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美国智库的演变和发展,联想一下最近的NGO问题

赛雷话金在B站发了一条《不让中国人吃海鲜背后真正的大瓜,今天我来统一告诉大家》的视频,实锤了陈一佳,回形针之类的,尤其是前段时间陈一佳宣称中国人不要吃海鲜云云,在各个社交媒体引发了众怒,因为陈一佳自己吃海鲜,又宣称不让中国人吃海鲜,给人一种似乎中国人低人一等的感觉。

回形针也做过类似的视频,什么中国吃肉,巴西森林就遭殃之类的。包括前段时间的环球旅行冒险家谷岳呼吁中国人少吃海鲜,他自己的海鲜倒是吃的挺香。这类的视频看一眼就知道背后是NGO(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大部分人停留在“美利坚政府的阴谋”这个阶段,其实没那么简单,回形针的视频确实是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的,这个吴松磊自己也是承认的,但是为什么NGO会变成这样,原因很复杂。

你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世界的媒体,智库,NGO组织,大学,几乎是一窝蜂的倾向于民主党的意识形态的,包括什么碳排放问题,土著问题,种族问题,女权问题,以和吴松磊合作的WWF为例,就非常明确的支持“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明明是一个环保组织,为什么也谈到这些不相关的东西?

500

特朗普在推特上被打压的说不出来话,共和党也是美国两大政党之一,缘何到了这种地步?

这是有很强的历史性背景的,现在的智库越来越像NGO,我们看看其变迁。

美国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政府权力在联邦和各州共享,早期的联邦政府几乎没什么权力,州政府的权力比联邦大的多的多,由于移民到美国的人们普遍都比较坚持传统自由主义,而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社会,社会问题简单,只要凭借常识和社会习惯来判断事务即可。

而到了20世纪初以后,整个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刺激,铁路,电气等不断的推动美国往前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被瓦解,人们纷纷涌入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分化,治安问题,种族问题等等一切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过去传统的“小政府”已经不能起到作用,政府需要大量的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提供各式各样的数据以及参考,这就是美国最早智库的由来。

早期的美国智库比较简单,就是一些知识分子聚集起来,企业出钱,为政府提供一些建议以及解决方案,位置比较中立,今天很多大名鼎鼎的智库都是诞生在这个时期,比如说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外交关系协会之类的。

这时期成立的智库比较注重专业性和中立性,政府机构往往只把特定研究这一块的人召集起来,让其提供建议,而智库即不针对大众,也不特别针对政府某个部门,而是泛泛的就某个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个阶段是美国智库理想型色彩较为浓重的阶段,

“客观和中立”,实际上是要放进历史的大环境去考虑的,智库们在这个阶段确确实实做到了客观和中立,其负面作用也导致这些智库的研究成果往往就束之高阁,因为智库对政府和公众产生的影响都不大,属于纯学术性研究,而之所以对政府影响不大,是因为此时的联邦政府还在执行者“小政府”的职能,权力不大。

而真正开始发挥威力,则是在罗斯福时期。

罗斯福时期,刚好碰见美国罕见的大萧条,过去的“小政府”完全失效,为了重振经济,罗斯福大量建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农业调整管理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田纳西河谷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大量的机构迄今还在,其任内设立的一些制度,例如社会安全系统和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保留至今。

非常凑巧的是,罗斯福任内又打起了二战,由于战争的缘故,美国开始实行价格管制和配给制,复苏经济+二战,让整个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

举个例子,1933年,罗斯福利用《敌国贸易法》,禁止美国公民持有黄金,这个法律一直到1974年才废除。

由于联邦政府的扩权以及新成立了大量的部门,需要很多专业人才去填补,智库这时候发挥了马前卒的作用,为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战争问题,政府开始大量出资资助智库,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合同性智库”,这些智库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这时期出现的智库,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兰德公司。

兰德公司的前身是美国空军1945年立项的“兰德计划”。当时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同年,“兰德计划”发表了《环球航天飞机实验计划的初步构想》。1948年5月,兰德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从道格拉斯公司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智库组织。

自罗斯福新政后,罗斯福重新定义了“自由”,1941年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从意识形态上来说,罗斯福属于左派,美国左翼思想逐步扩展开来,一大批的美国青年在罗斯福的影响下成长起来,而左派最容易出现的位置就是知识分子阶层。

到了五十年代,加上摇滚文化和越战带来的反战文化的影响,罗斯福式自由主义思想急剧扩张,受其影响的知识分子此时已经成长起来,尤其是涉及到文化,知识和传媒的各式各样的机构全部被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如日中天。

