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滩,回望一支军队的底色

500

晨曦微露,海关大楼的钟声由远及近,上海又开启了新的一天。朝阳透过薄雾,穿过一道整齐的人墙,在外滩街头印出一道笔直的光影。那些就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执勤十中队的巡逻官兵,他们一路穿过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南京路,来到外滩。

 01 

外滩,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地标,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世界。但若时间拉回到百年前,这里却是中华民族近代耻辱的象征。

通过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大城市却有大片区域沦为列强租界,英法美日等国不但拥有治外法权,甚至还拥有驻军权。

与外滩紧紧相连的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就曾经见证过许多屈辱的瞬间。这里,曾是当年西方列强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娱乐大本营——跑马厅。

500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跑马厅的一位华籍职员听到日本要投降的消息后非常高兴,正准备在跑马厅升起中国的国旗,却被一位英籍上司拦下来,声称只能升英国国旗。就在中国人据理力争时,一队日本宪兵赶到,将中国国旗拉下来,撕成了碎片。

事实上,发生在跑马厅里的荒唐事不胜枚举。从1861年开始,英国商人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以超低价强征了马道圈内466亩农田,强迫很多中国农民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跑马厅建成后,英国人规定,除跑马总会雇佣的中国马夫杂役之外,所有华人禁止入内;1900年,德军将军在跑马厅检阅八国联军;1927年,英国军队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调集3000个士兵在跑马厅进行军演。

那些年的上海,一半是租界内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半是列强枪炮下的残垣断壁、颠沛流离。上海街头巷尾,弥漫着死一般的沉寂,夜色中隐藏不住的是人们对黑暗的恐惧、隐忍。

500

 02 

改变这一切的源于一个平静的清晨。

1949年5月27日,枪声彻底停歇,上海终于迎来了解放。这天早上,上海的市民们打开家门,看到了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的画面:马路两旁湿漉漉的石板上,一排排头戴军帽、衣不解带的战士躺在地上悄然入眠。在他们的背后,一条条步枪有序地靠墙倚放着。

500

上海人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解放军到来之前,这座城市经济上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把持多年,政治上更是动荡不安,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国民党反动派,各路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抢地盘杀得昏天黑地。大上海什么样的军队都见过,唯独没有见过有枪有炮还要睡大街的军队。人们的内心充满了疑问:这些人,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很快,一支从山东转战到此的连队,给了上海市民们一个更具体的答案。

这支连队原是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三营八连,一百多名官兵,连续征战后搭乘着运货的平板车,来到了这个繁华都市。他们睡过火车站月台、跑马厅旁边的马厩、苏州河畔的旧仓库,最后因为分配到南京路执勤才搬进青海路刘家公馆。

500

从此,这支连队担负起南京路、外滩等地的巡逻执勤任务。相比解放前的枪林弹雨,这里是另外一个战场,每天面临的凶险不比以往要少。

繁华的街道上,来往的有不少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歌舞厅的喧闹声也格外刺耳,甚至还有人不怀好意地在战士身边扔下贵重物品,偷看他们是不是会捡起来。

然而,身居闹市的他们,在思想上却一尘不染。他们一直是身穿粗布军装执勤,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蔬菜供应紧张,他们就从自己种的蔬菜里挑出菜叶送给群众,把菜根留给自己。

500

上海市民们还记得,在刚解放的时候,一些“坏人”以为可以轻易地“腐蚀”这些来自农村的官兵。然而,敌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八连不但没有“变黑”,还用自身的好作风将南京路“染红”。他们艰苦奋斗,克勤克俭,为民爱民的军人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上海市民心里,这支被毛主席誉为“意志坚,为人民”的英雄连队,不仅为后来者做出榜样,还成为人民军队行列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0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成了中国开放的一面窗口。伴随着军队任务调整,原来的“好八连”从南京路撤防,十中队接过八连的“枪”。

新的考验一样严峻。这个中队进驻南京路不久,就有“土豪”闻讯找来,想用高出市场均价的价格,从中队租借空余房间作为仓库使用。时任中队指导员的夏光荣断然拒绝:“军人和商人是平行线,不能有交集!”

接过的是“好八连”的枪,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形象,绝不允许有任意一点的“灰”存在。“好八连”走了,但“好八连”精神永远没走。十中队的官兵们坚持资助驻地家境困难的孩子,照顾街道上的孤寡老人,到了节假日还会接老人来队和“兵儿子”过节。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就抽时间去换几次屎尿垫子,用毛巾一点点地擦去老人身上的污物。

500

他们还有一个坚持了24年的特别习惯,就是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把黄浦区老年公寓的老人接到中队一起吃一顿“年午饭”。官兵们每次都会起个大早,将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春联贴上门楣,美味丰盛的饭菜也摆满餐桌。他们和老人聊着家长里短,老人们总是握着他们的手,不愿松开。

多年来,中队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可“兵儿子”的称呼从来没变过,“为人民、爱人民”的本色早已经流淌在十中队官兵的血液中。

500

 04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上海,他们中很多人最早见到的中国军人,便是在南京路上的中队官兵。

今天的南京路,已经成为国内游客必打卡之地。路上车水马龙,每逢重大节假日人流量暴增,十中队官兵组成“人墙”疏导游客有序通过路口的视频,就会“刷屏”各大网络平台,这道橄榄绿已经成为霓虹灯下的独特风景。

500

十中队官兵们的工作,有的“岗台对吧台,哨位对摊位”,有的“聚光灯下执勤,放大镜下站岗”,但他们始终能做到谨言慎行,拒腐防变葆本色。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坚守在这里,尤其是到了高峰时段一个路口每分钟就有近万人通过,他们用身体组成“拉链式人墙”,在哨音指挥下反复开关“闸门”。雷锋班班长汪维巧常常会来执勤,一天下来要站上7个多小时,至少来回走几百趟,腿站酸了、嗓子喊哑了。但他们从没有一句怨言,始终把任务放在第一位。

离南京路不远的地方是人民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十中队的国旗班的战位就驻守在这里。

500

多年来,他们为了完成国内外重大升降旗任务,一直保持超高强度训练:头顶两块砖、背靠自制木架、双腿夹着扑克、衣领别着钢针站军姿,在腋窝处捆着竹签、小腿绑着沙袋踢正步,白天对着太阳、晚上对着手电筒的亮光练眼神。十中队的政治指导员杨泽楠,当年为参加世博会练好左手撒旗的动作,每天甩5公斤的杠铃800次,最后左手竟然比右手粗了整整一圈!他们的磨练没有白费,数万次的升降旗,次次曲终旗到,分秒不差,给国内外来宾展示了威武挺拔的中国军人形象。

500

 05 

从“华人禁入”的跑马厅到如今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的繁华更胜往昔。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但中队党支部坚守建队规矩不变,每周吃一顿“忆苦思甜饭”,每月过一次“干粮补给日”,班班都有修理箱,人人都有针线包,把艰苦奋斗的基因深植到官兵血脉之中。

500

他们寒来暑往、披星戴月,他们始终坚守、绝对忠诚!巡逻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前沿,他们举手投足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仪表仪容,还是执勤技能,都时刻处在“聚光灯”下。在上海这个世界瞩目的大都市里,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是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都在展示着新时代的大国形象。

从百年前任人宰割的“万国租界”到如今闪耀世界的“东方明珠”,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描绘出人民子弟兵坚守理想信念、时刻为了人民、永远服务人民的军队精神底色,这是打赢未来战争的珍贵财富,是一座永远具有现实价值的高尚丰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