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要上市了,看起来是挺猛的,但是利润率怎么这么拉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大大饼”

Hey,各位,我是大饼~

很抱歉好几天没更文章了,因为我有些事儿去北京出了趟差,还好这次没遇上晚点,没受到跟上次一样的悲惨遭遇500

今早一睡醒从酒店爬起来,就看到了滴滴昨天晚上递交了招股书的新闻,去机场的路上,我坐在滴滴叫的车上搂了两眼滴滴的 F-1 招股文件,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事儿~

一上来就老猛了:

“ 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出行服务科技平台 ”

500

感觉 Mobility 应该翻译成 “ 出行 ”,但我也说不太好,如果哪位朋友有更好的想法可以评论区指点一下~

这个 “ 最大 ” 俩字儿是根据 CIC 的咨询报告来的,滴滴的业务已经覆盖了 15 个国家的 4000 多个城镇,全年活跃用户 4.93 亿,全年活跃司机 1500 万,平台每天促成 4100 万笔订单。

这个体量已经是十足的巨无霸了,猛的一匹。

后面的一张图,表达了一下他们的愿景:

“ 我们正在构建出行的未来 ”

500

为啥我刚才纠结 Mobility 的翻译呢?因为从愿景这张图里你可以看到,除了网约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电动车、自动驾驶、汽修、充电桩业务等我们朴素认知里的出行,他们还画出了外卖、货运、快递、社区团购等业务。

所以,似乎一切能在地上跑的、参与这个社会的人员以及货物流动的业务,都属于他们所说的 “ Mobility ”,或许他们可以叫自己是 “ 社会的地面流动性供应商 ”500

总之就是一顿秀肌肉和愿景吧,紧接着就到了 “ 创始人信 ” 的环节。

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提到了自己创造滴滴的初衷

500

大概就是说,2012 年,在北京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穿着一件不怎么抗风的夹克排队等出租车,差点没冻傻了。他的前面和后面都是和他一样在寒风中沮丧的等着出租车接他们回家的人。

不过程维说,与这些沮丧的排队的人不同,他看到了机会,他在那一年弄出了滴滴,想帮助人们尽快的打车回家,更快的摆脱寒冷。

冬天打车这一点我深有感触,那时候我不在北京,我在哈尔滨。

只要一出门,那零下 30 多度的北风就像拿着刀片的后妈一样,冲着你的脸一顿猛划,临走还得割掉你俩耳朵。。。

有了滴滴之后,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在屋里约个车,车快到的时候才出门上车。

不过美好的新概念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网约车的迅猛增长让 “ 司机 ” 的门槛变低,鱼龙混杂,酿成了一些悲剧。

柳青在创始人信中提到了滴滴的 “ Darkest Days ”( 至暗时刻 ),就是 2018 年滴滴顺风车上发生的那两起很恶性的事件。

500

所以,滴滴现在的策略是安全第一。

500

他们说他们还成立了个 “ 人身安全特别行动小组 ”,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赶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以便对安全事件做出反应。

500

这个吧,感觉恶性事件倒是没怎么听说了,不过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感觉很多小细节是有待提高的。

比如我平时打车的时候,发现有的司机还是挺让人心头一紧的,什么实线加塞啊、开车玩手机啊、甚至打电话唠家常的都有。

最丧心病狂的是,有次我女朋友出门回来跟我说,她机场回来路上的司机好像在闹分手,车上放着悲伤情歌,并且不停地用蓝牙耳机打电话吵架,后来还哭了,边哭边吵架边开车500

但是你看人家那么可怜吧,又不好意思投诉,这种事儿就挺无解的。。。

不过,这并没有很耽误滴滴的发展,滴滴这几年的增长还是比较迅猛,截止 2021 年 3 月 31 日前的一年内,平台总交易额有 3410 亿人民币,业务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 36% 。

这数据看着不错吧,但是你再一看盈利。。。

滴滴的中国网约车业务 Adjusted EBITDA( 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只占平台营收的 3.1%,翻译成人话大概意思就是利润率只有 3.1% 。

500

自从滴滴跟快的合并后又收购了 Uber 中国业务后,个人感觉已经基本上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了。

但是这看起来咋这么不赚钱呢?

因为每成交 10 块钱,大概有 8 块 5 都被作为司机收入和司机补贴被发出去了。。。

500

再加上给乘客发的券,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成本,基本没怎么赚。

这剧情怎么感觉不太对劲儿呢?