而此时的保守派为力求自保,也纷纷展开自己的转型,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保守派智库开始了一种新的智库运作方式:智库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研究机构,更是一个传播机构,一个是政治中心。

60年代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民主党的转型。林登约翰逊通过了1964民权法案,开始南部的种族融合,自从内战以来一直坚定支持共和党的非裔美国人在1930年代开始逐渐转向支持民主党,主要是因为民主党推行的新政中的济贫措施、福利政策、以及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对于民权的支持。

当年解放黑奴的是林肯,也是因为如此,黑人支持了共和党长达一个世纪,而当年支持奴隶制的南方民主党,此时却突然接过了民权的大棒,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互相颠倒了,岂非命运的讽刺?

如此激烈的政治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美国的NGO,例如智库,而美国政治两极化的开端正是由60年代开启的。

民主党和自由派走到一起,共和党自然不可避免的和保守派走到一起,智库也从“跨越党派的客观研究”,变成了“政治上的选边站”,同样一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论述方式,政策问题高度的意识形态化。

既然高度的意识形态化,那么闷在家里做什么研究,发表什么论文自然是不智的,更广泛的搞媒体宣传,搞群众运动,智库成员直接去政府任职,对符合自己胃口的政治人物进行包装等等,履行作为一个“政治中心”的职能。

对政治人物进行包装,可不简单的是写一大堆文章吹捧某个政治人物,而是让一个政治人物去代表一种理念,一个简单的口号,一个简单的理念,通过政治人物深深根植于人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如同《盗梦空间》一样。

第一个在这种政治氛围内获益的人就是里根,或许是这方面的操作更加娴熟了,或许是因为里根是个演员,可以说里根是一个集大成者。

你或许听过很多所谓的“苏联段子”,这些段子哪来的?里根。

即便是你不了解里根,你也会说一些里根的名言,比如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

你有没有问一下自己: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谁告诉你的,谁灌输给你的?

有人可能自我辩护,我就是相信小政府,我就是相信自由市场,所以我认同这句话,那么我反问一句,里根之前,你又记得几个美国总统的“名言”?

水门事件闹得那么严重,你记得尼克松几句名言?除了水门事件和与中国建交,你又知道尼克松是什么政治理念?

你又知道之前的卡特,福特,林登约翰逊是什么理念?能说他们两句名言吗?

约翰逊签订了那么重要的民权法案,居然不知道约翰逊说了什么话?

人的思想受媒体的影响和塑造,为什么里根的小政府,自由市场能被中国人广泛所知,并不简单的是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缘故,而是80年代的时候中国送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到美国接受教育,他们回国后又对我们普及的缘故。

如果仅仅是因为里根时期美国经济好,所以就误以为里根才会受到中国人的瞩目------克林顿的时期经济更好,里根时代有大量的赤字,里根把美国的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克林顿不但使得美国经济兴旺,甚至经济还有盈余,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克林顿的执政理念?

保守派重宣传,轻研究的作风使得保守派大获成功,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智库功不可没,在1981年,传统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Mandate for Leadership》,为里根政府提供公共政策指导,里面有2000多项具体建议,用里根的话说:“传统基金会在他担任政府期间取得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基金会在背后不仅推动了在英美宣传保守派的理念,更把这种理念普及到了全世界,1986年,《时代杂志》称传统基金会是“最重要的新型宣传智库”,此话不虚。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有一个指数:“经济自由指数”,是全球权威的经济自由度评价指标之一,知道这个指数怎么来的吗?

是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年度报告。

保守派得意之际,正是自由派衰落之时,哪怕1992年克林顿拿到总统宝座也无济于事,因为就在1994年,金里奇率领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取代民主党成为国会多数党,终结了民主党在国会长达40年的多数党地位,开启了共和党长达12年的主导国会时代。

此后金里奇藉共和党的多数党地位多次迫使克林顿总统调整政策,在1995年美国政府停摆和1998年克林顿弹劾案中,金里奇的影响力均至为关键,后者使克林顿成为第二位被弹劾的美国总统。

1994年,保守派在国会大获全胜,依然风头正旺,1994年还发生什么?

