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不好混,我还有农村可回吗?

500

造就第377位讲者 朱胜萱

乡伴文旅创始人

500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乡村的胜利。

我是一名建筑师。很失败,没有在二十年的城镇化过程当中,做出特别精彩的建筑,我走了另外一条路。

我应该做过不下一百个以上的城市公园,从主创到设计到实施,但并没有太多人了解。我也参与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里面,我做过三个公园和两个场馆。

500

这是2005年,我进入到黄浦江码头上,拍的第一张的照片,这就是十年前的上海。大家能够看到从码头林立,到一夜之间变成了可建设的用地。

500

我记得这是2005年,投标中的第一张效果图,五年的时间吧,可以让大家看到在184天里,入园7500万人,我相信应该没有几个人去过这个公园,也应该不太有人记得有这个公园。

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思考,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2010年的世博会探索,我觉得它的标题应该叫“我们希望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其实从2010年以后,我们能够看到大家的关注度有点变化,我们能够看到雾霾、看到堵车、看到暴雨。每每我们往前走,走不通的时候,总会希望回头往回看。

2010年之后,大家看到每到春节,或者每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总会有那么几篇十万+,百万+的推文。家乡对我来讲就是一个代言,就是回不去的那个词语。在我的印象当中,城和乡的概念里,乡村它就应该是这么美好的。

500

在我沿途回乡的路上,能够看到大城市不断抛弃出来的一些产业,沿途全是这样的烟囱。也能够看到我的家乡,被更多的这些蓝色的污染的大棚全部给它覆盖上。

500

贾平凹先生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人,就像乌鸡的乌,乌到骨头里面了

既然离不开这个城市,我想可以做一下最后的挣扎,这是一个宏图的大计划。城市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消极空间,包括屋顶。

500

上海很多很多屋顶我都上过。我们经过测量,一个上海市的闲置可种植的屋顶,几乎可以抵上一个欧洲小国家的国土面积。

2010年以后,我们开始做了很多的有关于都市农业的事情,从“可吃的都市主义”到整个屋顶种植的一些产业链的培育,我们做了九个屋顶。从工厂到幼儿园到老公房到商业空间,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没有特别复杂的技术。

能够让屋顶上做轻质的覆土,能够做水土的保育,能够做屋顶的一些水洪的管理,为此其实在这里面,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团队,我们原以为这件事情,可能会是我们生态城市的未来,有很多个无数个很小的事件,能把蜜蜂、萤火虫,能把各种各样的自然的资源,复苏在我们城市里面。

500

可惜再次失败了,只剩下一堆吃不完的草莓和玉米。

2013年,我记得北京的一个屋顶叫“最牛违章搭建建筑”的事件,让这件事情被搁置了。但是在我们城市里面还有很多没有被积极利用的灰色空间,由于政策管理、法规和大家对这些空间的再次利用的认知,都会让我们整个城市变得特别的宏大而不一定高效。

其实我在城市里面折腾了十几年,没觉得能把自己的价值折腾出来,可能设计师总归会有自己想要去做事的一些想法。再退回来,很多人都看到过,今天最火的“民宿”这个词语,这就是最早我在莫干山做的,第一个小小的民宿,就是这几个小房子把我再次拉回去。

500

这是原舍·望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算是走得比较快和比较早的一家小的精品民宿。其实我之前一直不太愿意在这个台上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做民宿的,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太小了,并且完全是一个70后的这种脱节的人对这种乡土的依恋。

500

应该就是这种照片吧,有萤火虫、星空,有很好的美食、房间,还有特别泛滥的设计师情怀。结果就这几间小房子,然后上了所有的媒体。我上过两次三联生活周刊。

我就想,我在城市里面,做了那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人关注,没有人觉得有价值,反而几个乡村的小民宿,居然被这么多媒体和大家所认知。我觉得这个巨大的成功吧,因为被无数的报道所放大,其实对我还是蛮嘲弄的。一方面是很失落,另外一方面我也有了新的想法。

