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没有放弃汉字?

在日本互联网的某个角落里,流传着一首中二感满满的汉字歌。其出自日本的汉字爱好者之手,其目的在于向东亚乃至全世界网络推广汉字。在这群狂热的汉字爱好者看来,汉字在中日韩读音各异但书面交流却毫无障碍,简直秒杀读写一体的表音文字,未来的世界通用语当以古代文言文为参考。

500

一群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卖力地推崇汉字呢,为什么在原来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越南,韩国纷纷去汉字的时代,汉字却始终能在日文体系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呢?

500

汉字东渡

和东亚其他民族一样,日本的先民在接触汉字之前并没有书面语,身居东亚最边缘的岛屿,日本文明也久在蒙昧之中。

有人自大陆来

500

进入弥生时代,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原始社会突然加速进入农业社会。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学家认为,弥生时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移民入岛。他们带来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文明,给日本列岛带入全新气象。

弥生时代对应的正是中国的战国末年-秦-汉

可能有大量人口因战乱而前往日本

500

 

汉字也在那个时候传入了日本列岛。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在中国这边可能是批量生产的手工艺产品

500

但最有名的还数“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是光武帝刘秀赐给不远万里出使洛阳的一个日本小国家首领的。《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倭是中国对古代日本的称呼,委是倭的通称。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500

但移民带来的汉字却没有在日本社会普及开来,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都未能得到大规模的传播和应用。

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结构复杂,需要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行政组织才会对汉字有较高的需求,才更有可能向平民传播。

在文字普及之前

音乐、雕塑、舞蹈、符号这些的影响力比文字更大

500

另一方面也和日本的言灵信仰有关系,他们认为所有的言词上都宿有某种神秘的“灵力”,说出口即会实现。如果自己的本名被人所知,自己的灵魂就可能受到支配。

汉字东渡时,日本先民惊惧地看到汉字可以传达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人事,本能地充满了警戒心。这一时期的仁德天皇陵中没有发现任何汉字的墓志铭,也证实了当时日本人内心中对外来文字汉字的复杂不安的心态。

日本的古坟时代真的名不虚传

500

真正大规模的汉字传入有赖于隋唐时佛教的输入。

《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典籍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正式传入日本的。

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六世纪初,百济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传播儒学和佛教。六世纪以后,日本上层普遍信仰佛教,从那时起,为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开始自觉学习使用汉字。

500


  日字日本化

但日本毕竟距离汉地核心太远,和经常有机会进入中央王朝的朝鲜人不同,对汉文化的掌握实在缓慢。到了八世纪,中国进入了盛唐,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得益于大量遣唐使和留学僧的奔走。

比如著名的东大寺

500500

《哭晁卿衡》是由李白所撰的七言绝句

目的是抒发日籍好友遇险的悲痛心情

500

也是在这一时期,汉文的日本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这一进程第一个重大成果是训读与音读的分化。

日语汉字分音读、训读两种读法。所谓“音”在当时是指抛开汉字字义只取其发音的表记方法。其灵感源自佛教经典的翻译:中文中“释迦”、“菩萨”等等佛教名词都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训”,即日语中固有的词汇来翻译和解释对应的汉字,如“山”义为“地面上形成的高耸部分”,日语中表示该意的词为やま(yama),“山”的训读就是“やま”。

此即为训读

500

日本的汉诗创作者自己并不能准确发音,需要通过查工具书搞定平仄和韵脚,再将字排列组合起来,作成了最终的诗篇。

写出不怕中国人看的诗,这既是他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骄傲。

日本汉诗

500

训读与音读的混用,直接催生了日本化的汉字——万叶假名的出现。汉字的表义功能大大减少,大量汉字成为了标注日语发音的表音文字。比如下面三组都是一个意思,在不同的体系里,却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汉字表现出来:

万叶假名:左久波奈波 宇都呂布等伎安裏 安之比奇乃 夜麻須我乃禰之 奈我久波安利家裏

现代日语:咲く花は 移ろふ時あり あしひきの 山菅の根し 長くはありけり

中文翻译:山花虽艳丽,总有落花时。山上山菅草,根深永不移。

500

万叶假名的出现是汉字日本化的第一步,日后出现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平假名和片假名都产生在9世纪,先诞生的片假名基于汉字偏旁部首楷书形态,之后出现的平假名则是模仿汉字草书的形态,方便了日本人作标注。

