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美国,1932至1972年 (上):从遍地流浪汉到繁荣的顶点

500

曲艳丽 | 文

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终于读完今年最爱的一套书《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年,罗斯福“新政”,从大萧条中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到1972年,尼克松上台,水门事件,石油危机爆发。

这四十年,是美国从大萧条,进而到繁荣的顶点,最后终结于另一次经济危机的完美周期。

这本书出版在1974年,那个年代的美国,看上去真是日薄西山、气数将尽了。谁也没想到,三十年后,美国又会成为不可一世的唯一超级大国。

谷底的美国

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最悲惨的一年。

美国高达30%的劳动力失业。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千百万人像牲畜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中产阶级是破落得迅速而令人心碎的。在加州水库的工地上,干粗活的工人当中,有好些先前是农场主、牧师、工程师、甚至银行行长

《纽约时报》描述“夜晚敲门讨饭的,可能一年前正在审批你的贷款,或者在报社写评论,或者是某地产公司经理”。

那年约有两百万美国人到处流浪

这一切的开端,是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

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从一贫如洗的寡妇到腰缠万贯的大亨,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

人们深受其害,却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后来回顾,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然而工资却没有相应增加。简而言之,供给过剩,消费不足

《时代周刊》写道:“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

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因为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

500

当时在任的胡佛总统,是个自由派的政治家。有趣的是,他还曾任中国河北开滦煤矿前总经理。

信奉的那一套是,政府不过分干预经济、复兴实业、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否定救济法案,还有最著名的胡佛水坝。他认为,美国不可能“靠乱花钱得到繁荣”。

听起来很政治正确,实际上却是加重了大企业主对于工人的剥削。

情况越来越糟糕。胡佛执政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全国都觉得他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人了。

1932年夏天,大约2.5万名世界大战退伍兵,携家带口,身无分文的来到华盛顿,要求政府立即发给他们“补偿金”(每人500美金)。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麦克阿瑟率领两个小弟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血腥镇压,造成数百人伤亡。

在胡佛总统的老家,晒得黑黝黝的本地农民手拿干草杈和霰弹枪干了起来。他们用武力来反抗不合理:一夸脱牛奶,农民卖给分销商只得两分钱,可是分销商在城里卖八分啊。

1932年8月,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

凯恩斯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注: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希腊迈锡尼文明的衰落)

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新政。

罗斯福的思路恰好相反,他认为,只有集权,才能推动改革、摆脱危机。

在就职演讲中,他说: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第一个挑战,是挤兑风潮,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的总崩溃。罗斯福当机立断,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同时大规模开始印刷钞票。

真正精彩的一幕,是宣称凡是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

于是,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借此回收了3亿元黄金,以此为储备,又可以发行7.5亿元的新钞票。

新政的本质,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例如兴建各种基建工程、出钱补贴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等。

最重要的措施是“以工代赈”,不是给救济,而是为政府干活。

还有“全国复兴总署”,赋予了工会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

当时,罗斯福经常被攻击,是“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

为了新政,罗斯福不惜与最高法院开怼、与工商界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和华尔街决裂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举个例子,《控股公司法》规定,任何控股公司,如不能于五年内证明对公众有什么好处,就要解散,这叫做缓刑五年的“死刑”条款。

当时的大集团不惜花费将近200万元,伪造了25万份电报、500万封信,阻挠法案的通过。

1934年,凯恩斯造访了罗斯福。凯恩斯建议他,实行赤字开支。

双方谈话不甚愉悦。凯恩斯态度傲慢,说:“只要政府每年出现3亿元赤字,经济才能完全恢复。”

但,罗斯福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直到1938年,美国经济再度衰退,在1933年以后找到工作的500万人又一次陷于失业。

罗斯福只好屈认,要求过会拨款30亿元增办公共工程、救济事业和兴建房屋。股票市场又重新活跃。

世界大战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击沉了美军“帕奈”号军舰,造成2名水兵死亡、11人重伤。日本做了道歉,美国欣然接受后就没了下文。当时,美国甚至不愿与英国一道谴责日本侵华

美国政府当时奉行“孤立政策”,认为坐拥地理优势,可以超然于世。民众也不希望参战,社会舆论甚至认为“美国参加一战是上了欧洲人的当”。

随着德军肆虐,罗斯福多次致电希特勒,要求他悬崖勒马。当时,德国还花钱在《纽约时报》做广告,鼓励中立情绪,影响美国舆论。

看到英国被狂轰滥炸,回过神来的美国人在1940年进行了一战后首次征兵,2个月内有1600万美国人登记应征,特别是有英国血统的南方各州热血沸腾,强烈主战。

罗斯福承诺,不会派美国人的孩子到本土之外作战。但珍珠港事件后,他改变了主意。

美国开始援助英国,并在41年初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苏联和中国提供武器援助。美国的基本原则是:防止任何国家单独控制欧洲或远东

