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不服从指挥,杜聿明求助于蒋介石,孙立人还是置之不理

500

孙立人的所谓抗日名将的名声,大多数是英美吹起来的,国军不可能这么吹。国军不但不这么吹,而且即便是在孙立人被常公在台湾软禁之前,国军高层对孙立人也并不感冒。

孙立人的部队来自税警总团,税警总团是在抗战之前由宋子文建立起来的部队,但并不归国军的正常军队序列管理。而且,在抗战之前,国军中央军部队大多数是中正式步枪,少部分有德械装备,而税警总团是美式装备,但以轻武器为主。孙立人之所以被重用,也是因为他是当时国军将领中少有的留学美国的人。

因为当时国军将领中正在重点培养的将领,大多数都是留学德国和法国的,比如廖耀湘留学于法国,黄维留学于法国,邱清泉留学于德国,蒋纬国也是在德国学习。但孙立人却是在美国留学的,显得非常的非主流。原因也很简单,在全面抗战之前,和民国政府关系最好的就是德国,而不是美国,美国这时候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友还是日本。

在抗战爆发之后,税警总团也奉命参战,之后被改编为国军正规部队,孙立人被任命为新编三十八师师长,编入了张轸任军长的第66军,并且奉命入缅参战。但在入缅之后,张轸实际上就没有指挥过孙立人,而是直接被杜聿明拉到了中路去作战,直接受杜聿明和史迪威指挥。一直到远征军惨败回国,张轸也没有指挥过孙立人。

500

孙立人赖以成名的仁安羌解围战,与其说是孙立人厉害,不如说是英国人拉胯。英军七千多人撤退途中,被一千人左右的日军奔袭,抢先占领了桥头,于是英军连忙呼救,说自己被包围了。英军斯利姆中将先找罗卓英,又找史迪威,要求中国远征军派兵增援,最后直接找到了孙立人。杜聿明实际上是反对的,但孙立人二话不说,就去帮英国人解围了,之后一直护送英国人撤退到印度境内。

所以说,与其说是孙立人的功劳大,不如说是对英美来说,孙立人的态度更好,表现得更加亲美,所以博得了英美的好感,而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在远征军战败之后,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要求,直接退往印度,而是按照重庆军委会的命令,翻越荒无人迹的缅北原始森林野人山回国。加上杜聿明和史迪威在缅甸时龃龉不断,所以史迪威对杜聿明印象不好。

就是这点功劳,看上去让英美对孙立人刮目相看,感恩戴德。抗战结束之后,内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远征军系统的部队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等部队,都先后开往东北参战,但孙立人却并未随军前往东北,而是跑英国接受勋章去了。孙立人去英国倒是经过了军委会批准,但在英国接受完勋章,并未回国,而是又未经批准直接去了美国。

500

等到孙立人在英国、美国晃了一大圈回到国内的时候,东北战场上大势已定,四平之战国军大胜,解放军下决心放开大路、占领两厢,不仅放弃了四平,而且连长春的都放弃了,直接撤退到了松花江以北,与国军隔松花江对峙。新一军也一直在杜聿明和郑洞国的指挥下参战,表现还不错。

四平之战前,杜聿明生病,到北平做手术,临时推荐郑洞国代理指挥。等到杜聿明病愈返回前线时,孙立人也已经回到了部队。杜聿明一到前线,郑洞国就跟杜聿明抱怨说,孙立人回来之前,新一军指挥还没什么问题,孙立人一回来,新一军就不好指挥了,分配个任务就推三阻四,不肯老老实实执行,非要和新六军的廖耀湘争装备、争功劳。

四平之战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七十一军并肩作战,但孙立人非认为新一军是主攻,打下四平是新一军的功劳。战后,杜聿明决心进占长春,命令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分路追击,新六军的任务是占领长春,而新一军则是保障侧翼,向松花江方向警戒。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在前线指挥的郑洞国磨破了嘴皮子,孙立人还是按兵不动。

500

杜聿明赶到前线后,责问新一军为什么不执行命令。孙立人当即就和杜聿明正面杠起来了,如果我往前追击,碰到解放军埋伏怎么办?杜聿明说,你这是没有军事常识,解放军已经撤走了,怎么可能在那里有埋伏?孙立人还是坚持不肯,杜聿明只好强行命令追击,并表示如果遇到解放军伏击,出了问题由他负责。

结果孙立人还是拖拖拉拉,没有按时行动,导致新六军孤军冒进,在侧翼安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占长春了。如果东北解放军这时候情报准确,得到这个消息,杀一个回马枪,已经进占长春的新六军孤军冒进,就得吃大亏。所幸此时解放军情报并不准确,没有得到这个消息,新六军才没有遭到损失。

在海城之战时,杜聿明发掘60军184师孤立在海城,正在被围攻,有被解放军消灭的危险,于是急令新一军前往增援。孙立人对杜聿明的命令置之不理,杜聿明没办法,只好找到正在沈阳的常公,请他出面督促孙立人出兵,结果孙立人倒是给了常公面子,却磨蹭了几天,等到新一军出动的时候,184师孤立无援,师长潘朔端走投无路,只好起义了,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东北战场第一个起义的部队。

就这样一个人,却被许多果粉硬生生的吹成了抗日名将,其中更是演绎出了在缅甸的各种传奇故事,完全不顾常公的感受。所以,杜聿明之后逐步将孙立人排挤出了东北,被常公调往后方练兵,不再在一线担任指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