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小小姐》有感:青春期的孩子们到底该看什么书?

今天在首页上看到了这么一条新闻:《小学生沉迷“小小姐”,家长:精神毒品》。

这个标题,看得我心头一惊。

这梦幻的题目,这花哨的封面……这……可不就是我初中时候读过的那家杂志么?

500

翻翻下面的评论区,大家也是很同仇敌忾了:

500

500

500

这让我产生了个疑问,青春期的孩子们究竟该读什么?

我认真地回想了下我小时候的阅读经历。

我小时候由于性格内向胆小和频繁换居住环境,一直融不进小朋友的圈子,所以早早地就开始自己连蒙带猜地看书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家并没有专门给我准备书,我看的都是我爸妈和一些亲戚朋友随便买来作为礼物的馈赠。上学前,我的阅读范围包括我爸看的刊登惊悚社会新闻的杂志,我妈看的心灵鸡汤(那本书的名字真的就叫《心灵鸡汤》),以及一些育儿经,像《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何判定你的孩子在撒谎》。至于亲戚朋友转赠的书,也完全没人帮我把关,我最初看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基本都是黑化版,以至于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上学后,爸妈开始渐渐往家里囤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之类,但在早起过分成熟的阅读经历的冲击下,开始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幼稚。

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大概在06年左右,班里流行起了杨红樱的书。我也忍不住,向同学借来看,结果被我妈揍了一顿,撕了书。结果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误认为“青春校园”、流行文学都是坏书,好孩子不该看。

由于很少能上网,信息渠道非常有限,我获取信息的方式就只有从课本上看到推荐的名著,然后从这些名著封皮上的推荐书单中找到新的阅读目标。然后,我发现,爸妈对于“名著”特别宽容。

于是在青春期里,在我的朋友们开始看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东野圭吾甚至古龙金庸的时候,我一头扎进了所谓“名著”的海洋里。

但是,文学巨著就真的比《小小姐》、比流行文学更适合青春期的孩子阅读吗?

十三四岁的我,一脸懵懂无知地看着高老头两个女儿养情夫,抛弃老父亲,一脸懵懂无知地看阿廖沙的祖父和舅舅们对妻子孩子施加暴力,一脸懵懂无知地看杜洛瓦凭借漂亮外表俘获女性走上人生巅峰,一脸懵懂无知地看琦尔维斯的情夫靠着“爱情”寄生在一户又一户人家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我也早早地看完了,但还是喜欢漂亮大方的冬妮娅;曹禺的戏剧我也早早看了,然后喜欢上了颓废美丽的陈白露。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些书是在批判某种生活方式。

而在当时的年纪里,我只是不加辨别地吸纳进去,然后留下心理阴影。

如果说《小小姐》这样的书可能会诱导孩子们早恋,那我的阅读经历,基本上就可以使我放弃爱情了。

讲了我的阅读经历,不是想为《小小姐》这样的书洗白,而是想感叹,引导孩子们阅读,真的是太难了。

都说看书仁者见仁,淫者见淫,但缺乏引导与讲解的情况下,真的不知道孩子能从这些书中看出些啥,未来纠正孩子的这些偏见又需要多久。但是,又有几个家长,能不像我爸妈一样,为家庭、生活劳碌奔波,有时间好好和孩子聊聊他们从这些书中都看到了啥呢?

所以说,想和各位讨论一下,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该看些啥?你的青春期里又在看啥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