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李不是金庸,因为美国不是中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虹膜”

文 | 张琦+思嘉

斯坦·李去世了,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个缔造了传奇的传奇人物,出现在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漫威电影彩蛋里。

500

可能还没有哪个人物的去世,能引发好莱坞乃至整个文化界如此大面积的悼念,国内亦是如此,由此可见斯坦·李老爷子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在漫画、电影和票房数据的一次次刷新里,而是已经成为了遍及世界文化范围的精神产品。

看着漫威电影成长的一代或许还没有那么深的感受,斯坦·李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远在漫画和电影之外,他不仅是缔造了超级英雄宇宙传奇的人,更是改变了美国漫画产业甚至是文化娱乐产业的人。

500

斯坦·李的创作人生基本和美国漫画发展史重合。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用《超人》《蝙蝠侠》等开启了黄金时期的美国漫画没红火多久,就因为战后出现的诸多青少年暴力问题,使得以弗里德里克·沃丹姆为首的一批反对者发起了「反漫画运动」,抵抗其中的暴力、凶杀、性行为等成人内容。

这导致当时的漫画产业进入黑暗期,连孩子都不准带着漫画进入学校。美国漫画杂志协会(CMAA)的成立加上漫画准则管理局(CCA)的出现,又规定漫画必须经过审查后印上准则标志发行,严格限制了漫画的尺度,连带着让成年人也对漫画没了兴趣,整个产业都进入了萧条期。

500

但斯坦·李改变了这一切。

从《神奇四侠》开始,他创造性地引入了带有缺陷的超级英雄,他们唠唠叨叨、吵来吵去,时不时陷入情绪低谷,有各种自己的人生问题没有解决,跟以前那些几乎完美无瑕的超级英雄简直是大相径庭。那些在DC的漫画里充满黑暗和犯罪的架空都市也被斯坦·李移植到了更加现实的空间,蜘蛛侠在纽约的皇后区跟姨妈住在一起,得担心自己的学业;神奇四侠的总部就在曼哈顿中城的巴克斯特大厦。

这一切,都离我们太近了。

500

《神奇四侠》

不少人都把斯坦·李和杰克·科比一起创作出的《神奇四侠》看做漫画行业上的分水岭事件,在销售迅速下滑的那些漫画黑暗年代里,《神奇四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避免了漫画行业的崩溃。

更厉害的是1971年的《超凡蜘蛛侠》没有印准则标志就发行了,里面蜘蛛侠这么说道:「我作为蜘蛛侠的生活可能和任何人一样危险,但是我宁愿面对一百个超级坏蛋,也不愿沉迷于毒品而丢掉它!」

500

展现反毒情节的《超凡蜘蛛侠》

虽然当时准则里没有对毒品做出限制,但是参照「所有未提及的但是违反准则意图的元素都是被禁止的」规定,不仅毒品不能出现,连反毒品的场景都不行。

这直接导致了漫画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当时甚至都闹上了纽约时报,因为这是自准则制度实施后,第一本没有拿到准则就擅自发行的漫画,纽约时报还采访了斯坦·李,他说——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如果这个故事能帮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个孩子不去尝试毒品,或者提前一天戒掉毒品,那么,与其等待漫画准则管理局的许可,它还是值得的。

500

那年的《纽约时报》

同一年,美国漫画杂志协会就修订了准则的条例。

这几乎等于是在电影界里撼动了当年好莱坞的海斯法典。

漫画历史学家彼得·桑德森甚至评价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漫威以自己的方式与法国新浪潮相对应。」而这种新浪潮,很大程度上都要仰赖于斯坦·李带来的新的超级英雄模式的创作。

500

保持人物和内容在限制级之内,又让它足够轻松有趣,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用更加生活化的内容取代了宏观而沉重的善恶搏斗,但不失严肃的主题和现实的生活景观,让成年人也能对其中的故事有代入感。

法国新浪潮拍出了战后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而斯坦·李带来的漫威崛起时代,同样也是为战后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英雄。

它的现实性、它的轻松、它的未来感,每一样都是相对于「旧」的「新」。而斯坦·李笔下的英雄最「新浪潮」之处,大概就要算是他们身上的那些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现实感。

500

以大受欢迎的《神奇四侠》为起点,进入创作高峰期的斯坦·李在六十年代推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经典漫画角色,观众最为熟悉的绿巨人、蜘蛛侠、钢铁侠、X战警等都出自这个时期。这些至今拥有超高人气的漫画角色其实都是对神奇四侠模式——有缺陷的英雄的延续和拓展,并且在特定的六十年代社会背景下成为美国文化和民众心理的映射。

