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抖音听戏!

4月上旬,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其中明确了包括“戏曲传承振兴工程”在内的23个重点项目。不久前,一个名为“416女团”的音乐团体因为唱戏在B站收获了大量粉丝,她们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416宿舍的学生,在镜头中素人出场,字正腔圆,一声一句之中无不彰显着专业。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极好地诠释了传承与振兴传统文化的内涵。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来探究一下传统文化产业化相关的一些问题。

作者 | 奥特慢(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董婧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31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500

戏曲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夸张的妆容、华丽的戏服、悠长的曲调、拖沓的剧情,大约就是很多人对戏曲的直观印象,很长时间内,喜欢看戏的人往往会被贴上“老派、传统”这样的标签。

现在,这种固有的印象正在被打破。

随着古风戏腔的演唱逐步出圈,不少戏曲演员积极接触各类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戏曲。随手在抖音、B站一搜,跟戏曲有关的账号与视频为数众多。2021年B站跨年晚会上京剧裘派嫡系传人裘继戎凭借着一支《惊·鸿》,用舞蹈带着观众在梦境中游历了各种戏曲舞台,更让年轻人见识到了戏曲的惊艳。而河南电视台春节期间一系列唐宫夜宴节目,更是火遍全网,引来赞扬无数。

类似的还有相声的脱胎换骨。相声始于明清,历史悠久,其扎根民间,源于生活,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给人以欢乐。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声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包袱”陈旧,滞后于时代发展,有逐步被观众抛弃的趋势。而近些年来,相声通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又重新俘获了年轻用户的关注度。

500

△德云社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用相声这种古老的形式阐述鲜活的现代生活,带给人们轻松的笑声,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华人粉丝无数。图为德云社在日本演出,来源于人民网

关注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的人们会有种明显感觉,即最近几年传统文化有大面积复兴的趋势。这种复兴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将会走向何方,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文产人思考。

500

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后,中国梦与民族复兴的概念就广为人知了。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复兴本意是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再创辉煌。中华文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全球最顶尖水平的存在,而且是数千年来唯一延续发展的文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是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不停地适应社会发展,也持续地影响社会发展。西方有文艺复兴,我国也有多次复古的文艺思潮,如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清朝桐城派的古文运动等。有影响力的复兴,其实都是一种创新型的继承,是一种传承。

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太多的传统文化现象逐步沦为落后的象征,遑论对外传播,即便在内部也不受重视,全面向西方学习才是社会主流。当然即便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那一段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消亡。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尽管众多传统文化形式又获得了较多的重视,但在对传统文化阐释与弘扬方面认识不统一,有时偏向于简单复古;另一方面随着开放外国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也现了在文化上崇洋媚外的现象。所以尽管国力不断提升,即便传统文化有时也会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但离复兴距离尚远。

例如,在音乐界,不少音乐人推出了富含浓郁中国风的歌曲并大受欢迎,但毕竟没有成为主流,差不多就是昙花一现。

500

500

△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这些歌曲,在流量明星的演绎下,红极一时

不过在这个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乱象,就像有人曾尖刻抨击的那样:穿件长袍,哼几句京剧,背背唐诗宋词,随手写写毛笔字,就成了弘扬传统文化了。这样的表现是皮毛,甚至是一种跑偏,自然也不能算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500

△国内某知名出版社曾经出了这样一本书法集,书法界一片哗然,纷纷质疑:这样的东西有什么价值?美在哪里?

