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把老枪看《悬崖之上》

出差期间没有电脑写的,相当麻烦,编辑上可能有些问题,大家多担待,多支持。

五一期间,热播的电影《悬崖之上》个吸睛不少,各种角度的解读充斥全网,比如谁谁演得好,谁谁不合格,哪里不符合历史,哪里漏洞百出,但是介绍其中的枪械的笔者还没看到一篇。剧中因为剧情需要,人物的随身武器并不固定,可能是出发携带,抢夺敌人,补给点供应等,笔者就从公开的电影海报上介绍下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主要枪支,希望对大家了解时代背景有所帮助。

 

500

从这张海报上看张宪臣应该拿的是美制M1911系列手枪。主要识别特征是击锤和弹匣上方的保险活塞收纳管。这种手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动手枪之一。

M1911型及其改进型M1911A1型手枪,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勃朗宁1889年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在1895年发明了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该枪在1911年定型,并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整个一战期间美国生产了45万支,并在1926年改良成M1911A1,二战中仅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军加上其他盟国的定货量足足有250万支,这支枪的名气很大,了解手枪的无人不知,主要优点是性能可靠,威力大,到今天在美军和美国民间都很常见,这距离它诞生已经110年了。

500

该枪使用7发弹匣,有的资料喜欢写弹容量7+1发,是在枪膛中可以再塞一发,但是一般都是按照弹匣容量计算武器容量的,所以还是按照7来算。使用.45ACP(自动柯尔特手枪弹) ,口径11.43mm,初速:253m/s,标准的弹头重14.9g,按照中学物理知识可以知道它的枪口动能是 477 焦耳,在半自动手枪中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它的弹径大,所以停止作用好,所以容易一枪打倒对方,所以在手枪分类中算军用手枪。

500

M1911式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式(枪管下发有个铰链可以绕绞链上下摆动),也被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起落式。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在推动子弹向前的同时也把压力传递给枪管和枪管闭锁的套筒(枪管上有几道半环形的凸筋,也有的枪是环形的,比如TT-33;套筒有对应的沟槽,两者闭锁),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落而开锁(凸筋和沟槽分离),此后枪管不在后座(所以叫短后座),套筒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后,压缩复进簧,同时打开弹膛,抽壳钩拉出空弹壳,在后座能量小于复进簧被压缩的能量后,复进簧推动套筒开始向前,推下一发子弹上膛,然后套筒推枪管复进,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抬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重新闭锁,完成下一发弹的射击准备。之所以比较完整的介绍了这一个开闭锁和射击的过程,是因为这一原理非常重要,它是勃朗宁发明的,应用在现当代大部分手枪,包括后文中要提到的其它手枪的基本原理。

500

当时的自动手枪大部分只能单动,就是要先拉动套筒上膛,才能开始射击,M1911也是(第一种双动手枪是德国的P38瓦尔特,所有关于二战德国的影视作品中,这个都是必须的)单动发射机构,M1911的保险很全面,安全性相当好,主要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

特别值得说的是握把保险,在握把虎口处,在保险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这个保险对于手小的比如女性和亚洲人并不好用,因为我们的手对握把的围合不够,所以力量不够,会造成枪有时打不响,真实体验哟。这也是装备过改枪的民国上海警察对它的评价。

也有文章说张宪成用了TT-33(国产后就是54手枪),笔者在影片中没有注意到,一是镜头快,二是这两种枪其实很像,其它人也可能看错了。下面就聊下这支枪。

 

500

从这张海报看王预跳伞回国后用的是苏制TT-30/33 手枪,主要的识别特征是圆形的击锤。原产的TT-33 系列国内应该不多了,国内仿制的54式产量极大,达到3500万(看到枪号表,才真信了),随便找几把是相当容易的。国产的握把护板上有个大五角星,也被香港人叫黑星手枪。

TT-30/33由费多尔·托卡列夫设计,在图拉兵工厂生产,所以取设计者和制造厂的名称首位字母命名该枪。1931年2月12日,TT-30开始大批量预生产,1932年正式命名。1933年,托卡列夫又开始着手进一步简化TT-30手枪,重新设计了握把背部,简化了扳机簧的设计和枪管的制造,并为该枪进行减重,改进后的新型手枪于1934年定型,并被命名为TT-33 7.62mm手枪。不过它的主要生产要到1936年以后,电影中真实的王子阳事件在1934年,TT-30更符合背景。

500

手枪发射的7.62×25mm托卡列夫弹(由7.63×25mm毛瑟弹改进而成)。弹匣容量8发,子弹的初速是420m/s,标准的弹头重 5.52g,枪口动能是486 焦耳,比M1911 还要大,但是因为子弹的初速高,横截面小,停止作用不好,经常能连穿几人,所以威力虽大,但是实际战斗效果不如.45ACP弹。看球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板机力比M 1911大很多,这样在瞄准状态转射击状态时非常容易破坏原来的瞄准线。

