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高层次人才供给——决胜中美竞争系列(4)

上一期中我们谈到,发展高端制造业,除了资本之外,还需要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和技术孵化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与高校直接相关。客观地说,美国之所以占据高端制造业的制高点,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高校能够源源不断的输出高层次人才和原创性的技术。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这些名校,衍生和孵化出了大批优秀的企业。

例如,有个著名的美国企业叫做波士顿动力,生产各种运动能力非常强大的机器人。比如我们在网上能够看到一些会开门、会做后空翻的机器人(此处加入视频),都来源于波士顿动力的研发产品。而波士顿动力这个公司的研发班底,几乎全部来自麻省理工。

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推进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改革,使他们更好地为高端制造业服务。在这些方面,美国高校确实有先进经验值得学习。

如果拿中国高校和美国高校相比,其实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相当不错,而美国一流高校的本科教育并没有国人想象得那么强大。我和许多朋友都曾在美国做过助教,接触过美国的本科生,甚至一部分研究生,对他们的水平还是大致了解的。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全球排名前15以内;南加州大学,全球排名也在前25名以内。这俩学校的美国本科生的学业水平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刨除个别的尖子生,他们理工科本科生的平均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国内排名靠后的一本或排名靠前的二本。

然而,美国高校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对科研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力。在这一点上,美国一流高校确实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高校。我们不服不行,不虚心学习更不行。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中国高校是最近30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也就是近期才刚刚够得上研究型大学的门槛,所以中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管理上的积淀显然比较少。这就好比小孩子变成少年,恰好遇上青春期,个子一下子长的很大,原先的衣服已经穿不上了。需要重新量体裁衣。

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产物。高层次人才至少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具备获得能力的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高层次可以随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什么像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和项目和用人单位共同成长。二是被用人单位、被市场认可。“高层次人才”不是高校封赏的爵位,并不是说拿个学位证、身上盖个章,就自动变成高层次人才了。高层次人才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肯定要在用人单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突出的贡献。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不敢放心用,那就谈不上人才,更不用说高层次人才。

如果以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来衡量,那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与高层次人才的概念仍有较大的差距。刚才咱们说到,高层次人才具备获得能力的能力,这就需要早早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我国许多高校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高中化——过于强调熟练掌握课本中讲授的具体知识,而自主学习的内容太少。

我接触过许多国内高校的理工科研究生,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你给他们布置点工作任务,需要把路径安排得非常清晰才行,这样他们兴许才做得下来。但是如果这个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自己阅读文献,独立地设计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他们就会显得不知所措。说得直白一些,许多研究生那简直就是被导师一手带大的,自主工作能力太差;往往是遇到一点问题就去问导师——我该怎么办?这种行为习惯其实让用人单位非常头疼。

一个搞研发的企业,聘用高层次人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你到了工作岗位上,不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天天问你的领导这问题该怎么解决,那企业要你何用呢?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习惯是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不堪大用。

美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把独立组织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要求。导师规划的是研究要达到的目标,而具体的实现途径要由研究生自己来规划。要阅读哪些文献,尝试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这叫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按照这样的培养方式历练几年,一个合格的博士就是要具备独当一面、独立组织研究的能力。所以许多海归博士进入用人单位之后,很快就能把工作项目捡起来,成为一把好手。这就是得益于必要的严格培养。

中国高校培养了世界上基础知识最好的本科生,但是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却不是世界顶尖水平。显然,这投入产出比是有问题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中国高校现有的科研和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使得研究生名副其实,真正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具体的入手点有以下几个:

1- 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优化师生比例,加强教职人员对研究生的指导。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类似于封建分封制,公爵领地最大,侯爵伯爵次之。这种分封制套用到高校里,就变成了 研究生名额优先分配给院系领导,其次是引进的海归教授,再次是普通教授,最后才轮到副教授。这种研究生名额分封制,对于年富力强、正想做些事情的青年教职人员非常不利;而某些资格老的教授,即使已经丧失进取心,照样可以拿走许多研究生名额。于是,想做事情的人缺人手,倚老卖老的人却在浪费资源,许多研究生的青春就这么被荒废掉了。

因此,高校改革应该首先破除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分封制,对研究生名额进行动态分配。例如我国长三角地区,一些在教学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高校,按照科研经费的到账金额来分配研究生名额。谁的科研做得好,谁的到账经费就多,那就让谁有更多的人手。即使30来岁的副教授,只要研究做得好,照样可以带博士生。这种操作手段,可以说是不增加额外成本的资源优化配置,值得大力推广。

2- 加强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管理,建立必要的淘汰制度。从个人品质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科学研究。有些人缺乏自控能力,缺乏条理性,缺乏逻辑思维,就算侥幸获得读研究生的资格,也很难完成做出合格的的研究工作。其实美国高校对于研究生都是有一定淘汰率的,尤其是对于博士,宁可不让你毕业,也绝不给学位注水。以美国一流高校斯坦福大学为例,以8年为限,博士生的毕业率大概也就80%。换句话说,有20%的博士生都被淘汰掉了。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淘汰率太低了,一些整天摸鱼的人拉低了研究生教学的水准。严师出高徒,只要导师不存在指导上的失职,某些主观能动性很差的研究生就应该被淘汰掉,以儆效尤。500

衷心希望中国的高校能够尽快赶超美国高校,为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供大量可靠的高层次人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