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应研究开征数位服务税

文/黄远康

500

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平台、串流服务、搜索引擎等日益发达,这些数位服务等公司都赚取数以十亿计的丰厚收入。以社交平台巨头Facebook为例,虽然全球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但是其2020年收入却不跌反升,增至860亿美金(约6,700亿港元)。可是,由于现时利得税的条例只是容许政府向在当地进行生产、销售或服务等经济活动所赚取的收入征税,故在电子世界立足、总公司多数设在美国的大型企业往往利用这项法律漏洞逃避纳税,使社会财富不公的情况更加严重。 

因此,在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始推行 "税基侵蚀与利润移转计划",研究针对跨国科技企业的国际认可税收制度。到2018年起,欧盟草拟"数位服务税" (Digital Services Tax,或译"数字服务税")的方案,向国际性的数位公司,就其网络广告、电子交易、中介服务等征税,并自2020年起在全球多个国家中实施,例如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奥地利、印度、巴西等,其中英国及法国预计数位服务税可以为政府带来3亿至5亿欧元的收入(约30至50亿港元)。

当然,由于 "数位服务税" 属于新税种,而且各间科技巨企在不同国家的业务情况、甚至各国政府在评估推行税项时的考虑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针对的数位商业活动以至税率也有分别。电子交易市场发展成熟、超过80%国民曾经接触网上购物的英国,则选择针对社交媒体、线上购物平台及搜寻引擎征税。至于比利时和波兰,则分别只针对科技企业出售客户资料及串流平台服务征收税项。虽然英国所针对的范围明显较大,但是当地的税率只是2%,税率之低在所有欧洲国家中仅次于波兰;而绝大部分国家如比利时、法国、捷克、奥地利等,税率则订于3%至5%不等。

香港向来以低税率作为招徕外资的卖点,除了利得税以外,不少经济活动带来的收益只须缴纳象征式税项甚至无需征税。但是,低税率和宽松的商业环境正是香港财政来源不稳的主因之一。根据过去4年的香港政府财政收入情况,虽然政府收入维持大约6000亿的水平,但是利得税和薪俸税两个主要税项只是占政府收入约3成。相反,与土地相关的收入如卖地、印花税、差饷、地价等,则合共为政府库房带来超过40%的收入。由于土地收入极为浮动,令政府财政基础不强,加上财政开支随着人口老化、劳动力减少、服务项目增加等因素下而逐步上升,财政压力必定拾级而上。因此,特区政府必须扭转一直奉行的宽松税制,除了优化现行税种及税率外,亦应积极地开拓新收入来源,而 "数位服务税" 正是其一。

香港是一个网络发达的地方,几乎所有市民都有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通讯、交友、购物等习惯。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国际会计公司预期香港在2021年的数码广告收益将会高达66亿美金(相当于约500亿港元);而2018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香港约220万名市民有网上购物的习惯,开支中位数高达4,000元,即是网络市场的销售额已经超过80亿。考虑到近年疫情影响实体销售,网上消费的人数和金额肯定不减反增。加上中、青年港人尤爱使用串流娱乐服务,如戏剧平台Netflix、Youtube或音乐平台如KKbox和Spotify等,正正反映数位经济已是利益庞大的市场。

因此,如果香港政府能够向网上经济活动,包括购物、广告、娱乐服务、出售客户资料等开征税项,而且税率参考欧洲国家的较高水平即5%,预计最少可以带来20至30亿的收入。当然,20亿的税款不算很多,但是对于即将在财政方面需要「寸土必争」的特区政府而言,这些税款实在不容错过。此外,向录得巨额收入的大型科技企业征税,亦是确保市场公平及社会财富公义分配的做法,堵塞它们利用现行法律的漏洞逃避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当然,开征新税往往引起商界及经济学家的疑虑,认为有损外资在香港投资的意欲,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既然这些科技巨头公司在香港享受可观的利润,却无须承担缴税的责任,本来就是扭曲市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因为为它们度身订造一个新税项以解决现存社会和市场不公义的情况而将数位服务税妖魔化为洪水猛兽。再者,这些跨国科技企业盈利丰厚,就算需要在香港缴纳一定税款,其经济利益仍然具吸引力,因而不太可能减少它们继续在香港进行商业活动的意欲。事实上,数位服务税已在全球多国施行,未来相信只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跟随。除非这些科技巨型企业愿意放弃全球市场,否则因为某个地方开征针对性税项而撤资可说是天方夜谭。换句话说,如果香港不开征数位服务税,其实只是特区政府的不智和损失。

数位服务税已是大势所趋,希望特区政府尽快就建议尽行研究,评估新税对政府财政的潜在影响,让政府取得更多资源进行民生建设,顾及整体社会利益。

【作者为 香港青年事务发展基金会 政策研究主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