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国之重器之大脑----数控机床的往事

南山林雪萍31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30 Pro 5G[转评论]市场化思考带来的后果,凡是老外不卖给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我们都可以创出一片天。看看汽车,仪器仪表,电气等都是国外卖给我们,导致这些行业与国外距离越来越大,甚至消失;对比航天,航空,海军等行业,都可以走出来。@南山林雪萍

今天说说国之重器之大脑的往事。

数控系统的发展旋律,又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本来早早站在起跑线上,如今落在了后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数控系统可是一点都不落后。

三个I型,代表了乳虎出山的威风。八五、九五攻关成果,形成了三个高档数控系统:北京中华I型、武汉华中I型和沈阳蓝天I型。

这三个“中华蓝”,也是一片叫好之声。尤其是北航教授推出的中华I型,当时在机床展上展出,西门子数控系统厂商看了之后,临时取消了现场交流会,意思是说水平差不错,就不必交流了。也是一片敬仰爱才之心。

当时马扎克跟济南一机床也形成了合资公司,卿卿我我,共图大计。济一机也迎来国内最风光的时刻,成为全国机床标兵头子。

对比现在的技术四处封锁,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一个诸神论剑的黄金时代,学术交流很透明开放,技术大门是半开半掩。一个以武会友的时代。彼时,正是发达国家的机床开始进行数控系统普及的时候,中国人的开局不错。

后来画风大变。国外机床大举进入中国,国外数控系统也迅速跟进。这三十年,西门子和Fanuc笑到了最后,确立了坚固的市场地位。三菱退守一步;法国NUM、西班牙Fagor都成为小众市场。

中国机床主机厂,则是两头不讨好,既没有在高端市场扎根,也没有扶持好国内的零部件配套商,都要靠国外数控品牌来贴金。

既然没有主机的有力支持,中国数控系统也走向式微。中I型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北京机床所也走向了一条合资之路拱手而把市场让给了Fanuc。到如今的“中华蓝”,中华I型不再,蓝天勉力维持一些服务,只剩下华中一家还算支撑了局面。

华中的发展,某种角度代表了中国体制上的一个特点,只要有上面持续投入,还是可以逐渐站稳脚跟。

而另外一个国内出货量最大的,则是广州数控。如果说华中代表了体制的优势,那么广数纯粹就是市场的选择。

这中间也有30多家数控系统,上海有开通,南京华兴;南部有广州数控和深圳固高;西部有四川广泰和绵阳圣雄。北方则有北京凯恩帝、沈阳高精、北京航天等。但整体而言,基本都是逐渐衰落。

沈阳机床2015年前后开发成功的i5,性能效果也不错,本来也有机会冲锋。但由于i5机床的发展不力和沈机的改组,i5数控系统也备受牵连。真是可惜了一块良玉。这块资产,完全可以切割开来。

倒是另外两个流派,凭添一丝亮色。

首先是北京精雕和大连光洋。这两家,都是民营企业,都是啃硬骨头的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同时开发主机和数控系统。这是中国机床发展史最为意外的两棵硕果累累的野枣树。而它们在数控系统,也独成一派。主机成就了数控系统。

而上海则有两家上市公司,一个是柏楚电子,靠着专攻激光设备而上位。上海交大的科班生,初生牛犊,真是年轻人的天下;还有一家是上海维宏,在木工设备是独领风骚,雕刻也有心得。这两家上市公司,轻装上阵,独辟蹊径。而下一步,都是要尽快找到全新的泳道吧。

中国机床补脑之路,先速扬后慢抑,发展曲线就是一个鲨鱼鳍。

这样看来,中国科技力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启蒙最得力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学院所成功地扮演了警醒的入口了望者的角色。他们敏锐地捕捉了科技界的发展动向,并且与国外同行同时做出了产品原型,但可惜后来没能把这一棒交给产业界。真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中国现在最为火热,发展也最为拮据的工业软件,也是同样的故事旋律。

而在当下,中国机械装备正待升级发力,数控系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中国主机厂这次或许会有点耐心,嫁娶国产数控系统,把失去的时间,追赶回来

#技术战略史##技术向心力##机床风云录#收起全文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