一般这种一家独大之后不得咔咔噶韭菜嘛?不得司机乘客两头噶嘛?500

因为这个行业看起来某种意义上已经被垄断了,但实际上竞争还是蛮多的。

滴滴现在暂时跟其他网约车比较大的差异是司机数多以及人身安全保护模块相对完善。

在打车这件事上,客户的忠诚度是有限的,谁便宜就去谁那。

司机也是一样,忠诚度是有限的,起早贪黑拉活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么,滴滴想多赚点的时候,司机必然少赚点,司机赚的少了,很容易就跳槽,一跳槽滴滴能打到的车就会变少,客户发现打车难,就会换别家。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杭州,阿里巴巴附近,也不算太偏了,晚上有时候滴滴打车死都打不到,但是打开高德地图,有几十个平台等着你挑,同时呼叫,打起来一般都比滴滴快。

500

北京也是一样,北京打车一直难打,出差的时候基本上感觉还是高德打的快,不过滴滴到了钻石会员会有快速应答功能,更快一点,但是一个月就 3 次,根本不够用啊。。。

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个迷思:

“ 我为什么要用滴滴?”

从感知上来讲,现在滴滴的服务质量和司机素质稍好一点,所以一些预定好的行程我会选滴滴,比如接送机之类。

但是时间不是预定好的那种行程,我一般就是图个快,滴滴等 1 分钟约不到就直接换高德开始全平台呼叫。

你看 “ 把人快速带回家 ” 这个让滴滴崛起的概念,现在又让滴滴过的挺难受。

只要上面高德里那些个平台一直存在,滴滴可能就得一直这么难受,一直没办法多赚钱。

甚至,今天出差从机场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滴滴没准是选择了 “ 打不过就加入 ” 的策略500

你在滴滴上可以呼叫享道出行( 上汽旗下网约车平台 )的车500

500

我毫不犹豫的就点了个同意授权,结果最先应答的还真是享道出行的车。。。

就这样,我在滴滴上约了个不是滴滴的车回了公司。

也就是说,无论高德还是滴滴,网约车这玩意儿变成了一个流量入口的生意。

你自己平台有没有车、有多少车,并不能让你形成绝对的壁垒,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那么滴滴就一直这样了吗?

也未必,因为这个不赚钱,看起来是暂时的。

从滴滴招股书上的策略规划,也能看出他们努力提高利润的。

网约车这种薄利多销的行业,要想多赚钱,无非三点:

①获取更大的市场。

②服务差异化。

③降成本。

我们再来看滴滴披露的此次 IPO 募资的具体规划。

大约 30% 用于扩大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业务;约 30% 用于提升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的技术能力;约 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提升用户体验。

“ 扩大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业务 ”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把市场铺得更大,即便利润低也能赚很多钱,符合我们刚说的 ① 。

“ 提升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的技术能力 ” 这个地方,个人感觉主要跟降成本和服务差异化都有关。

比如电动汽车技术,应该跟滴滴之前出的 D1 概念车的思路有关。

500

据说现在长沙有试点运营,我没坐过,不过看概念好像不错的样子。

比如后座是有屏幕、充电口、杯托的。

500

500

500

另外就是你可以自己用滴滴的 App 主动调节你的座椅加热或是空调温度,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不用跟司机多 BB 。

500

这就是在差异化的提升服务品质,如果价格没有差特别多的话,我感觉不少人会抛弃其他没跟上的网约车转而回滴滴来打车,这个符合我们刚才说的 ② 。

至于自动驾驶技术,那就是在降成本了,之前大家也都看到了,滴滴支出大头是付司机的费用。

如果自动驾驶真的成熟了,那网约车就不用司机了,即便把打车价格降价了,滴滴的利润率也能比之前高,这符合刚才说的 ③ 。

而招股书中提到的 “ 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很符合 ③,提升服务品质可以跟同行迅速拉开。

这么看下来,好像也挺猛的?

可惜不确定性太大了。。。

海外业务还有 uber 和 lyft 以及 grab,滴滴未必打得过。

技术突破就更不用说了,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千千万,万一滴滴自研的效果不理想,回头送走了真司机,又请回来别家开发的 AI,照样还是成本。。。

即便这些东西成了,也没准是多久之后的事儿了。

你看他招股书上的规划。。。

500

这饼都画到 20 年后了。

你咋不规划个 100 年后呢?500

防杠声明: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作为您看多滴滴或是看空滴滴的依据,不要瞎 JB 乱买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