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后宫打白条,他却偷享绝色佳人。

作者|   华伟552

来源|   历史的荷尔蒙

张居正的故事,真的很复杂,也很有看头。

这个神童级学霸,从湖北中部的荆州(囚徒老家那一带)出发,一路向北,在北京掀起了大明帝国最后的风暴。

凭一已之力,他为大明打了一剂续命针,这样朱氏公司的寿命才长达273年。

他全身充满争议,死后被开棺鞭尸,祸及全家。

囚徒认为,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形容他。

看完他的故事,感受他的结局,只是无言。

不管如何,张居正堪比商鞅、王安石,共同组成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改革界“三个火枪手”。

历史学家梁启超偏爱老张,说他突破人生上限,是“300年大明唯一的政治家”。

偏爱,自然有偏爱的理由。

完美神童

张居正,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享年57岁。

很多人说起他,会提及他出生时的异象—— 曾祖父做了个梦:月亮落到水缸里,一只白龟浮起来,于是取乳名“白圭”,希望他长大后光宗耀祖。

其实这些都是扯淡扯出来的。

对那些知名历史人物,民间都会给他设计一个玄乎的出生场景,好像他们的出生,能惊动老天和大自然。

但“白圭”从小聪慧过人,与众不同,这是真的。

他5岁识字,7岁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参加乡试,16岁中举人。

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张居正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爱护。

第一个领导叫李士翱。曾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后来被贬到荆州担任知府。

嘉靖十五年(1536年),荆州府举行童生考试,老李在巡考时发现有个10多岁的小男孩,神色自若。

而在他前后还有几个白头发的高龄考生,紧张得一逼。

老李觉得有意思,上去跟孩子对诗。

问:“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答:“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

老李顿时一愣。

考试结束后,他调出前十名考生的答卷,发现第一名有文笔明显超出他人,考生名叫张白圭。

就是那个与自己对诗的孩子。

孩子傲娇的样子,老李越看越喜欢,当即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张居正。

有领导加持,小张在荆州一带马上火了。

第二个领导,叫顾璘。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原因很奇怪,居然是希望张居正多些坎坷和磨砺,以期日后成为大器。

顾璘不愧是省领导,看人奇准无比,就是这种使绊子的方法有点损。

老顾多次向人评价张居正,“此子将相才也”,还曾解下犀带赠予张居正。

“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他说。

张居正的才华,已属罕见,说到运气,那更是没谁了。

很多大人物能有所作为,早年都是受尽磨难的,像张居正如此顺利的,极少。

除了服气,还是服气。

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叫他一声“锦鲤张”。

500

锦鲤首辅

张居正的仕途也很顺。

中进士后,他被选为庶吉士,这一职务,向来从有潜质的进士中遴选,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特别介绍一下,庶吉士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张居正之前的杨廷和,之后的曾国藩、蔡元培均曾担任此要职。

准内阁成员啊,就问你牛不牛?

最关键的是接下来,他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老师,那就是内阁首辅徐玠,徐老师我不用介绍了,明朝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

跟着徐老师,张居正学到了很多经世治国的方法。

当然,他还被迫成为权斗戏的观众,在台上表演的演员,是夏言、严嵩、高拱、徐玠等内阁大佬。

台上从不冷场,一直在搞事情。

所以这场戏,张居正一看就是20年。

戏看多了,自己也会演。

1567年,久经磨砺的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晋升副部。

不久又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正部)。

一年之间,从正五品变成从一品。

所谓直升飞机,也没有这么快吧?简直是火箭速度!

他与大内总管、万历皇帝的小时玩伴(称大伴)冯保相识后,开始合作,两人牛刀小试,扳倒了恩师高拱。

他还偷偷与当权的李太后发展关系,据说两人极暧昧。

张居正的长相,据说可算美男子,加上有理想,作为皇家寡妇,李太后有理由看上他。

到底两人是不是真爱,有没有发生那种不可描述的事,囚徒不知道。

只能这么说,张居正与李太后,经常会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此后凡是张首辅要办的事,李太后总是那两个字:安排!

