第一人称所有,等到科学界接受了以后,才逐渐成为第三人称接受的理论。

两个极端:传统强调扶手椅哲学,近期又走向完全不要扶手椅哲学,甚至以一种冷嘲热讽的眼光嘲笑扶手椅哲学。事实上,扶手椅哲学和实验哲学从来都是互相关联的也都是各有其用的。实验哲学嘲笑扶手椅哲学,正如同实验物理学家嘲笑理论物理学家一样。

近一百年的英美当代哲学,就在这些极端之间震荡往复。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于对这些方法(演绎推理,说明,描述)进行反思平衡,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所在,该用的时候要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要滥用。当然,这都考察着学者的理性抉择。

一、对于感觉经验的分析

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佛家认识论与西方认识论同样重视。

佛家认识论的分析框架是:现量(感觉能力,sense)——自相(直接经验,感觉材料,所与,sensible),比量(概念和推理能力)——概念(观念)。

陈那论师:“现量离分别”,“现量无错乱”。18世纪,康德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感官不会错误;并不是因为它们总是判断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进行判断”。陈那论师的这个判断,比康德早了1000多年。但是,西方学界对佛家认识论了解得还很少。

现量是比量的基础,但现量与比量是如何过渡的?佛家认识论语焉不详。在“现量与比量之间”一文中,对于现量判断(或称感觉判断)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感觉判断:概念化过程

感觉材料:被直接感知的事物,被命名为感觉材料。这是实指定义。(Ayer)

概念化过程:概念化过程,就是根据既有的概念习得,对于所与的感觉材料进行概念化判断归类。

例如,当看到红色时,眼睛感觉到某一具体的红色刺激,然后使用“红色”概念对之进行概念化分类,最后就可以使用语言说出:“这是红色”。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人类认识和共同体语言约定三者互相关联。

对于感觉材料的感觉与判断

500

第一阶段:感觉到感觉材料。(在前)

第二阶段:借助概念习得,对于当前感觉材料进行判断归类,概念化为感觉判断。(在后)

感觉经验与描述信念

关于感觉经验,塞拉斯(Sellars,1956)批判了所与理论,邦久(BonJour,1985)进一步整理了塞拉斯式的两难:

或者感觉经验有命题内容或者没有。

如果感觉经验有命题内容,那么这个感觉经验也需要有辩护理由。

如果感觉经验没有命题内容,那么感觉经验不能为其它信念提供辩护理由。

捍卫感觉材料理论

将感觉经验分析为感觉材料与感觉判断这两个阶段。(C.I.Lewis)

对于本文提出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同样还会面临塞拉斯式的质疑。以下分别展开。

第一阶段:关系反转

在第一阶段,感觉到感觉材料。在这个阶段,是没有概念成分的。

这时候,就要面对塞拉斯式的问题:如果感觉经验没有命题内容,那么感觉经验不能为其它信念提供辩护理由。

其实,不同类别的知识,它们所需要的辩护理由是不同的,例如演绎所得与描述信念的辩护理由是很不相同的。

在这里,并不需要感觉经验来为描述信念提供辩护理由,而是描述信念对于感觉经验进行描述、陈述(state)或者表示(想一想“陈述句”的意思)。这里就完成了一个关系的反转。

第二阶段:循环定义和递归定义

第二阶段感觉判断,塞拉斯式疑问是会不会陷入循环定义和无穷后退。例如,为了判断某物是红色的,必须先有红色的概念。其实,这里不会发生无穷后退,因为红色的概念是构造生成的,有一个基础停止点,例如第一次对红色的实指定义。

这里类似于循环定义和递归定义的差别。

考虑阶乘函数,如果定义f(n)=n*f(n-1),这时候是循环定义,会陷入无穷后退。

如果定义f(n)=n*f(n-1)并且f(1)=1,这时候是递归定义,并不会陷入无穷后退。

感觉材料与感觉判断之间

500

面对着红色的感觉材料,经过训练的语言共同体成员可以做出相同的感觉陈述(注释2)。这构成了科学理论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的基础。科学理论就是众多科学家不断试错改错,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

一方面,凡是判断,皆为可错。另一方面,经过训练的成员一般可以做出正确的陈述报告。

语词的意义构造论

语词的意义构造论:语词的意义,是在经验中不断地构造丰富起来的。佛家认识论的名言:“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 ” 。

语词的意义,是人类的主动构想形成的。基于生活世界,人类进行概念构造得出概念框架,试图来解释与应用于生活世界。比如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日常知识。

这些概念框架尽管很有解释力,但是始终可能会被超越。构造概念论,是处于强基础论和无基础的融贯论之间的中道。

二、对于错觉的分析

错觉,与真实知觉和幻觉相关。简单而言,错觉(illusion)指的是异常身体条件下或者异常外部环境条件下的经验认识,比如海市蜃楼。错觉活动,也是佛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所谓错觉问题,到底错在哪里?例如,筷子半插在水中,观察者会看到筷子弯曲了。在这个经验认识中,到底哪里可以称为错误?观察者看到筷子弯曲了,这也谈不上错误。事实上,如果一个观察者,看到的筷子不是弯曲的,大家反而会感到奇怪。(奥斯汀《感觉与可感物》)

错觉到底错在哪里?