我觉得既然大家开始关注、开始认知,并且每一个C端的消费者从内心里面,都对这件事情似乎有极强烈的需求。

我想那可能还有一些新的希望,于是我开始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一个计划。2013年,这个项目最终建成,被写入了一号文件,那是我第一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并且用它来做模型阐述。这不复杂,其实就是在城乡对立的过程当中,试图在城市跟乡村之间建立起来一种新的模型和通道。能够把乡村文明保留的同时,把现代人的需求和这个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融合在一起。

在这个时间段我发现,一方面,我们有蓬勃而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往前走,大规模的刷墙运动,几乎我们能看到中国的乡村,都快变成宏村和西递了。原本不是一个徽派的建筑,却变成了一个徽派的家乡。

有太多太多的案例了,在我们的朋友圈里面,经常能看到的老宅爆改、漂亮的房子、女博士回乡的美丽故事,各种各样的大潮,开始不断地推动我们往前走。

2015年,我一年间开了12家民宿。当然这是后来付出代价的,因为你用了吹牛的速度,一个月开一家店。大家要知道,一个要保有它的个性和特征的非标准服务的产品,在一年之间开12家连锁,并且是在遥远和偏僻的乡村。

500

就是这样的爆改吧,左边是一个荒废的厂房,右边变成了一个三联书店。

这是我一年之间,带着团队开的12家原舍。

500

这家是在水乡边上,周庄的童廿,是一个亲子民宿,因为我有两个孩子,我没想太多,希望我的孩子喜欢,能够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边上还带了一个无动力设施的乐园。直到今天,这家民宿创造了百分之百的入住率。

另一个是离昆明七个半小时车程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阿者科。我本科的时候去那里画过速写,52个非常非常美的自然村,在十年间只剩下两个,几乎都被老百姓自己建设之后,把最美的世界文化遗产给破坏了。我在这里开了一家民宿,花了三年的时间,去年终于对外开业了。

我觉得刚才看到的前面的所有东西,这些美图背后我认为都是设计师和我们这个领域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那么,乡村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乡村它就是个容器,它跟我们城市一样,是一个容器。它没有高楼大厦,但它有水有山,有广阔的稻田和农业种植空间,它就是一个容器。

500

这是上海的一张夜晚的亮度图。大家能够看到上海跟昆山、苏州之间的黑色区域,其实那个亮度它不是逐渐衰减的,它是骤然间就从白到黑的。如果大家能把这张图对上,其实就是一张城市用地的红线图,我们的很多东西,穿不透的就是我们城市跟乡村之间的那一条红线。

城市跟乡村不应该二元对立,乡村有各种的可能性,乡村跟城市一样。

500

这是南京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面荒废的窑,最后被我们改造出来成为餐厅。

500

这是乡村原有的鱼塘,最终变成了很多年轻人,去那儿求婚和举办婚礼的场所。

500

这是在一个已经倒塌了30%以上的传统村落,在中国浙江。我们重新开始建立起来的乡村艺术馆。

500

这是在余姚河姆渡边上,在杆栏式建筑发源的地方,我们做出结构化的穹顶屋,架到了树上。在中国,大家都觉得木屋很Low,这就是我们在余姚做的树屋。

500

在古村落的民居,乡村它不应该就是我们看到的暗暗的、黑黑的。没有马桶、冷。同样是木屋,它可以做到恒温,可以做到实时控制,可以做到高度的信息化。

我们再来讲讲村里的事。

500

这就是传统我们看到,没有太多历史文化的乡村,七十年代造的,大部分的命运就是拆掉,然后土地出让,继而重新建成我们都能想像得出来的居住区或者是产业园。但是这个村走了另外一条路,没有被直接土地出让。它用了租赁的方式,二十年的使用权。

