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劝退指南?在这里读懂话痨曹雪芹!【大师计划·詹丹03】

前两期节目我们讲了鲁迅怎么看待红楼梦,以及我作为一个红学研究者怎么看待红楼梦里的人,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如果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红楼梦》。我今天介绍的是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阅读《红楼梦》时被运用得比较广泛。

500

第一、情节和人物的比较阅读。

一方面,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由两个事件组成一回,或者是一回里面由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在回目中的题目往往也对句比较工整,如《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始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虽然云雨情和荣国府对的不是太工整,但两句的大致结构还是成对的。

问题是,这一回主要是写乡下老太刘姥姥到荣国府里打秋风,而贾宝玉在上一回午睡时,神游太虚幻境时,在梦中被警幻仙子传授了男女之事,所以醒来就要和他身边的大丫鬟袭人来尝试。这段文字,非常简单,完全可以放在前一回里处理的,但作者有意不这内容搁置到一下回开头,让匆匆一过的事件和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活动构成对比,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看,这一回被视为是小说的又一开头,而《红楼梦》的主要故事,就是以宝玉情感历程开启的男女情感故事和以贾府家族盛衰为线索的家族故事,而刘姥姥正是家族盛衰的旁观者,她与贾宝玉,表面看没有可比性,但各自带出的不同线索,就有了对照的特殊的意义。

此外,宝玉初始云雨情,是求色,刘姥姥进贾府,是谋食。所谓“食色,性也”,两人的行为,都是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出发的,同样在表面的差异中,有了内在的一致性。

再看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回的回目,词语的对比要更工整些。关键是事件本身,也有其特殊的对比意义。杨妃指代了宝钗,飞燕代指了黛玉。两人的行为,似乎都是被大自然所感法,一个去追逐蝴蝶,一个去埋葬落花,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感。

但往深处看,在自然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差异。宝钗扑蝶时,因为无意中听到了坠儿和小红在滴翠亭偷偷商量给贾芸礼物,怕他们知道她听见了彼此尴尬,就故意说是来这里找黛玉的,从而让坠儿小红把目标引导了黛玉那边,而黛玉在葬花时,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低吟,没有发现宝玉在旁边听。

这样,一个在投身自然中依然保持对周围世界的警觉,并用一种小小诡计的方式来使自己脱离所处的环尴尬境,这种计谋的运用,就完全不同于沉浸于自然与自我世界的黛玉了。从情节单元组合角度,比较事件两两相对的意义,成了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即使读者未必有这样明确的意识,这种比较法依然潜在影响着读者对情节的理解。

另一方面,曹雪芹非常喜欢把不同人物比较,并且加以刻画。从“金陵十二钗”正册来看,依次出现的人物大致构成两两相对的比较关系,即宝钗和黛玉,元春和探春,湘云和妙玉,迎春和惜春,凤姐和巧姐,李纨和秦可卿。

这样的组合关系也暗示我们,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如李纨和秦可卿相对,李纨为人低调、内敛、清心寡欲,秦可卿则做人张扬、八面讨好、心气甚高,甚至也有行止无瑕和私德有亏方面的比较意味。

对于比较阅读,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 

第二、关于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很多版本,统称为脂砚斋抄本系统大概有11种,程伟元活字印刷的程高本系统大概有两种,即程甲本和程乙本。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同版本的区别,但当你通过阅读不同版本,比较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就千差万别,你能更加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理解为什么红楼梦是传世经典之作。

我们不是做研究,所以不需要去找没有标点的影印本来对照阅读,我的建议,普通阅读,只需要选一些经过专家校点、整理、注释的本子来阅读。只要这些整理本依据的底本是不同的就可以了。最方便的做法是,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和以程乙本为底本的两种整理本,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两种整理本都有不少专家参与编校,注释也比较精当,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而且,这两个版本在《红楼梦》的脂抄本和程印本两大系统中均有一定的代表性。

庚辰本是手抄本,在抄写过程中造成的脱漏和衍文不少;而程印本在脂抄本基础上做了不少修改,虽改正了一些失误,本来正确却改错了的文字也相当多,特别是第二次印刷的程乙本,错误更多。

在整体思想艺术价值方面,庚辰本要高出程乙本许多,所以建议同学们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应该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整理本作为依据,把程乙本为底本的整理本作为一种参照。在实际阅读中,也不必逐回逐字对照阅读,如果真这样做,不但很难坚持,还有可能败坏阅读的兴趣。

而如果专家整理的本子还不能满足你对红楼梦的探索欲,那你就可以考虑逐字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比较阅读了。这里有几种比较阅读方式供你参考:第一种是两个版本各选取一回,比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逐字对照,记下笔记,然后进行归类梳理。第二种是选取某个重要事件,如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来两相对照。第三种,稍稍复杂一些,比如把前八十回中有关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内容,进行前后串联式比较,从而就两种版本围绕刘姥姥描写的差异性形成基本判断。

在比较阅读中,虽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判断,但“对不对”与“好不好”的两个基本标准依然适用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所谓“对不对”的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唱的“抛红豆”一曲,其中有一句词曲,这句词曲描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为相思所困扰,庚辰本作“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但在程乙本中,“金莼”作“金波”。这个“波”字就改错了。因为“玉粒金莼”是指米饭和莼菜,二者都是固体,如此才有在忧愁中难以下咽的感觉,换成流动的液体“波”,如何会有“噎喉”的感觉?此外,把米饭和莼菜并举,其实也暗示了江南女子的饮食习惯,在“莼”改为“波”字后,这种地域特征就弱化了。

再看一例,第四十回写刘姥姥进贾府,贾母带刘姥姥一早进大观园游玩,两个人当时正往探春住所去,送早饭的人过来,问把早饭摆放到哪里,贾母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但是在程乙本中,“就好”的“就”字被删除,似乎早饭只有放到探春屋里吃才是好的,这样的断语,显然不符合贾母说话一向的稳重和妥帖。

下面再看两个“好不好”的比较。第七回庚辰本写焦大醉骂,说的是“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程乙本作“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表面看,程乙本这样改没问题,而且更符合逻辑,但醉酒人胡言乱语的生动性就失去了。

再看一例,宝玉挨打后,宝钗去探望,庚辰本写的是:

(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这段文字,程乙本是这样的:

(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从逻辑上看,程乙本把宝钗说的那个“疼”字删除,是符合“刚说了半句”这一描写的。但接下去,庚辰本写了宝钗的心理活动,是“自悔说的话急了”,而程乙本全部改为对害羞神态的描写。这样,描写的层次就单调了,而且,庚辰本中的这句心理描写意义非常大。

庚辰本中宝钗没有觉得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仅仅是“自悔说的话急了”,这其实揭示出,宝钗的内心深处是多么自觉地压制了情感的表达,甚至当这种情感脱口而出时,已经无意间为自己找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也就是“说的话急”。当然,在这个例子中,程乙本的文字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甚至删除了“疼”字,更符合逻辑,但相比庚辰本的总体表达,程乙本艺术的生动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都是打了折扣的。

总之,比较阅读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阅读策略,具体到《红楼梦》的阅读,究竟怎么比较,比较什么,还有着宽阔的思考空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按照我提供的方法自己试试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