那么,到底其它地方哪里可以称为错误?如果观察者根据这个经验认识,做出“这根筷子是弯曲的”这样的判断,这时候就是错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做出这样的错误判断。

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这里所谓的错觉,并没有出现任何可以称为错误的判断。我们只是沿袭了这个词语而已。或者说,这里“错觉”的使用,是说这样的经验认识,容易引导新手观察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里,就与麦克道威尔的析取论截然不同了。

康德关于错觉

康德:“所以人们虽然正确地说,感官不犯错误,但这并不是由于它们任何时候都正确地作出判断,而是由于它们根本不作判断。因此真理也好,谬误也好,诱导出谬误的幻想也好,都只是在判断中、即只有在对象与我们知性的关系中才能发现。”

错觉活动的三个阶段

分析错觉问题要区分三个阶段:

一个是感觉阶段(看到组成海市蜃楼的感觉材料)。

二是分别判断阶段(进行概念化分别,判断出远方有楼的景象)。

三是错觉阶段(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远方真的有楼)。

在前两个阶段没有任何问题,在第三个阶段才有所谓错觉的出现。

三、现代逻辑与因明论

在“一种基于同例与异例的溯因推理”一文,借用数理逻辑的形式方法对因明论的推理形式进行了形式化和可计算化研究。

基于知识依赖性的观察,写作了“一个带有依赖关系的知识库”。莱布尼茨提出“充分理由律”,任何结论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本文提出,知识应该连同它们的理由一起存储,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创新。

同一个知识,可能来自正确的理由,也可能来自错误的理由(葛梯尔问题)。

对于悖论的分析:规则构造论

规则(包含集合论)是人类主观构造的。所以,当规则出现矛盾时,并没有什么值得恐慌的。

理发师悖论的本质:理发师说:“我给自己理发当且仅当我不给自己理发”。关于“是否给自己理发”,理发师给出一个矛盾的规则。规则给错了怎么办?再给一个就是了。

类似的思路,可以用于分析罗素悖论、理查德悖论、哥德尔定理、停机问题、康托尔对角线等。

四、价值判断的正当性:动态化

在“价值判断的正当性:对于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一文,对于休谟和卡尔纳普的观点进行批判反思,指出他们的逻辑主义和科学主义特征。“is”推不出“ought”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过于推崇演绎推理,就会因此贬低“ought”的价值。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推理在演绎封闭的意义上是发现不了新知识的。描述,溯因推理,理论的创新和知识的进步,这些都不是来自演绎推理。从这个角度看,“is”推不出“ought”,反而是凸显了“ought”的价值。其实, “ought” 代表着对于现状的观察和改变。打个物理学的比方,“is”相当于现在的位置(一阶事实),“ought”相当于现在的速度(二阶事实)。

事实上,现有主观构造的概念框架,包括认识论、道德哲学、科学理论和日常观点,都可能带有成见和错见。人类理性可以对这些概念框架的成见进行观察,反思,改变和超越,这就是在进行价值判断,这也正是哲学之为爱智慧的原意。否定价值判断,就相当于否定了改变,否定了哲学“爱智慧”的本怀。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真正哲学的精神正在近代西方逐渐衰退。

小结

辩证法:知识的真建立于可错的基础之上,相对静态的科学理论建立于动态构造之中。事实上,辩证法(包含了动态变化)是比演绎逻辑(侧重于静态同一性)更大的分析框架。本文已经充分显示,英美当代哲学出现的问题,根源自对于演绎逻辑的过分推广。

本研究工作抛砖引玉,提出了一种复兴新古典经验论的可能性。

结合古今的优点:休谟,康德,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艾耶尔,C.I.刘易斯,当代脑科学的进展。

结合东西的优点:英美经验论传统和现代逻辑工具,佛家认识论(陈那,玄奘)传统。

Thank You!

注释1:分析哲学历来重视具体分析,但是恰恰在最根本的何为知识的问题,却非要寻求一个统一的定义,于是就陷入了葛梯尔式的问题。但事实的情况是,知识有不同的种类,有些来自演绎推理,有些来自溯因推理,有些来自描述。不同种类的知识,为真的程度和成立的理由都是不尽相同的。类似于家族相似性。所以,我们一直提倡对于知识要进行分类研究分类定义。

注释2:基础信念(Basic Belief)应该重新定义,基础信念不是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信念的支持,而是因为它是基于概念习得直接描述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庄朝晖,关于何为知识的思考,“科学视野里的佛教”研讨会,山西太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办,2008年10月.

[2]庄朝晖,现量无所谓对错,《因明》,第六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

[3]庄朝晖,关于塞拉斯的所与神话,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讨会,厦门大学哲学系,2012年11月11日.

[4]庄朝晖,为基础论奠基——从现象学和量论的角度,「哲学:东西之际」华人青年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2009年5月.

[5]庄朝晖,自由意志:约束条件下的自由选择,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山东大学哲学系,2012年8月.(入选《中西哲学论衡》(第二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6]庄朝晖,基于同例与异例的溯因推理,《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2008年,495-499页.

[7]庄朝晖,一个带有依赖关系的知识库,《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2011年,989-993页.

[8]庄朝晖,基于直觉主义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评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2008年.

[9]庄朝晖,基于对角线引理和维特根斯坦思想对于悖论的分析,第六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山西大学,中国,2010年8月(入选《中国分析哲学•2010》).

[10]Chaohui Zhuang, On the general form of the Grue Paradox,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 Beijing, China, Aug., 2010.

[11]庄朝晖,关于经验论的所谓教条,《中国分析哲学• 2011》,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12]庄朝晖,关于塞拉斯的所与神话,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讨会,厦门大学哲学系,2012年11月11日.

[13]庄朝晖,现量无所谓对错,《因明》,第六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

[14]庄朝晖,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分析哲学201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15]庄朝晖,《一种新经验论的框架:从回应对于经验论的批判开始》,“知识论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2014年6月28日。

[16]Chaohui Zhuang, a knowledge base with dependenci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4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Xiamen, China, Aug., 2014.

[17]Chaohui Zhuang, A Re-analysis of Knowledge,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tic Philosophy, Beijing, China, Nov. 15, 2014.

[18]庄朝晖,第一人称哲学与第三人称哲学并不排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