500

我们逐渐让它开始有了新的生长。大家能够看到,图上白色区域依然还有老百姓,然后黑色的和灰色的区域慢慢的开始做了二次的更新。

村里面依然有米其林的大厨、有美食,不再是简单的只有笋干和土鸡蛋。

500

村里面依然有产业,这是村里面的手工做的独木舟手工定制工作坊。

500

村里面依然可以有很酷和很炫的建筑物,这是花了五万块钱的一座竹桥,每三年我们会重造它一次,把它变成一项最盛大的活动。

500

村里面依然有市集,不像我们今天的菜市场那么方便,但是它可以把老百姓和城里面的人

用一种很友好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最后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大家能够看到2018年的一号文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今年中国的象山推出了第一本宅基地20年使用权证,紧接着中国德钦的试点推了第一批三权分置的使用权权证,并因此给了银行的授信和金融。

500

或许大家还记得1978年的小岗村,就是这几个红手印,真实改变了中国未来的乡村。由于有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改变,让乡村散发出来了它可能性的活力和它的生长。

很多人都看到,因为我几乎带了几百名设计师集体转型,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并且我带了金融家、银行家、零售业的高管、互联网专家、带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开始了一个特别大的计划。

三年,我在中国的乡村,光江苏和浙江就有了二十个村子。

有人问,万一你走错了呢?怕不怕?

我给大家简单算一下。

500

我把这个村子的模型称之为理想村,十年,按照我们这个团队用拼尽全力的努力,能做到五百个理想村。如果按在乡就业和长居,每村八百人计算,就是按我们现在的村子的规模,约一百到两百户之间,那每年它将容纳四十万人口,即使在乡村只停留一日,每年也将近有两千万人回到这里。

2.4%是我按照中国城市化一半的人口,做的一个影响力的数据观测,一般我们称之为最低影响力就是1%。如果在行业里面你能影响到1%,它就会形成一些可以观测到的影响力。

十年,五百个村,它将会拉动两千个亿的GDP。这个数字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但这个数字的背后,没有绑定任何现有城市的标准方法,就是土地财政。它没有用新增土地,它用了所有我们城郊边上闲置的宅基地、集体用地和一系列没有被高度资源化和利用化的土地来做了二次的更新和发展。

我和朋友说,我以后不做设计师,因为我本来也没有做成一个很成功的设计师。

在城市里面待了十几二十年,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当准备回家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条路,通向的也是回不去的一个地方。

500

当下,城市跟乡村唯一的联系,就是只建立了单向的通道。城市如同一个磁铁,把人、钱、物资吸引过去。城市越大,它的吸力越大。而这个单行道,二十年来从没有被打破过。如果有一天,城乡之间的这个关系,变成了一条双向通道,人、资金、商业模式都可以自由流动。那我相信,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会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局面。

所以,我们说的乡村,其实它是一个低流量的高交互社区。我经常问问我的朋友,你们在你的小区里面,一年间,你参加过一次高质量的聚会和交友了吗?很多人都摇头。

而我们在我们的乡村里面,我们发现了它虽然是低流量的,但是它是一个高交互的社区,里面有了各种各样的社群。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在线下开始回归到人本来需要的那种交流和生活。

500

另外,我还是一个父亲,我觉得如果接下来的二十年努力,能够让我们,我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以后,他还能够感知到泥土,能够感知到作为一个原本的人。生活在这个自然界当中能够感受到的雨、云和空气、能够看到满天飞舞的萤火虫,但他绝对不排除现在的科技,不排除现在城市带给我们的文明和进步。

500

学过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人,应该都看过这本书叫《城市的胜利》,美国人写的。因为现代的西方文明和城市化,其实是从西方开始的,他用经济学的逻辑和观点,阐述了很多城市的胜利,包括教育、医疗、资源节约、对生态的环保,所以他说城市胜利了。

我想他絮絮叨叨地讲了很长,做了很多的佐证,他就是用部分城市的胜利,来代表了整体城市是胜利的。那我想如果大家很愿意听这样的说教,大家也可以提前下单,十年以后,当我们的一部分理想村胜利了,我也会写一本书叫《乡村的胜利》,谢谢。

 造就FUTURE——未来空间

500

互动话题:什么时候,你会想念故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