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就是主流电影 | 直击上影节

5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 / 杜威。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斩获640亿元票房,创下新纪录。疫情黑天鹅下,2020年全国票房又以203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无论是鼎盛的2019年,还是跌宕起伏的2020年,主旋律作品的异军突起,成了这两年的关键词。

回顾主旋律电影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相关概念的提出,到现如今,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的进步,主旋律内容也相继完成内容升级,在人物定位、艺术水准、观众共情等创作方面均有突破。完成工业化探索的主旋律电影,从仅关注思想性的表达,到后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再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融合,主旋律内容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不断突破历史纪录。

此时的“主旋律电影”通过行业创作者和广大观众口碑的检验,被重新新定义为“新时代主流电影”。

500

论坛现场

2021年赛程即将过半,全国电影票房现已突破260亿元,并再次迎来建党100周年的创作契机,一批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早已摩拳擦掌、时刻准备再创票房神话。

那么,主旋律创作未来如何进一步探索呢?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金爵论坛上,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静、《无限深度》导演李骏、国家一级导演尹力、《金刚川》编剧赵宁宇、《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相聚一堂,一起探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如何继续保持创作活力。

500

新主流电影

作为早时期主旋律电影《云水谣》《张思德》导演的尹力,一直是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亲身经历了主旋律三个时代的变迁创新,“年轻观众现在更喜欢把主旋律叫主流商业大片,并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最大拥趸。”在尹力看来,这源自于主旋律电影逐渐回归到了电影的本质。他认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需要包含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让主旋律电影兼顾艺术性、工业性、科技性、商业性。

制片人梁静和她背后的七印象近年来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中流砥柱,先后参与开发创作的作品,包括《我和我的祖国》《八佰》《金刚川》,以及即将上映的《革命者》等。她同样注意到,现在主旋律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电影作品,并且代表着一种正能量。未来主旋律电影还有更多空间可以去探索和开发。

500

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演员、制片人 梁静

导演李骏的《无限深度》即将登陆暑期档,是国产电影对灾难类型片的一次新探索。他认为主旋律电影在全世界都有,并且早已是主流热卖热门题材。在这一方面,全世界的情感是相通的。主旋律不单单英雄主义、国家大事,更多是平民英雄,每个人可能在一个特殊的状况下迸发出一种无比强大的能量和勇气。

《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也坦言,主旋律这种经典的题材,其实更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审美趣味不断提高,观影素质也就持续刷新,这样的情况下,主旋律题材越能经得住考验,且越有潜力和深度去做出新的诠释,所以主旋律电影无疑就是“新主流电影”。

500

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强调回归电影的本质

谈起主旋律电影,一般会与战争片、灾难片等大制作商业题材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技术革新,开拓国际视野,做到整体的工业体系升级。

那么。如何看待这几年主旋律电影中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升级呢?

梁静首先强调,电影技术永远都在不断革新,但是人的意识同步提升更为重要。技术是冷冰冰的和死板的,但创作者的内心和思想才是让电影内容创新的关键。以《金刚川》为例,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完成史诗战争片,除了技术的支撑,她认为更是近千名创作团队人员用集体智慧共同推动完成的。

500

《无限深度》导演 李骏

李骏导演在自己的影片《无限深度》中就需要1600多个特效镜头来呈现最真实的灾难片创作,他提到技术革新是为了让观众拥有更完美的沉浸式感觉,但是最后真正能让观众走进影院并完成好的观影体验,还是需要互通的情感共鸣。“我认为不管是IMAX或者CINITY (技术),都是为了能增强大家在影院感受共通的凝聚力。”

尹力对梁静和李骏观点也深有感触。他认为不管在任何年代,科技进行如何的变革,永恒不变的是“人的共情”。在电影技术越发强大的未来,更应该让创作者回归“本心”。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甚至无法想象到未来的电影发展到什么形态。但最后不变的是艺术家在一部电影当中能够把最普通观众的情感调动起来,用于表达人类共同价值观,从而跟观众达到了共情互动的艺术效果。所以,它永远让我们被吸引,永远让我们自己能够感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创作感动更广大观众。”

50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一级导演 尹力

《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和总导演黄建新都曾笑称自己是“技术派导演”,他们都是从胶片时代来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郑大圣坦言说:“建新导演时刻提醒我,要对高科技有所节制,不要被炫酷的技术遮蔽了对电影的初心,不要为了炫耀技术而去设计技术内容,因为真正的高科技还是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最动人的科技还是演员的表演。”他强调要为社会、为人民塑造最真实的任务,找到最真实的情感,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高新技术只能是一部影片的加分项。

500

主旋律更应该去关注小人物

在主旋律电影《张思德》创作初始,有人提议将片名改为更高大上的《为人民服务》,导演尹力断然拒绝,因为这违背他把主视角放在“小人物”身上的初心。

《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原本叫做《我的祖国》,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加了“我的”之后,更能体现每一位中国“小人物”与祖国的深厚情感。

其实,近年成功的主旋律电影都离不开一种视角,那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经历,这样的结合,往往能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即使《1921》这样大时代背景的作品,其主角也仅是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小人物”。

谈到此话题时,尹力动情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伟人,不是每个人都想一夜暴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的特质,但是在这些普通人身上往往会迸发出不俗的特质,就是这样不俗的‘小人物’,构成了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的脊梁。所以我们创作者要为普通人作传,不仅是为一个济济无名的人物,把他当成艺术形象来做,而是在生活当中,发现你我他身上最不同的那种特质,我觉得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创作最重要环节之一。”

500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刚川》《光荣与梦想》编剧 赵宁宇

《金刚川》编剧赵宁宇也认为,只有回到真实人物身上,才能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的所思所想。

“除了这些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之外,能够涵盖更多的普通的人,普通的战士、学生、工人、农民等等,以及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那么突出的,实际上有巨大挖掘价值的人物影片,可能是未来(主旋律创作)的突破口。”

郑大圣则以《1921》为例,当观众跟随电影进入到历史现场,会发现历史事件都是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他们在当时就是“小人物”,只有回到人物本身,电影才能够更准确的表达,观众才能更准确的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观众才会感叹,这些伟人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去为四万万同胞的救亡图存谋出路,所以他们是最纯真的。

500

《1921》联合导演 郑大圣

“与其说人物之大小,首先我们要去掉预设的各种社会学意义,或者以历史结果论而设定的那些定义。对于我们来讲,每一个角色肯定不是百度词条,我们得回到他的自身,回到他的自心,就是回到人物本身。”

李骏的灾难片《无限深度》同样把镜头瞄准小人物,但他没有刻意用大量的长镜头或者非常宏大的镜头叙事方式,他觉得要去聚焦一些更细碎、更猛烈、更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每一个时代,观众都愿意去看英雄人物,英雄主义是不灭的,电影里虽然是普通人,但灾难来临的时候,小人物他们也有强大能量、有奉献的精神。”

毫无疑问主旋律电影,仍旧是电影创作风口,即将到来的暑期档也以《1921》《革命者》等主旋律电影为首,必然会迎来新的一轮市场拥趸。如何把握好主旋律电影创作,在未来探索化道路上更进一步,将是每一个电影创作者的必修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