张居正与万历的关系,也非常值得揣摩。

1572年,老张第一次见到9岁的朱翊钧,就掏出一本早就备好的漫画书《帝鉴图说》。

“今天不学习,明天变垃圾,”第一堂课,老张就很严肃。

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帝王心术,由张居正专门编写。为了给君主赋能,老张真是用心良苦。

万历皇帝年幼时常被张居正PUA,比如有次背诵《论语》出错,张居正大喝一声,连课桌都在震动。

小皇帝的内心是崩溃的,但还要保持微笑。

……

隆庆六年,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由于万历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老张主持裁决。

他终于从遵从游戏规则的人,变成了制定规则的人。

那时候的明王朝,流民四散,帑藏空虚,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南方土司争权夺利,东南倭寇骚扰沿海。

总之,危机四伏。

对此,朝廷束手无策。

担任首辅当年8月,张居正就提出“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简单来说,就是六部必须听话)。

此举是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来,第一次以间接方式恢复了宰相制度。

他迫不及待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政策,此后10年从不间断。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

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国库的粮食吃几年都没问题,万历年间成为明朝最富有的几十年。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面对官场腐败,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考成法“实施后,中央和地方裁掉的官员高达1300多人,虽然官场呈现出新风貌,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张居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所有关键部门要害岗位都安排了自己的人。

这不太好。

但衰败混乱的明王朝,确实有变好的迹象。

尴尬结局

很多人说,张居正的十年改革,为大明续命50年以上。

但帝国所有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10年,张居正也只能把问题看清楚,延缓历史车轮的转速。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凭张居正个人力量撑起的不可避免的失败改革。

一场改革得罪了多少人?没人知道。只知道,当时全国文官有20000人,其中京官占十分之一。

事实上,连张居正本人也充满了争议。

最夸张的那次,是52岁时他回乡为父奔丧,几乎搞成一场全民关注的现场直播(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允许)。

很多史料都说,张居正的回乡之路太招摇,太讲排场。

硕大的轿子,就像现代房车,需要30多个人抬,而护卫和保镖是戚继光派来的最得力将士。

照说,大明那时候治安还是可以的,用不着那么多军队精锐随行。

可能在张居正看来,生活就应该这样充满仪式感。

自那次”夺情“”丁忧“之争开始,射向张居正的冷箭就连绵不绝。

张居正很狂妄。他曾得意得对身边人说,“吾非相”。

这句话乍听是非常谦虚的——我不是丞相,但听说还有后半句“乃摄也”,这就犯了大忌。

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这么牛,怎么不上天?

还真的上天了——葬父后,仅仅五年,张居正也over了。

有人说他是死在美人怀里,风传兵部尚书谭纶曾将房中术精髓呈送给张居正(与张同时代的王世贞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直言,张居正死于春药过度)。

张居正对异性的热情,是超乎寻常的,他有名有姓有编制的夫人,就有7个。

据说他家中还有几十个绝色佳人,有不少是下属选送的。其中两名"千金姬",来自抗倭英雄戚继光。

小道消息说,戚将军还经常给老领导送壮阳药(海狗鞭),落款:“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这就尴尬了。

张居正很愿意标榜自己的奢华,有下属送来对联一幅,以黄金装裱,他吩咐挂在家中会客厅。

他可以奢侈,但别人不能。比如,他一个劲儿劝万历节俭。

他要求万历节省“一切无益之费”,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

甚至因为害怕浪费灯烛,将原来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

相比他的奢侈,万历很多时候无钱赏赐宫女,只好打白条,你说气不气人?

长期积蓄的能量,一旦爆发是很可怕的。

老张,对不起,你活着的时候我不能拿你怎么样,但你死后我说了算,抄家戮尸没商量!

张居正的长子悬梁自尽,家仆多人被关小黑屋后饿死,尸体任由野狗撕咬。

很多大臣进言说,皇上可以清算,但别做得太过分了。万历这才停下来。

他的内心,一定在重复这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要作一会儿!“

万历从此对人性失望,厌倦生活和工作,与大臣们交恶,惰政之名始成。

当皇帝48年,万历大多数时间是不上朝的,公文没人阅批,干部没人提拔,万历成了罕见的”罢工皇帝”。

皇宫的大庭院里,慢慢长出大片杂草。当万历以同样的57岁年纪去世时,荒草也无人锄掉。

囚徒相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万历心里是埋怨张居正的。

“谁让你那么早死的?”

点击「历史的荷尔蒙 ID : lishideqiutu2017」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