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拉夫”现象研究

我本来并不是新闻传播出身的,伏拉夫现象存在这么久,然后翻了一下知网关于伏拉夫现象的论文,一篇硕士博士论文都没有,只有三篇期刊,无论写的如何,到底还是关心了社会的,点名表扬,它们分别是:《中国传媒科技》《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传媒评论》。

还是希望这个专业的人士在写论文的时候能够写几篇关于伏拉夫的研究。。

伏拉夫,俄罗斯人,2016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自媒体人,伏拉夫过去一直做自媒体的,早先的伏拉夫做一些品酒视频,点击率并不高:

500

后来伏拉夫找到了一个简便快捷的吸粉办法,即:使用夸张的言行和动作来赞美国内的一些平常事务,引发了强烈的关注,粉丝一路飙升。

500

由于其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适得其反,反而导致一拨人的厌恶,不少人讥讽其言行为“财富密码”,很多人从一些“民族性”之类的角度去解读伏拉夫,结果又有外国人通过反向吐槽伏拉夫来吸粉,例如这样的:

500

“伏拉夫吸粉”,和“吐槽伏拉夫现象吸粉”,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小产业了。

由于伏拉夫吸粉过于简单,获利甚快,不少在华的外国人也开始用伏拉夫的方式来吸粉,其结果是“伏拉夫们”一时间供应过剩,伏拉夫们也开始内卷起来了。

而伏拉夫本人开创了短视频的现象,“伏拉夫效应”是一个需要载入中国传播历史上的人物。

我并不打算从什么“国家性”,“民族性”之类的角度去诠释这个问题,因为伏拉夫现象是全球存在的,尤其是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类似于伏拉夫现象,在我国的台湾省出现的频率要比大陆高得多的多

500

500

这类“人人都夸台湾好”,“台湾XX就是好”的情况,其严重程度远甚于大陆的伏拉夫,依照大陆和台湾省的人口比例来说,台湾省是一个仅有2300万人口的地方,而大陆有14亿。

日本也有类似的“伏拉夫”: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日本早于中国发展起来,现在短视频的“伏拉夫”,其实只是日本传媒界的正常现象,日本伏拉夫现象最早是出现在纸质书,类似于这类的书,日本要多少有多少:

500

甚至在更贫穷的,例如印度也有伏拉夫现象

500

这位小姐姐,叫Karolina Goswami,波兰人,据她自称是“几年前,离开一个有前途的职业,开始做自媒体,因为想挑战常见的媒体对印度的刻板印象”云云。

整个频道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说:“国际媒体对于印度恶意太多,实际上印度很好云云”,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国际媒体有点不一样。

不过这位小姐姐可能和伏拉夫不一样,波兰小姐姐太厉害了,为印度什么话都敢说,包括男女平等的问题,印度脏乱差的问题,这个硬来真的好么?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伏拉夫现象是整个人类普遍存在的,人类是耳根子软

的生物,喜欢听好话,只是这个“好话”因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的喜好而决定。

我们来以“伏拉夫”作为界定类似行为的传播计量单位,把伏拉夫的视频的平均点击量作为“1伏拉夫”,那么在研究的时候,一旦再出现这种伏拉夫现象,那么在界定其影响力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有“多少伏拉夫”。

还有一些是通过反向吐槽中国来获利的,我们同样可以用伏拉夫作为计量单位,只是前面可能要加一个“减号”。

这些自媒体最终会对人们对于国家的认知度产生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自媒体也是一种媒体,那么媒体和国家之间到底存在一个什么关系呢?

媒体和国家品牌的关系

大家所理想的一个舆论和媒体环境是:“暴露真实的情况即可。”但是实际上这种理想环境从来没有出现过,媒体是需要吃饭的,中外都是如此,这么多年大家都说传统纸媒困境传统纸媒困境,那为什么纽约时报没有纸媒困境?

国外的影响力的纸媒,是有党派在后面支撑着的,纽时是支持谁的,大家心里清楚,推特上为什么纽时几乎每天都能上热榜,FT,VICE,彭博社,这些都是热榜常客,如果你做过研究就很明显的清楚,政治力量是这些纸媒背后的支柱,而这些媒体又为政治提供发声,这些媒体就永远没有困境,推特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给自己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护伞,如果不服气,同样是大媒体,fox你见过上过几次热榜?好不容易上一次热榜还是负面新闻。

为什么要干掉懂王的账户?因为懂王的账户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媒体了,必须干掉。不但要干掉,还要联合起来一起干掉。

懂王也是一个自媒体。

国家本身是一种品牌,品牌和品牌之间会有竞争,很抱歉的是,正如尤里所说的那样,很多人的脑子是只处于接受状态,关于中国的问题,我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如果真如同外媒所说的那样,那中国为什么改变的这么快?“改变这么快”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直观性的从GDP数字可以描述,不需要额外再添加其他内容,先是“中国崩溃论”,然后“中国威胁论”,这两个论点可以在同一个人,同一个媒体里面隔三差五的交替出现,如果前一个真实存在,你坐等崩溃就行了,那自然谈不上威胁论,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逻辑。

但是你会发现,当媒体不断的灌输以后,民众对于这个问题形成固有的认知,当固有的认知形成以后,自然就谈不上所谓的“理性分析”,大部分人对于非存在身边的问题基本上就是扫两眼新闻了事。

于是这里面就有了操作的空间,政客们就可以借机去牟利,不但可以牟利,还可以打着“民意”的招牌,典型的就是印度,见过这几天印度的操作了吧?印度爆发疫情,中国提供帮助,印度不要,不要也无所谓,按照商业来,呼吸机涨价,谁的锅?中国,印人党甩锅成功。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宣传上更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就不行,但是即便是富裕国家也需要不停的向外做宣传,比如说日本,关于防疫不力的舆论,请看日本预算

500

感染症を巡るネガティブな対日認識を払拭するため,外務本省及び在外公館において,SNS等インターネットを通じ,我が国の状況や取組に係る情報発信を拡充。

这一段大致意思是说:

“为了消除对日本传染病的消极认知,日本外务省和驻外大使馆通过SNS等互联网扩大有关日本情况以及措施相关情况的信息发布。”

用大家都听得懂的中文来讲,就是拨款24亿,专门用来对日本疫情防控不利的洗地。

类似的拨款还包括内阁府的100亿,厚劳省的35亿,仅仅就是为了掩盖日本防疫不利的费用。

可想而知欧美等国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

关于预算部分,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即:把国会在财年初拨出的预算,当成一个国家的宣传整体预算,不是这么算的,因为有各式各样的“紧急拨款”,“追加预算”,“XX基金会”等等各式各样的方式。

另外媒体勾兑也是需要给媒体好处的,典型的就是推特,这可是推特做了多大牺牲出来的,热榜十个,哪怕有一个是广告,这给推特带来多大收益,但是全部出让,出让是有代价的,可不是白出让的。政治保护伞这可是拿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如果整个中国的舆论宣传倾向为:只要唱衰的,于是就有点击率,由于利益的趋势,那基本上就是唱衰的,如果热捧国外好处,就会一片热捧的,这很正常,早些年我们在各式各样“厕所媒体”上面看到的那些舆论,比如说德国油纸包,日本马桶水,伦敦街头硬币,乔丹卖衣服之类的,都是哪来的?形成趋势后,即便是没有任何激励,为了追求眼球也会有人去做这些东西。

我也希望能有正规教育出身的硕士博士们能就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研究。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7QLTJs9di66v0IxfXSuENw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