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发展氢燃料利弊

【本文由“冰壶玉鉴”推荐,来自《中国发展氢燃料发动机,是在给日本人“接盘”吗?》评论区,标题为冰壶玉鉴添加】

观网先说句利益相关吧。毕竟上海市委宣传部管着的企业,该为总部在上海的东方电气做宣传还是要做的。

通篇看下来,还是各种僻重就轻。

东方电气和日韩比较没意义,因为氢能汽车再先进也不是和日韩竞争,而是和全电甚至插电混动竞争。

就文章里提及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比起全电的核心优势只有一个半。一个是能源加装速度快,半个是受低温影响小。其实受低温影响也不单是全电自己的问题。内燃机车在北方,尤其北方中西部和东北的低温使用场景里也很难用。要有防冻液,要提前十五分钟预热,要加低温用机油。

然后氢能汽车涉及的问题还是一个比一个多。安全性加氢站是和加油站差不多,但氢气的扩散速度比汽油里的低碳烃快。汽油从泄漏到能引发爆炸需要汽油挥发一段时间以使局域空气中汽油达到可燃浓度。而氢气可以说泄漏即可起爆。而内燃机汽车出事故,只要油箱不起火问题就不大。全电电池破损大概率是燃烧而非爆炸。而氢气车出事故只要储氢管道发生破损事故地区就成为了局域明火管制空间,有火花就可能直接爆炸(内燃机输油管漏油遇明火大概率是先地面起火)。

但安全性还是所有问题里解决的相对最好的。

制氢成本问题,文章里讲了,氢气收集成本还有得降,制氢成本基本没有降低空间。文章里寄希望于利用水电在丰水期低价水电。问题制氢不是挖矿。大中小水电站必然建在相对远离市区的山区。输送小容量数据还好,输送氢气这种易爆化学品成本估计不如先输电到平原地带再电解水制氢。

燃料电池的成本在降。然而比起锂电池研发有消费电子产品帮忙分摊成本(比亚迪初期是给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电池的),燃料电池的研发最多靠其子项目同其他化工产品的通用帮忙降低成本。而文中也说明了目前燃料电池几项关键部件都还没实现国产代替。还有催化剂,低铂(白金)催化剂虽然不用铂,但其本身通常也会涉及复杂的材料制备。包括掺杂石墨烯在内没有那种是短期内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保持催化效率的。

最后输氢问题。作为宣传文也只能说这是个远期问题……短期内无解。

所以不要讲国家氢能技术开发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这和氢能汽车是不是发展方向毫无关系。氢能技术开发可以是光解制氢,制低碳有机物极其带动的各种催化材料研究,作为储能调峰的储氢技术研发作为本身就有很高的社会和科研价值。而即便氢能源汽车作为技术开发路线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也不代表这个路线就是前途光明的。当年核高基支持了那么多项目,最后比较有影响力的结果不过一个相对不受重视的龙芯(靠教员思想),一个军队做超算的神威(后台硬)和半个随时被卡脖子但至少商业上比较成功的华为海思。而走引进消化路线的,最好的都从AMD手中把zen这种超级先进的架构的专利买下来了,却没一个商业上搞出有影响力的。而核高基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层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