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之后,印度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吗?

【本文来自《甘地是否被严重过誉了?恰恰相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举的史料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解析的角度未免有些倒因为果了,或者说按照作者的逻辑,真正的近代印度之父是英国人,甘地以及尼赫鲁(英式高等印度贵族)可以视为买办阶级摘桃子的,而真纳反而更偏印度本土派。

先提个问题:印度历史上各种抗英起义不少,为何到了甘地/尼赫鲁时代成功了?

答案是:英国人自己的选择。或者说英国在印度原本的基于柴明达尔制的殖民体制下,处于封建形态的印度靠各个土邦可以压制反抗,但是英国试图将印度的体制国家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把土邦卸磨杀驴了,却无法解决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矛盾,结合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战略收缩,因此印度独立了。

英国人被一战教育后,反思其基于岛民的本土意识形态,开始重新定义帝国以试图与美、苏这种天然的洲际强国竞争,其成果最耳熟能详的是经济/政治上的帝国特惠制,其实还有一种努力方向是重塑本土甚至更夸张的战略——迁都,基于这一战略方向主要涉及到两个地区——加拿大和印度。

英国人因为其历史和地缘因素,对于本土的认知过于狭隘了,比如以中国/俄罗斯这种陆权强国的视角看,几百年下来爱尔兰都没完成本土化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从英国自身视角看,基于其对于本土和殖民地的认知是非常正常的。或者说英国人除了地缘上的战略要地外,其所追求的殖民地更偏向于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同时符合此条件的印度是英国海外利益的核心,甚至令英国偏执到谁可能威胁到印度谁就是我的头号敌人的地步。

问题是,在以单一民族国家为核心的工业国为主角的一战中,英国被教做人了。所以英国的战略家战后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以及重构英联邦体制,一方面重点加强海外自治领(澳新,加拿大),另一方面开始了印度国家化进程,自此印度开始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在此过程中,作为殖民当局必然和印度本地精英开启博弈,即使这些印度本地精英都是英国名校毕业。

问题是,涉及利益,英国上一个大孝子在走私犯、奴隶主、大地主的带领下独立了,散装印度内部的矛盾过于尖锐,宗主国搞不定,所以按其主要矛盾——地域+宗教搞印巴分治了,即使如此印巴自己内部的矛盾仍延续至今。

综上,当代印度至少看起来像个现代国家,至少7成归功于英国,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工业建设等等都是英国殖民时代留下来的,三成归功于尼赫鲁政治强人时代的苏联模式,当然62年之后印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人了。

PS:以英国为核心视角梳理一下印度独立过程,是不是忽略掉谁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