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说“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细思极恐

500

​来源: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作者:马继鹏

关于房地产下一步走势,官方媒体昨天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难道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风向变了?

昨天,《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对房地产的态度。文章中有一段表述非常耐人寻味:

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对满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

从此可以看出两个意思:

1、重新强调房产对经济、改善居住的作用。房地产这只“夜壶”是不是又要被提出来?

2、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过于冷清。这和7月份政治局会议上“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相比,口径有所放松,又加上了“过快”二字。

看完《经济日报》新的表述,细思极恐,坚持了2年多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因为经济下滑以及个别地方出现维权事件而放松呢?

 01 

在某网站看到上述文章时,有点不敢相信,以为是网站为博人眼球,假借官方媒体发的文章。

为了更可靠一些,我专门查看了《经济日报》的电子版,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就发表在第13版的“时评”版。具体如下。

500

据我长期观察,官方若要改变某项政策或者释放信号,一般都是通过权威媒体,直接发表署名文章或者接受采访。

《经济日报》上述文章虽然不是房地产主管部门官员直接写的,但是该报作为重要的官方经济类报纸,发表这个评论耐人寻味。

文章说:“一些城市‘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就代表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了吗?这种声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其实是想告诉外界,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已经进入寒冬了。

文章还说:“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城市、个别区域甚至个别楼盘存在的波动,但这不能一叶障目。首先,个别现象不能反映总体情况;其次必须明确的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宏观调控追求的目标。”

这句话也说的很明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调控目标,而不是让房价下降。

文章中释放信号最明确的就是这句:“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更应该看到,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坚实的。”

这句话其实已经定调,政府是不希望房地产过于冷清的;另外,房地产持续发展还是有基础的,一个是经济增长带动,一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02 

说《经济日报》文章透露的信号“不一样”,主要是和新华社之前写的文章对比一下,就会非常明显。

新华社10月29日发布题为《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的文章称,从最近一系列政策来看,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

文章称,政策“说话”对引导和稳定房价预期起着关键作用,把一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的躁动打回原形,让有些地方寄予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希望迅速冰冻。

新华社当时发这个文章的背景是,有些声音认为,房产调控政策可能要放松。新华社作为“国社”是在以正视听,“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现在房地产调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的关键期,不会允许任何放松原已建立的调控政策体系、任由房价上涨的做法。”新华社说。

这句话通俗讲就是,以前的调控不会有任何放松,而新的政策会接踵而来,不断给调控政策“打补丁”。

所以,从文章发出的背景看,新华社发文是因为有人说调控要放松了,需要“警告”一下;《经济日报》发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个别城市房价下降或者涨幅回落了,需要树立信心。

从文章要强调的方向来看,新华社是要打破外界对“房价一直上涨”的幻想,击溃炒房者的信心,而《经济日报》是让大家看到,房地产还有希望,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增长,房地产行业仍然大有可为。

比如,新华社在文章中说:“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没有‘喘口气、歇歇脚’”;而经济日报在文章说:“房地产行业并不是进入寒冬,而是有望迎来新的春天。在房地产行业由高速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03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购房者和房产商博弈过程中,如果调控稍有放松,房价可能马上就会暴涨。之所以说《经济日报》的文章细思极恐,就是这个原因。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篇文章的用意,我又重温了最近监管部门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表述,没想到有“惊人“的发现。

8月7日,住建部在辽宁沈阳召开了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会议内容就是贯彻7月份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行业的定调。

新华社会后发布的新闻稿中有一段话值得关注: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应切实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系统分析当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把地方政府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市场稳定。

这段话用了三个稳字,分别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里的“稳”和最近高层提出的“六稳”中的“稳”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能大幅下降。

在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定调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上述论述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取代了以往历届政府提出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取消“过快”两个字就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当时,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评论人士,都认为本次会议的新表述意味着高层绝不能容忍房价上涨,哪怕缓慢上涨也不行,对应的含义就是房价只能下跌或者平稳。

于是,政治局会议公告后,股市中地产股暴跌。这种影响后来还传递到了土地市场,8月6日,石家庄出让4宗地块,其中[2018]034号地块由于报价低于底价而流拍。8月2日,江苏泰州海陵区出让1宗住宅用地,经过13轮竞价,最高出价达到11.32亿元,但仍因未达政府设置的底价12.95亿元而流拍。

后来,各地还出现了因为开发商降价老业主维权事件;万科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中弘股份也退市了……房地产市场一片惨状。

不过,最近知名房产大咖杨红旭在微博中爆料,安徽砀山B楼盘,由于降价销售,引发政府对其约谈,并停发B盘接下来几期的预售许可证。

500

从传出来的会议纪要截图来看,主要表达四点:B盘降价只停留在口头,未在政府备案;由于影响重大,政府已暂停该盘预售证办理;政府要稳定房价,不要上涨也不要大跌;砀山棚改还在继续,对房地产市场利好明显。

看完《经济日报》最新的表态,再结合政府约谈降房价的开发商,真的是细思极恐,难道房地产调控的风向真的要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