500

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保守派电影,一个傻傻的,笃信上帝的阿甘,在经历各式各样故事了以后,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电影拍得非常好。

但是如果你翻一下《阿甘正传》的原著,压根不是这个故事:更糙、更脏、更犀利,内容也更荒诞不羁,,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闹剧,所有的事儿都那么不靠谱,所有人都和白痴差不多,珍妮最后也没死,而是嫁给了别人,过着平凡的生活。

既然保守派的传统基金会可以这么干,自由派当然也可以这么干,2003年,自由派成立了“美国进步中心”,这是自由派在操控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当时正值小布什反恐,风头正旺,天天喊打这个打两个,“同时进行两场战争”(小布什名言),进步中心网络了一大批人才,更重要的是有金融大鳄索罗斯给他们注资,索罗斯公开表示对抗小布什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进步中心基本上套用了当年传统基金会的手法,以至于某些地方都显得重合了,你有没有发现奥巴马在某种程度上和里根是惊人的相似:都是魅力十足,演讲都非常知名,且身上标签味道十足?

同样的进步中心也和传统基金会一样,发布了著名的《The change for America》(为美国而改变),同样的为奥巴马提供了施政蓝图,和传统基金会一样,大批的进步中心的员工进入政府,多位高管被委以重任。最典型的就是进步中心的总裁约翰波德斯塔,被奥巴马任命为奥巴马过渡事务主管。

自政商旋转门后,智库们从传统基金会开始,又纷纷开启了“智库旋转门”。各大智库拼命以“宣传”为主,至于研究,只能位居第二了。

进步中心当然没有简单的照搬传统基金会,而是在传统基金会上进一步拓展了力量,此为“做库”。

什么叫做库?

如果说早期的智库是为了提供建议,后来的传统基金会是为了“宣传”,那么进步中心就是“直接改变国家的方针”。

进步中心并没有隐藏这一点,在它的官方网站写的很清楚

“我们制定新的政策理念,挑战媒体报道真正重要的问题,并塑造全国辩论的话题”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你觉得非法移民是对的吗?

非法移民直接触犯了美国法律,犯法的事情,总不能说好吧。

如何“重新塑造话语”?

500

《无证移民的公民身份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让无证移民走上公民之路,将在未来十年内使美国GDP增加高达1.7万亿美元,提高所有美国人的工资,并创造数十万个新工作岗位,推动该国的经济复苏。

首先这个“Undocumented Immigrants”,翻译为:无证移民,这本身就很可疑,非法移民就非法移民,英文叫“Illegal immigration”,为什么突然变成“无证移民”?

早在2014年,有一个叫“无证移民国际合作平台”的NGO组织,发起了一场“国际话语权”的运动,它说:

称某些人为“非法”的人否认了他们的人性。没有所谓的“非法”人。

“非法”作为一种身份形式被故意分配给无证移民,以证明一类不配享有权利的人是正当的。

语言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关于无证移民的歧视性语言会导致对无证移民的日常现实产生负面影响的看法和行动。

此后诸多媒体纷纷回应,包括美联社,英国新闻协会,欧洲新闻中心,记者协会等等,都开始使用“无证移民”。

很多国人可能注意到现在的美国社会对于传统性的称呼完全改变了:

黑人不叫黑人,叫非洲裔美国人。似乎说你叫“黑人”带有歧视性味道。

问题是,如果一个柏柏人在美国会归类为什么?肯定不会是“非裔美国人”。比如说齐达内。

尽管柏柏人就住在西非。

原因很简单:柏柏人长得白。

既然还是以肤色来判定,为什么不把黑人叫黑人,叫非洲裔美国人?

这牵扯到一个重要概念:“词语很重要”,英文叫:“Words Matter”,在国际上是一个运动,讲究“用词的正确性”,是不是想起前段时间“Black Live Matter”(黑人的命很重要)的运动了?

这就叫政治正确。

一天到晚搞这个正确那个正确,铁锈带的好多美国人都投票给特朗普了,为什么不关注这些真正紧迫的?

对,是不是就“挑战媒体报道真正重要的问题,并塑造全国辩论的话题”了?

你认为这些重要,我认为这些不重要,我认为那些重要。

我还要让你也同样认为那些重要。

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说经济学。

经济学也和政治正确挂钩?是的。

根据《曼昆经济学》第九版

500

500

“未指明性别的人该使用哪个代词。传统的“他”对现代读者来说听上去像是有性别歧视,而“他或她”则太累赘了。因此,在本版,我在奇数章使用“她”,在偶数章则用“他”。在我们都采用某种更完美语言之前,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可怜的经济学,呵呵。

既然可以塑造英文话语,为什么不能塑造你的思想呢?

比如说,你不应该吃海鲜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