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合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

500

作者﹕靈子

中央高層近日專門就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要知道,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綜合國力、經濟發展、社會建設、人民生活、減少貧窮及科技實力等方面,均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發展奇蹟。因此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同時,有必要也有條件向世界宣講自己的主張,弘揚自己的價值觀,講好自己的故事。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外部環境動盪不安,反華遏華情緒漸升,造謠及假新聞、假資訊氾濫的情況下,中國在外宣方面應改變思路,提高國際傳播技巧,對抗這些反華遏華的聲音,澄清謠言。官媒通常在對外澄清謠言時用官方話語體系,往往使到海外主流人群很難理解和參透。容易導致陷入自說自話,甚至是在無意中得罪人的尷尬情況,所以,對外宣傳要嘗試把官方話語體系用更通俗和國際化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真正講給海外主流人群聽。改善外宣思路提高國際傳播的能力和形象,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感,是目前亟需正視及優化的問題。

作為長期與海外主流華媒、主流華人有和合作經驗和緊密溝通的人,筆者認為,中國在向世界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塑造國家品牌時,若採取「官民合作」的方式,或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例來說,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一些主流華文媒體,如上百年歷史的《光華日報》和菲律賓《商報》等,長期深耕於當地社區,不但與當地民眾有著長期且深入的交流,並與當地的政府、社團及政客有長期的互動,對當地社會和人文情況瞭若指掌。因此在講中國故事,澄清反華遏華謠言時,能更有效地將外宣系統的「官話」及主張,轉化成當地社會較容易接納,且更易被當地民眾接受的故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避免出現「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及引發誤會的情況。

事實上,自古以來只有「官民合作」才能產生最大的宣傳效益。康乾盛世時因官民和諧,通力合作,才令中國故事傳播至西方社會,以至於西方人才都要來中國學習;孫中山先生當年亦是在海外辦報的方式,以「接地氣」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傳播新中國的故事來募集資金,才令革命取得成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基礎。而今,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光華日報》,依然是馬來西亞的主流媒體之一,於當地社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此可見,在對外宣傳方面,只有官方媒體和海外民辦媒體緊密合作,才能進一步將中國故事講的更深入民心,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令中國故事和理念變得更加吸引及有魅力。

古人云﹕「過剛易折,過柔易屈,唯剛柔並濟,方能長盛不衰」。筆者堅持每星期用舒服的文字撰寫專欄文章,在香港和東南亞多家等主流華媒報紙刊登,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出一份力,讓海外讀者更加瞭解真實的中國,並得到讀者們的認同。

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波譎雲詭之時,若忽視了長期深耕於當地社區,與當地民眾、社會、政黨等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的海外主流華媒的力量實在不智。須知道,目前全球海外(除大陸和港澳臺)華人大約有五千萬人,加上與這些人有聯繫的朋友圈、工作圈,所能觸及的範圍只會更大,因此海外主流華媒是宣揚中國的發展理念的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