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折”之

【本文由“蛋蛋_”推荐,来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评论区,标题为蛋蛋_添加】

    风又起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这样断句

我给你补一个另外的说法和解释,之前我回复过一次这个,找不到了,我再大概讲一下:

这句话中的“知”应该是通“折”这个字的。典型代表“契而舍之,朽木不知”。这也说明通“折”并非瞎编没有根据的。

同时,根据郭店楚简的发现(93年发现,98年内容整理出版),其中有道家儒家经典,道家3篇,儒家13篇,其中包括经典老子。

这批发现中,儒家经典有一篇“尊德义”,其中有一段: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一段和咱们常说的非常接近,文中“道”可以解为“导”,也可解为“道”。因为道这个词包含很大,亦可做动词解为“使明白道理,理解道的含义”,这是我的理解。

除此外,与常说经典并无差异。然而后面却还跟了一句“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作为强调解释。那么这里“不可强”应该大意等于“不可知之”。故而,做“知”通“折”解,则完全能说通,不能强迫扭曲人民,而要重视教化开导引导和明白道理。

而这一思想,和孔子时代早期儒家核心强调教化人民百姓,强调学礼,重视教育明理解道的思想内涵是完全相一致的。

如果说孔子主张的是愚民理论,那还教什么学生?还讲什么礼教,搞什么教化明理之事。那样的话,孔子的儒家哲学就会从“道”的层次掉为“术”。

而真正把儒家转为纯粹的“儒术”来用的,那还要到理学呢……

所以,解孔子,解儒家经典,应该更重道还是崇术,那就要看今天人如何想了。

我再截取部分“尊德义”同篇上下文,比较好理解的,也都是讲教化和道与礼的,大家自己结合理解:

其前文有: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学非改伦也,学己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后文有:

“君民者治民复礼,民除害智,==劳之轨也。为邦而不以礼,犹==之无==也。非礼而民悦哉,此小人矣。非伦而民服,世此乱矣。治民非还生而已也,不以嗜欲害其义。

轨民爱,则慈也;弗爱,则仇也。民五之方格,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

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善者民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教以辩说,则民艺==长贵以忘。教以艺,则野以争。教以技,则民少以吝。教以言,则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湎利。教以权谋,则民淫昏,违礼无亲仁。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故为政者,或论之,或议之,或由中出,或设之外,论列其类。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重义集理,言此章也。”

呵呵,文章说“教以权谋,则民淫昏”。你看那些最喜欢解原句为愚民权谋之术的人,是不是也就是在社会上搞“淫昏”的人。

古人诚不我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