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工人拼命劳动那是饥不择食,现在生活好点了,激励不大点没法刺激年轻人去奋斗了

【本文由“马上就好咕咕咕”推荐,来自《作为90后想说,年轻人聊躺平,教授企业家们就别插嘴了》评论区,标题为马上就好咕咕咕添加】

“把舞台搭好,不怕年轻人不站起来”,这句说的好。

另,躺平的下一个阶段可能是现在一些国家的佛系生活。

在近日思考躺平时,我想到过去有人说过一个概念:我们先前对物质的欲望产生的社会问题,比如要求一定要有不动产才能结婚等,都是社会高速进步的产物,当社会进入稳定器时,这些想法就会慢慢从激进趋于平缓。(我忘了出处了,但我向来习惯把一时不理解的话记下来,放着以后消化)。躺平、佛系不就是如此吗?社会高速发展时,人们的状态是激烈竞争、激烈拼搏的,但当发展成为常态,且发展和改变思想已不像起初感觉的那样新颖,那么剩下的就是反思和回归常态。

人生中也是如此,你激烈进取只是一时的,更多时候,你是放松和休闲的,躺平和佛系,就是这种放松和休闲,因为他们是舒缓的生活。

这种躺平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现在才被说起而已。想想当年组装工人招不到,就是这样。第一代组装工人愿意用枯燥的劳动换工资,这是饥不择食;等生活好点了,知道诗和远方了,就业也就有了选择性。

对中国而言,高速发展可能还没停,但要开始考虑地域均衡了。已经普及了诗和远方,就不再那么好经济激励了,更何况,现在的经济刺激、工资奖励(想想很多工资激励每月多给个一两百,只比完全没有好一点,但要谈大幅激励,可能后面加个0,就差不多了)已经刺激不了人们努力奋斗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