当时德军控制了大西洋,大量英国运输船被击沉。对此,罗斯福提出了护航计划,驻军冰岛。这令德军非常苦恼,希特勒认为这是罗斯福在制造摩擦,他指示不要攻击美舰,因为他即将进犯苏联,不想同时惹上两个大国。

但巧合的是,1941年9月一艘德军潜艇误把一艘美军军舰当成英军,发射鱼雷袭击了这艘军舰,美德两国在海上不宣而战。

500

太平洋方面,1940年美国停止对日本出口石油,1941年7月由于日本入侵越南而冻结日本在美全部存款,同时荷兰驻印尼总督暂停了印尼对日石油出口。这导致日本国内和海外军队都陷入了能源危机

当时日本希望与美国谈判,前提是美国“不再武装中国、不在太平洋建设新军事基地、解除对日石油限制”。美国直接拒绝。这最终导致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美日正式宣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对日本侨民恐惧又憎恨。1942年初,美军将加州的日裔迁到内地的禁闭营中,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当时饭馆门口经常挂着:老鼠、日本鬼子,本店一概毒杀。

战争极大刺激了美国经济。原本美国国内经济捉襟见肘,1942年,华盛顿每日支出3亿元,有了大量的资本。

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910亿元,而在1945年,则高达2159亿元。这样激增,是史无前例的。军工业吸收了近千万人就业。“美国国内大多数人的生活因为战争反而变好了。”

打字机厂生产机关枪,底特律的汽车厂改成坦克厂和飞机厂。克莱斯勒汽车厂就为陆军制造了25507辆坦克。

实业家凯泽革新了造船技术,从安装龙骨到交货的时间原本要两百多天,他把一艘万吨级自由轮的平均生产时间减为40天。到了1944年,他每星期都有一艘护卫舰下水,在212天里建造了247艘货船。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祝酒说:“美国的生产力干杯,没有美国的制造业,这场战争就会失败。”

更重要的因素是科技。希特勒驱逐了犹太物理学家,最终导致在原子弹研究上远远落后。直到1945年2月,德国才建成一座反应堆,铀块甚至被农民偷走了。

核武器的使用,二战,终于结束。

战后经济

1945年4月,罗斯福因脑溢血突然逝世。杜鲁门成为总统,可谓“赶鸭子上架”。

在1944年之前,杜鲁门只是一个普通参议员,民主党当时只想找一个对罗斯福权力影响最小的人,他们选定了杜鲁门。然而,杜鲁门这个副总统干了仅三个月,罗斯福就去世了,他制定的很多计划甚至没来得及告诉杜鲁门。

全国都懵圈了。杜鲁门心急火燎的赶到白宫见到罗斯福的太太埃莉诺。杜鲁门不知所措,问她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埃莉诺说:“现在是你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你才是真正处于困境的人。”

战争大局已定。杜鲁门任内最知名的就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当时,乔治凯南提出“遏制主义”。遏制主义的另外一面,是“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战后的欧洲,困难深重。从爱琴海到北海,都是饥饿和混乱。英国处处断瓦残垣,在严冬中陷入瘫痪。

1947-1952年,马歇尔计划共向欧洲援助132亿美元,其中90%赠送、10%贷款。

这一计划,最终促成了欧盟的诞生。

马歇尔计划使西欧重工业恢复了生机,人们可以穿上寒衣过冬,工厂比之战前还要繁忙。1951年英法德荷比卢六国为了协调各国煤炭和钢铁产业的矛盾,成立了“煤钢联营”,后来不断升级为欧共体,1993年改为欧盟。

在四十年代后期,美国孤峰独踞,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

斯大林封锁柏林之后,杜鲁门不想正面对抗,靠空中飞行大规模进行补给。维持柏林人活命,每天需要4000吨物资,相当于全天24小时内每3分钟26秒就有一家运输机起降。在柏林空运中,平均每个柏林人获得了一吨的物资,而28位美国人献出了生命。

战后,美国企业主们担忧,要把战时形成的巨大生产力转向和平生产,而又不陷入灾难,简直绝无可能。他们对大萧条心有余悸。

然而,情势不同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每周平均收入几乎增长一倍。美国人在四年战争里大量储蓄,一大笔钱等着花。通货膨胀接踵而来,食物在一个月内暴涨一倍。艰苦的战争岁月告终后,各地都发生了罢工潮。

杜鲁门对经济进行干预。因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海外需求等,美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落地”,在50年代保持了4~5%的平均增速

小结

读罢,我不禁感叹,美国这四十年的历史,是一本生动的经济学教科书。

上部,是美国社会从产业革命带来的供给过剩、到战争带来的供需两旺的过程。

未完待续。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