两种假名虽然源自于汉字,甚至在刚产生时和汉字的草书很难区分,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字,它已不再是书写汉文用的表意文字,而是为书写和文而成的拼音文字。

右为平假名,左为片假名

500500

两者职责区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目前平假名主要担负上述语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则主要被用来标记外来语。

但片假名与平假名面世以后,并没有很快成为主流文字,在武人掌权的幕府时期,又一种日本化的汉字诞生了,那就是候文。

候文使用汉字,几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语的语序和语法书写而成,中国人就不大看得懂了。这种文体因句尾多使用助动词“候”而得名。这种文体自镰仓时代开始普遍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成为日本最常用的书写文体。

一张用候文写成的文书

500

如庆应三年(1867年)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就由候文撰写,如下:

原文:一 旧弊御一洗に付、言语の道 被洞开候间、见込有之向は不拘贵贱、无忌惮可致献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务に候故、心当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中文译文:为扫除旧弊、广开言论之道,有建议者,不拘贵贱,无须考虑,皆可献言。且登用人材乃为第一之急务,如有适宜之人,应急速上报;


近现代的漩涡

近代以来,汉字与汉字文化圈的诸多国家一样,一同跌落进入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相互撕咬的漩涡之中。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为脱亚入欧的典范,对汉字的态度也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被西方人打掉自尊的日本人只要提到改良日本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汉字。明治维新的最初几年,废除汉字的声音不断翻涌,日本精英把日本的落后直接和汉字挂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为日本汉字增添活力,将西洋的事物和概念翻译成汉字词大举引入日语中,后来又传入中国,成为我们今日熟悉的物理、化学、卫生、经济等词汇。

与时俱进

500500

日本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倚重代表旧时代的汉字,是因为汉字和汉语一开始即担负起了文化和智识的功能,日本固有的和语反而丧失了表达抽象和复杂概念的能力。近代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识涌入时,刻意使用原始的和语并不利于他们快速吸收新信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精英继续在汉字和拉丁化之间摇摆,根据与西方关系的远近,总有一派会占据上风。在日本民族主义的巅峰——二战时期,汉字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涌现出了中国人闻之色变的“大東亞共榮圈”“一億玉碎”“忠君報國”“舉國一致”“英米鬼畜”等标语,实在是很讽刺。

好像让我想起了搞笑漫画日和

500

但随着日本在二战中彻底战败,西方人控制了日本。限制汉字使用也因此成为了限制日本军国主义一部分。于是短短五年左右,关于限制汉字问题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规范,减少了常用汉字的数量,仅保留了1800多个,并删除了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语汇。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日本的年轻一代为了方便省事往往将外来语直接用片假名标记发音,而不像过去使用汉字翻译。如果用汉语打个比方,就是遇到computer这个新名词,现在我们翻译成电脑,取电子大脑之义,真是信达雅;而片假名直接记录computer的读音,写成康皮特,如果不专门学习并不知道是什么。

片假名几乎是时尚的象征

日本化妆品的使用手册里

片假名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场合

500

2013年就有这样的新闻:日本一名71岁男子起诉日本广播协会(NHK),指控该台使用太多英语外来词而不是传统日文,导致许多节目他看不懂,老人要求NHK赔偿141万日元(14000美元)。律师说:"原告担心日本过度美国化,存在着日本成为美国一个州的危机感。"

日本京都的汉字博物馆

500

文化精英阶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忧心忡忡地呼吁保护日本汉字。在他们的努力下,1981年和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收录的汉字字数稳步提升,比战后第一部《当用汉字表》已经多出了300多个汉字。而年度汉字评选更是日本社会每年的一起大事。

去年是“北”

500

早在日本战败不久,全民精神恍惚之时,一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就对限制汉字提出异议:“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的本民族特有的语感被抹杀掉的话,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会丧失其文化上的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再具有语言的深度和丰饶。”

日本文化精英的这种思路相当难能可贵,也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可以达成的一种底层共识。借助汉字这个独特的载体,中日人民理应增加文化交流,重现东亚文明应有的荣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