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按钱学森这样的标准评判大师的话,近二三十年整个世界就近乎没有大师

【本文由“xshow”推荐,来自《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一塌糊涂,没错,但只要有特殊天赋的苗子,学校就会采取特殊政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实巴交

    我们需要钱学森这样的大师,请问,近几十年来,为何再不出现?

“钱学森之问”and 天才的特殊教育,很宏大的问题。

我不清楚你对大师的定义,若针对钱学森这样奠基、规划了整个新中国宇航科学的人,那真没有。再没有实质上新的科学突破,新的学科建立的情况下,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不可能再有。

若按钱学森这样的标准评判大师的话,近二、三十年整个世界就近乎没有大师。未来中国可能还会有象屠呦呦这样的诺贝尔奖,可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真不容易。不信的话,你可以指出新世纪诞生的大师,以确认选人的标准。

新世纪诺贝尔、菲尔茨总共发了百来位了,这些人都能算是天才,可有几个是大师?不可能全是大师,这百来人你记住了几个?让人记不住名字的肯定不会是大师。

天才和大师之间是有差别的,大师也许是天才,但天才一定是大师吗?除了学术成绩、资历辈分外,天才和大师最大的差别是:大师一定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1947年一个年轻的男人怀揣博士学位回到刚刚独立的印度,他的老师叫钱德拉塞卡拉·拉曼。1971年仅仅52岁的他就去世了,在他去世前建立了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并且担任国家太空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喜欢军事的朋友应该明白这些机构、单位意味着什么。这个人号称“印度火箭之父”,当“印度原子能之父”霍米.巴巴去世后,他又担任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印度的导弹、核武器的研制都留下了这个人深刻的印记。

他叫维克拉姆·萨拉巴伊,维克拉姆和钱学森的经历何等的相似,同样留洋、同样的学术名门出身、类似的工作经历,可这个人你听过吗?他算“大师”吗?

民国有很多大师,文科的不讨论,理工科还是能分析下的。大师们的共同经历是留洋,为啥不一直呆在国内?10万法币研究原子弹的笑话就别谈了。钱学森的老师是冯·卡门。冯·卡门的祖国是德国,战后冯·卡门去了加州理工,因为那边有JPL。如果没有德国的战争需要,没有JPL的试验条件,还会有冯·卡门吗?

即使今天,这个世界上200多国家,有几个国家有JPL的实验条件?其他国家是没有天才,还是缺JPL?80年代开放留学的时候,小平同志说十个留学生回来一个就是赚的,为啥?民国大师的教育成本实际是由发达国家支付的,这个世界不缺天才。

1992后,俄罗斯知名的科学家也许只有佩雷尔曼了。人种没变,中小学的理工科教育也没太大变化,可大师少了。俄罗斯的天才少吗?不,是因为苏联没了。贫穷的俄罗斯拿什么支付大师的教育成本!未来只会有某国俄罗斯裔大师了。

觉得好的基础教育就能教出大师,这是一美丽的幻想。天才每个国家都有,大师一定有一个伟大的祖国。钱学森的成就明显高出维克拉姆,因为钱老的祖国叫中国。这片土地有愿意勒着裤腰支持他的人民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发展中国家可以出现吴宝珠、拉马努金、佩雷尔曼这样的天才,可不会有冯·卡门、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今天中国人为大师而焦虑,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已经能够支付那高昂的成本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工科是幸运的,虽然在读研、读博的时候也抱怨那可怜的津贴,但至少还有书读。看看那二三十亿的阿拉伯人、黑人,里面没有几个天才才是笑话。这个世界,除了中国,生下来可能就顶着一层天花板,没有人愿意为他们支付教育成本。也许有那幸运的几个人,最终也化为陶醉的心灵鸡汤,否则生活岂不是太绝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