500

《神奇四侠》


比如诞生于1962年的绿巨人浩克就与冷战及越战背景息息相关,也包含着人们对科技、核武器的恐惧和压抑,促使布鲁斯·班纳身体变异的伽马射线以及绿巨人的暴躁、强大的破坏力当然可以对应美苏争霸期间挥散不去的核战阴霾。斯坦·李把浩克打造为当代的《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让他在理性科学家与失控怪物两种撕裂的身份之间做艰难的自我挣扎,同时,作为牺牲品的他为了避免伤害他人,自愿隐于世界各地,但军方却穷追不舍,逼迫着他只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绿巨人的反叛、独立让他成为60年代反主流精神图腾和压力释放的出口,与嬉皮士文化等一起暗合着当时社会普遍的质疑权威、脱离社会、分裂与不信任感。

500

《绿巨人浩克》

同样诞生于1962年的蜘蛛侠则走向另一条道路——比神似四侠更加平民化的邻家超级英雄路线。这是第一位以青少年为主角的漫威超级英雄,一个有着一堆自身缺憾和现实难题的困窘大男孩,并且加入了更多的校园、爱情元素。蜘蛛侠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英雄,并且获得了大批女性观众的喜欢,一改当时被习惯性地认为超级英雄漫画是男性读者专属的漫画格局。

500

《蜘蛛侠》

1963年正式问世的钢铁侠是斯坦·李以美国传奇人物霍华德·休斯为原型设计的角色,富有、疯狂、天才,钟爱发明与冒险,总体上是一个富二代&花花公子式的超级英雄,其诞生也与美苏冷战息息相关,冷战落幕后,这一角色也每每与海外战争、科技、武器装备等话题相关联,像电影版《钢铁侠》系列便涉及到了中东战争、军火、国防、恐怖组织与恐怖袭击等,与后911背景密不可分。

500

《钢铁侠》

而开启了新世纪超级英雄改编电影热的《X战警》也是斯坦·李在六十年代的代表作,与绿巨人所代表的核武器恐惧和反叛文化相近,被称作变种人的X战警更细化地指向了六十年代突出的种族、民权与同性恋问题,简言之就是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的博弈。

X战警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六十年代尖锐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共鸣感,而且延伸向了更早的种族冲突问题——太人与德国纳粹(参照《X战警:第一战》),是一次用流行文化反思严肃的人类公共议题的成功尝试。

500

《X战警》

漫威之父斯坦·李的离世,难免会让人把他与刚刚离开我们的武侠大师金庸联系在一起。两人均打造出了在各自的文化中备受欢迎的群侠形象和世界观,然后又都在七十年代初退出一线创作。此后,他们的作品都被大量改编为影视剧,并因此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庸和斯坦·李还真的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他们各自是东西文化系统中最具符号性的流行文化代表,而他们笔下的世界,也都自成宇宙,具有放到一起做比的基础。

500

图片来自网络,实在没找到作者是谁……

武侠江湖和超级英雄宇宙在宏观层面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则当代神话,共同拥有着向往成为超出常人、惩恶扬善特殊个体的集体意识。像中国人对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侠之大者、侠客梦的向往;放到美国来看,则可以化为从拓荒时代的牛仔身上延展而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再放大一下,则是从淘金者时代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美国梦。

虽然美国的超级英雄在引入国内时多数要冠以「某某侠」的译名,但这只是为了便于接受,大家心里也应该都清楚,斯坦·李毕竟不是金庸,美国更不是中国,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

中国侠客与美国超级英雄的不同之处在于,侠的出现在于外界无法可依、无秩序可守,于是以道德为本位,以内心操守为标尺,挺身而出为他人、为家国。他们信奉的,是道义、情谊、规矩、尊严。

500

而超级英雄则是以行动为核心,不回避个人目的,在为个人目标奋战的同时拯救他人拯救世界。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触及法与道德,而在于拼不拼得上全力。

超级英雄的界限,在于能不能做到;而侠的界限,则在于要不要去做。

500

再回到民族性上来,身为移民国家的美国,有着深厚的基督教基础,但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观念又和欧洲不太一样。欧洲更倾向于神性的宗教,而在新大陆上一点点建立起自己家园的美国却是一种人性的宗教。

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超级英雄身上看到人与神之间的摇摆,这通常会转化为超级英雄角色中肉体与灵魂的紧张或分裂,那些超级英雄的黑化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中国的武侠故事中,不太能看到的设定,而斯坦·李笔下那些超级英雄背后的故事,就是对数十年来美国文化和时代的基本信仰、基本恐惧和基本焦虑的一种分享。

500

《蜘蛛侠3》

我们并没有美国那样的宗教传统,也没有西方那样影响深远的神学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各个时代都引领了流行的武侠文化就是我们的神话。

从诞生之初开始,侠客就注定要生在乱世,才能扶弱锄强有所作为,它向上是文人们在乱世中对道义神话向往的浪漫主义,向下是普世动荡之时的社会写实,在已经没有江湖了的现在,金庸笔下那些侠客背后的故事,就是对数百年来中华文化世界里一种理想国的叙述。

神话与英雄有它的相似和不同,但向往英雄的那颗心都是相同的。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就创作出如今让我们为之疯狂的英雄,斯坦·李的脑洞,领先了不止半个世纪。

他是真正的远见者。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