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元”英语,“二次元”日语——兼谈原神的外文名为什么取作“Genshin”

二次元”“三次元”出自日语词汇,本义相当于中文的“二维”“三维”。这里讲的是作为ACG亚文化圈用语的“二次元”“三次元”,前者代指由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等图像作品构成的虚拟世界,后者代指现实世界。而国内媒体所说的“二次元”常被拿来当做ACG亚文化圈核心受众——御宅族(主要是“动漫宅”)的代名词。所谓“二次元游戏”其实是指以动漫宅为主要受众(或在美术风格上迎合动漫宅口味)的电子游戏。

500

                                          截自百度百科

英语并不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凭借英美两代世界霸主的影响力,英语事实上成为当今全球的“通用语”。而在“二次元”亚文化领域内,日语在当前上也获得了“世界语”的地位,很多外国人就是因为对“二次元”感兴趣才开始学习日语的(特别是经济追上或超过日本的地方尤为明显)。

一、日语为什么会成为“二次元世界语

尽管动画、漫画、电子游戏都不起源于日本,甚至每个项目单拿出来,欧美作品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依然大于日本作品(如迪士尼动画,美国超级英雄漫画,各种欧美“3A”游戏大作),但这并不影响“ACG”已然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一张“名片”。相比A、C、G各自为战、几乎“井水不犯河水”的欧美,日本ACG胜在跨媒体联动所形成的规模优势。日本的动画、漫画、游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囊括了轻小说、虚拟歌手、虚拟主播等其他领域,一起组成了巨大的“二次元”产业。(cosplay则被称为“2.5次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动画,不仅产量极高,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在其他国家的动画片还是少儿节目、亲子节目的时候,日本于20世纪末率先涌现出一大批以青年人、成年人为主要受众的“深夜动画”(指通常在深夜23点到4点间播放的电视动画)和“成人动画”(一般无法在电视上播出),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吸引了全世界爱看动画片的青壮年观众。该领域内日本长期“一家独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次元”亚文化圈必然深受日本文化影响,以至于让日语成为全球“御宅族”的“世界语”。(“御宅”一词本身就来自日语)

有一些本来是英语的日语外来词,随着日本动画的传播,被当作“二次元用语”反向输回了欧美国家。如代表日式动画的“anime”【animation→アニメーション→简称 アニメ→anime 】,意为“二次元老婆”的“waifu”【wife→ワイフ→waifu】,等等。

B站也是依靠搬运日本深夜动画(国内称之为“番剧”,“番”字出自意为“节目”的日语词“番组”)起家的。别看现在的B站想要成长为“中国的YouTube”,建站之初对标的却是宅文化浓厚的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站名“bilibili”(ビリビリ)既来源于动画角色御坂美琴的绰号,也和“niconico”(ニコニコ)一样都是日语拟声词。

二、拥有全球粉丝的日本声优

早年日本的声优和其他国家的配音演员一样身居幕后,“默默无闻”,但得益于日本“二次元产业”的日益发达,声优直接露脸的机会随之增加,逐渐变得“名利双收”,有志成为声优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21世纪之后,日本开始了“声优偶像化”的进程,对配音演员的身材相貌、歌舞才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日本声优的知名度早已不限于日本一国之内,其粉丝遍布全世界“御宅族”之中,这点堪称是最能展现出日语是“二次元世界语”的一个地方。

很多人问《阴阳师》《明日方舟》等国产“二次元游戏”为什么只有日配没有国配,原因就在于“二次元世界语”的地位,使日语配音相比国语配音“性价比”更高:一来国配只能在国内用,而日配却可以通行全球,方便游戏出海;二来当红日本CV的加入,本身就是“二次元游戏”的卖点之一,更能吸引目标用户。(反例就是“非二次元游戏”的《炉石传说》,卡牌界面不标CV名字,有日配但不做宣传,日语包出BUG没声音了也迟迟未被修复)

再说《原神》,尽管其眼光高于一般的“二次元游戏”,配备了中、日、英、韩四种语音,但从官方的宣传中依然不难看出日语配音的特殊地位。

500

500

500

以上三图分别出自中国、韩国、美国的《原神》版本前瞻节目,新角色的日语CV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都会被额外标注出来(图中出现的“佐藤利奈”也是B站名字来源角色御坂美琴的配音)。在《原神》不同语种官网的角色一览里,也都有日语配音的试听。

三、《原神》的英文名称为何使用日语汉字读法“Genshin”

《原神》是第一款真正实现全球爆火的国产游戏,客观上给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贡献,因此得到了官媒和国家驻外使馆的表扬。但《原神》的英文名字用的是日式罗马音“Genshin”,而非中国汉语拼音“Yuanshen”(同为米哈游制作的《崩坏》系列的英文名也叫“Honkai ”),这遭到国内不少网友的非议,以至于有人认为米哈游其实是在替日本做“文化输出”。

