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通信起源之地

500

我党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 图源:IT时报

30秒快读

1

这里,研制出我党第一台收发报机,建立第一座秘密电台。

2

这里,创办我党第一所无线电培训班,编写出第一本密码。

3

上海是红色通信的起源之地。

1921年,在兴业路一幢石库门房子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由此开启。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1931年的十年间,中共中央绝大部分时间驻在上海。

上海的石库门见证了我党历史上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第一座秘密电台、第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的诞生,也见证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培训班、第一部密码的问世。

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在上海设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跨入了无线电通信时代。”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马婉向记者表示。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无线电红色通信事业的起源地。”《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一书的主编、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知名学者苏智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党的通信事业从上海起步。”上海交通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家禾也如此认为。

红色电波横空出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无数共产党人用智慧、忠贞、牺牲,使红色电波永不消逝,迎来最终胜利。

    01    

红色电波从石库门横空出世

“同学们,别以为党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你们周围就有许多红色遗址,比如学校斜对面的‘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有一次,苏智良到延安初级中学上党课,开篇之语便引起师生极大兴趣。

从延安初级中学出门,步行不一会便来到延安西路420弄9号,这里伫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

马婉告诉记者,遗址纪念碑始建于2011年,如今,参观者扫描碑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我党第一座无线电台成立的往事。

500

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图源:IT时报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近百年前,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创建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红军的力量日渐壮大,红色根据地不断拓展。

当时,中共中央驻在上海,与各根据地远隔数千里,依靠传统的地下交通方式沟通,费时费力,又不安全。所以,尽快建立无线电通信,成为革命斗争的急迫之事。

1928年秋,周恩来向时任中央特科通讯科科长的李强布置了研制收发报机并培训无线电人员的任务。差不多同一时刻,周恩来还向时任中共法租界党支部书记的张沈川布置了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的任务。

李强接到任务后,废寝忘食地研究收发报机。1929年春末,李强研制成功我党历史上第一部收发报机。与此同时,张沈川在上海无线电学校完成学业,成为我党第一名报务员。

1929年秋,中央特科在大西路福康里(现延安西路420弄9号)租赁了一幢三层楼房,设立秘密电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座无线电台由此诞生。

“第一座无线电台在上海诞生,标志着党的通信事业从上海起步。到1930年底、1931年初时,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缴获了‘一部半’电台,又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张家禾介绍。

    02    

第一代红色通信人从上海走出

提到无线电红色通信,李强和张沈川是两位关键人物。

李强是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研制者,张沈川我党第一名报务员,两人是第一座秘密电台的创始人,一人负责机务,一人负责报务。

“他们可以说是我党无线通信历史上的最早组合,并为党培训了很多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张家禾教授说道。

500

当时,我党对无线电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为此,各地党组将政治可靠、学历较高的青年党团员,送到上海参加无线电培训。李强负责教机务,张沈川负责教报务。

1929年下半年到1930年上半年,他们两人采取分散居住、单线施教的方式,培养出黄尚英、伍云甫、曾三、蒲秋潮等十多名无线电技术人员。

随着革命的快速发展,无线电人才缺口仍旧巨大,周恩来指示李强:“要扩大规模,抓紧培训无线电人员。”

1930年10月,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集中训练班在上海法租界巨籁达路四成里12号(现巨鹿路391弄12号)一座三层楼内开学,大门口挂着掩人耳目的“上海福利电器公司工厂”的牌子。担任教学工作的除了李强、张沈川外,还有从苏联学成归来的涂作潮、方仲如等人。

500

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集中训练班旧址

500

500

四成里新旧对比

白色恐怖之下,我党坚持在上海培训无线电技术人员,并源源不断输送至中央苏区及各根据地。

如曾三、伍云甫、涂作潮、翁瑛、杨兰史等人,先后奔赴中央苏区,投身于红军无线电队和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等工作中。

宋侃夫、王子纲等人奔赴鄂豫皖苏区,开办无线电训练班,为红四方面军建立电台。

他们为推动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第一部无线电密码诞生于上海

1931年9月的一天深夜,已经来到中央苏区的曾三,与上海党中央电台建立起联系,互向对方发送了一份加密电报,实现了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通信。

天一亮,曾三就把收到的加密电报送交苏区中央局的任弼时,他用“豪密”译出了电文。而在上海,邓颖超和周恩来也用“豪密”译出了中央苏区发来的加密电报。

“豪密”诞生于上海,是周恩来主导编译的中共中央第一部无线电密码。周恩来曾用化名“伍豪”,所以这部密码被称为“豪密”。

500

摄于上海电信博物馆 图源:IT时报

曾长期担任中央机要局局长职务的李质忠在《周恩来对党的机要工作的贡献》一文中写道:“为了确保党的核心机密不致被敌人破获,周恩来于1931年在上海亲自编制了一个密码,取名×密(即“豪密”)。”根据李质忠回忆,1931年9月,苏区中央局开始使用豪密与在上海的党中央联系。

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的戴镜元回忆道:“我党最早的密码是周恩来同志发明的,第一份电报是周恩来从上海发给苏区中央局的。”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陆旸认为,中国的革命战争可以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一个在地面,一个在空中,所谓的“无形”和“空中”,就是无线电波,“如果说地面的有形战场长期以来都是敌强我弱,那么空中的无形战场几乎从一开始就是我强敌弱。这种优势的确立,与赫赫有名的‘豪密’休戚相关。”

作者/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王昕  郝俊慧

编辑/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黄建

图片/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