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迁总装厂非常不划算,要迁产业链往往拖家带口,如何平衡企业困难?

【本文来自《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guan_16110516301969

    按这个陆路交通成本的说法,广大中国内地,包括整个欧亚大陆核心部分,应该都是在当地生产更为便利。比如我知道的,水泥企业就有供应半径的说法。但实际上,并没有出现遍地小工厂的盛况。前阵子看央视那个说大货司机的纪录片,经常跨越2000公里运输的商品,在我看来也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值得超远距离运输的东西。比如第一集的钢结构大梁。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许多应该去往内地的企业,最终没去?除了陆路运输成本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现在的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往往都是成千上万种零件。客户接触的品牌工厂其实只是总装这最后一道工序,其他每种零件都可能是由某一家或者几家小厂(供应链就是这样形成)分别生产出来的。

只迁移总装厂,大部分的零件都要长途运来,非常不划算,并且需要小批量定制和质量检验/修改/试验的时候,总装厂的检验员来回出差很不方便。所以最好是把整个供应链都同时迁走。但是每个厂里的高级技工或者老师傅,往往都是拖家带口的,家人不愿离开发达的大城市,否则家属就业子女教育老人看病都成问题。年轻的工程师到了要谈对象的年纪,也不愿离开城市去乡下娶农妇(夫妻三观不统一)。

更关键小厂的原料种类和数量要求也高,在大城市周边容易找到,去内陆不容易一次找齐。相对这些弊端,内陆的道路交通、电力供应、厂房用地和普工招聘都还是小问题。

内陆可以用减税和提供引进人才福利(便利人才个人相对容易比如可以送房子,解决家属子女老人的实际问题就难做得多,因为医院学校的水平放在那)来平衡企业的困难。

但更需要的是简化办事流程,众多供应链小企业都要搬过去的话,新租厂房办执照拉电通燃气等等手续都要尽快完成,不能因为人家工厂小投资少就怠慢甚至吃拿卡要。

福利补贴这方面,私人企业很多老师傅技工其实没有考证评职称,所以拿国家补贴也难通过,这时候还要灵活处理(但又不能私相授受留下污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