印象中米哈游官方并未对此做过正面的回应,我自己试着分析一下理由:

主观上,米哈游是由“御宅族”创建的公司,三位创始人原本就是日本动画的拥趸,有意识地往日式风格靠拢的可能性不小。

客观上,“Genshin”这个名字利用了日语“二次元世界语”的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瞄准海外目标受众。另外,对欧美人来说日式罗马音也比汉语拼音更容易念,更便于传播。

《原神》现在有“蒙德”“璃月”两大区域:其中“蒙德”带有浓郁的“日式奇幻欧洲”风格,地图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日系游戏《塞尔达:旷野之息》;“璃月”则主打中国风,地图主要取材于现实中的桂林、黄龙、张家界,其角色的英文名也都是汉语拼音。“璃月”区域固然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力,但其他风格的区域也是“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不能说没有中国文化在里面,好比《勇者斗恶龙》等为代表的“日本二创欧洲奇幻中世纪”逐渐变成人们心目中的“日式异世界”一样。

500

只看到日式标题便觉得《原神》主要在传播日本文化的网友,排除故意说瞎话的“水军”和被带节奏的“云玩家”,要么是对“文化输出”的理解过于“洁癖”,过于狭隘(日本的汉字“音读”源自古代传入日本的中国汉字发音,本质上属于“二手中文”,正是古代中国对日本文化输出的产物。而且在中文环境下提“原神”不需要发日式读音,这和必须用英文念组合名上数字的“48系”女团大不相同),要么是此前很少接触“二次元”亚文化圈,不知道日语对外国“御宅族”的影响,“少见多怪”。

说到底《原神》毕竟不同于孔子学院,文化输出是《原神》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主观目的。就像如果不是遇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穷追猛打”,大家也不会把支持华为和“爱国”联系起来。华为“麒麟”芯片的外文名同样采用日式汉字读法“Kirin”,据说也是为了方便在海外推广。

500

                         驻意大利大使馆官推介绍《原神》

四、“二次元”是虚拟的,日语的“世界语”地位未必稳固

“二次元”是虚拟的世界,终究离不开“三次元”的经济基础。日语当前能成为“二次元世界语”是受益于日本长期在成年人向动画和ACG整合方面的“一枝独秀”,但随着在“三次元”比日本更强大的中国、美国也开始逐步涉足“二次元产业”,以及“二次元”做大后受众越来越“出圈”,日语在“二次元”的地位日渐受到英语和汉语的冲击。

再拿《原神》举例,下图分别是2021年4月29日《原神》YouTube日、英、韩三语官方频道的订阅数。

500

500

500

全世界日语的使用人口略超一亿,韩语使用人口近八千万,本来是体量接近的两个“小语种”,但《原神》日语频道订阅数约为韩语频道五倍,明显是有“二次元世界语”的加成效果在起作用。实际上点开日语频道的视频,下面的英文评论经常比日语评论更多,进一步印证了日语在“二次元”亚文化圈的特殊地位。

但英文频道的订阅数又远超过日文频道,和“三次元”的情况保持一致,又说明“亚文化”的体量终究不能和“主流文化”相提并论,“二次元”作品越是“出圈”,日语的影响力也就越低。日语只是“御宅族”小圈子里的“世界语”,大多数外国粉丝对日语的兴趣往往浅尝辄止,要获取作品的完整信息还是得老老实实依靠母语(这也是字幕组存在的原因)。

日本经济经过“失去的X十年”,已经被体量更大的中、美两国远远地甩下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市场上遍布日本品牌的产品,而如今却是日本市场被中国制造所占领。世纪之交的时候日本的“御宅文化”还被本国主流舆论所鄙夷,但如今却被日本官方当做宣传“酷日本”的名片(比如2020东京奥运会的宣传片里出现大量ACG作品角色),原因之一正是日本领先世界的行业越来越少,逼得日本主流舆论不得不重新审视受到外国人欢迎的“二次元”产业。可想而知,随着中、美两国都开始向“二次元”领域发力,日本的“先发优势”可能难以维持(中国手游已经在日本占据“半壁江山”,美国网飞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动画业的格局)。

米哈游虽然专注于制作“二次元游戏”,却早早地加上了不被“圈内粉丝”所看好的中文配音,可见它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御宅族”圈子,而是有志于建设“中国二次元”。随着国产“二次元游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破圈”,日语对米哈游游戏的影响也有所减退,比如《崩坏》系列国配里,一部分西式人名是用类似“日式英语”的调调来念的,而《原神》的国配都改回“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了,米哈游的下一个“IP”直接用汉语拼音当外文名也未可知。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