500

该枪基本借鉴了勃朗宁手枪的设计(具体主要就是M1911),长得也比较像,但是进行了大量的简化,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闭锁方式属于枪管起落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为单动,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保险基本都省了,只有一种不实用的击锤半待发保险。上膛后以拇指挡住击锤并轻扣扳机,击锤缓慢回落自行进入保险状态,此时击锤位于击发和待击位置之间,扳机无法扣动,此过程反复练习才能确保操作无误。解脱保险只须将击锤向后扳回待击位置即可。但在受外力作用或过度磨损时,这种保险功能极易失效,走火和滑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确保安全性,不得不将其空膛携行,军用还行,警用或者特工用基本是在突发状况下使用枪械,空膛就是把命交给别人。

按理说从苏联返回执行秘密任务不应该携带苏械,因为这枪伪满占领区没有,但是它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使用国内非常容易找到的毛瑟7.63mm手枪弹。7.63和7.62只差了0.01mm,小于制造公差,之所以命名为7.62mm手枪弹,主要是为了区分,可互换使用。当然两种子弹是有差别的,毛瑟7.63×25mm手枪弹装药量较大,膛压高,用在老化后的TT手枪上有危险。

 

 

500

这张小兰的海报,清楚的显示她用了只柯尔特M1903/M1908内置击锤手枪,这个名字可能听说的人不多,另一个名字就大名鼎鼎了-马牌撸子。撸子是过去北方地区对小型自动手枪(相对于转轮手枪,学名叫半自动手枪)的称谓,主要是这种枪射击前都要增一把套筒(这个是勃朗宁发明的,现在手枪必备),不撸套筒的自动手枪也就几种,都是德国人的,比如毛瑟、鲁格之类的。南方把这种枪叫曲尺,因为和木工用的曲尺很像。上面说过的M1911叫做大眼撸子。马牌撸子得名是因为手枪握把上有柯尔特公司的厂标,一匹奔腾的小马。

500

枪的设计者还是勃朗宁大师,他设计的M 1903手枪有两种,一种是FN 1903或者叫勃朗宁1903手枪,在比利时生产,专利卖给欧洲,使用9×20m m勃朗宁长弹,主要作为军用手枪的使用并不在海报中。另一种是柯尔特M1903内置击锤手枪,是在美国生产,专利卖给美国。使用.32ACP手枪弹( 7.65×17 mm勃朗宁短弹),弹匣容量8发。改进型M1908使用.380ACP手枪弹( 9×17mm勃朗宁短弹,0不能少,不然就是另一种弹了),弹匣容量7发。总产量在570,000只左右,其中1/5分是 M 1908。

.32ACP手枪弹,子弹初速318m/s,标准弹头重4.7g,枪口动能238焦耳。.380ACP手枪弹,弹头重在5.5g到7.5g之间,枪口动能在260焦耳到300焦耳之间。

500

该枪因为主要是供给警用和民用市场,所以威力不大,和中国的64式手枪相当。这样它的自动原理也和前面两种军用大威力手枪不一致,采用了自由枪机原理,省去了的闭锁凸筋和套筒沟槽、铰链等和闭锁相关的部件,枪是只闭不锁,后座时火药直接推枪机和套筒后座,完成抛壳后在复进簧的推动下推弹上膛,套筒回位,准备再次射击。结构比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虽然没有刚性闭锁结构,但因为子弹的膛压比较小,套筒的质量和复进簧力足以保证在击发瞬间关闭弹膛,从而保证射击安全。而且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的手枪,枪管不动可以提高手枪射击精度。而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的手枪,射击过程中枪管需要起落闭锁,势必会对射击精度产生一定影响。自由枪机式手枪的缺点是对套筒的质量和复进簧力有一定要求,以这种闭锁方式发射较大威力的手枪弹时,若要保证击发瞬间切实关闭弹膛,套筒组件的质量就需要更大些,但这样会造成机构臃肿;如果无法增加套筒质量,就只能增大复进簧力,这又会导致枪械的操作如推拉套筒变得比较困难。所以威力小的手枪和冲锋枪会用,比如64式手枪。

 

该枪突出的优点就是击锤不外露,这样可以防止勾挂,方便隐蔽携带和出枪,适合警用和特工;保险完善,有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在民国时受到中国人的强烈喜欢,国内很多厂家都有仿制。影视作品中上镜率很高,比如小兵张嘎夺的那把枪,《风声》里,前几天随便打开电视看的《无名卫士》也有(也是李乃文演的)。

 

最后这张海报中的特务小孟用的也是一种民国时特别有名的手枪,今天不讲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