 

500

△引起巨大舆情的《平安经》,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却意外让几位官员落马

那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真正的复兴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关于复兴的认定标准,相应的主管部门出台有较细的对应细则,在这里,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提一个简单明了的判断标准供读者参考:贴近生活,并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喜爱。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观察,被年轻人青睐的事物才会拥有广阔而良好的发展前途,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当戏曲、汉服、相声、文物这些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之时,说明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复兴。

 

500

△汉服受到不少年轻女孩的喜爱,售卖的网店众多,已经形成了一定能过的产业规模

所谓复兴不能单单是照搬古人,而应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必须注入有鲜活的时代特征。

还以戏曲为例,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堪称传统文化的聚宝盆。但戏曲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没有及时“破圈”,发展之路越走越窄,除了专业剧团以及固定的年长观众之外,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几乎都已经将戏曲遗忘。

是年轻人不懂得欣赏戏曲之美,不喜欢传统文化吗?从文章开篇所列的现象来看,显然不是这样,一旦戏曲等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熟悉的事物结合,很容易受到热捧,毕竟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喜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经意外走红,那些平时埋头深宫修复文物的工匠们,迅速成为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新“男神”“女神”;

500

故宫紧跟时尚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不管是折扇还是日历,都火得一塌糊涂;

500

《国家宝藏》系列收获了极高的评价,深受年轻人追捧。

500

△三季《国家宝藏》在豆瓣上都获得了超高的评分

500

传统文化为何会越来越热

显然,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例如: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后,国民尤其是年轻人自信心增强,能平等地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不以外国文化为贵;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召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过,尽管有多种影响因素,政策层面的引导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比喻很形象地点出了国家政策对普通百姓的引导作用。

500高层对传统文化极为重视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分量,中央政治局多次就传统文化组织专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考察几乎都要到相关的文化古迹调研,并不厌其烦地强调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着重指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宝贵。

各级政府围绕传统文化出台了不少政策,篇首提及的中宣部规划就是最新的政策之一。

在这众多的政策中,有两个值得文产人格外重视。

一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在2017年1月印发的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是一份既具高度又关注细节的重要文件,对于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2021年3月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规划中有专门的篇章论述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其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00在教育系统内加强思政工作力度的成果

数据显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1995年以后出生的用户占据了总用户数的一半往上。这样的用户被冠以“Z世代”的称号,巧合的是,他们同样是当今热捧汉服、文创产品、戏曲的绝对主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在教育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教材改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大传统文化分量等,强化了各级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早的一批“Z世代”用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3年左右走入大学校园,而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孩子,更是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教育就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自然而然“根红苗正”。

更何况,各级考试中也引进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单是古文古诗词,书法、艺术等多种内容,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年级的试卷中。

考试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下,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从娃娃抓起。所以,当“Z世代”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投入也就不足为奇。

500

传统文化的发展未来

人们一般会对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有两重期望:一是国家要大力扶持,二是传统文化本身要争取早日实现自己造血,毕竟按照普遍的发展规律,只有实现了良性循环的行业才能长久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尽管很多人都希望传统文化能迅速发扬光大,形成规模,但或许我们不应对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有过高的期望。

文化的范围极为宽广,即便是文化产业也包括十大门类以及众多的子项。传统文化跨度一样很大,政府与市场都无法将一些传统文化有关的产业打包在一起“做大做强”。

以人们日常较为熟悉的传统文化为例,大概就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文化、音乐文化、书画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生活文化、医学文化等诸多大门类,之下又能细分出好多子类。

在这些门类里,按照当下流行的市场评价标准,哪怕是从事很多业务的文化类公司,也没有所谓的巨无霸、独角兽,而要求专注于细分传统文化领域的公司达到巨大的体量,几乎是不可能。

而从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巨无霸往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垄断,一旦形成垄断,对文化产业来说必定不是好事。假如全国曲艺界仅余一家德云社,武术界少林派一统江湖,那么整个生态的可持续性也就毁了。

国内有各类市场主体上亿户,不可能要求每一家都能发展成为像华为、苹果那样的巨无霸,小微企业才是常态。这些不起眼的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因此,只要在每个传统文化的分类里,都能有一些发展不错的企业,当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模式,能让从业者体面地生活,能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就是挺好的局面。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助推作用无足轻重呢?

肯定不是这样。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真正理解并能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那些企业,就好比是由燃油动力更换为电动动力的新车型,具备了更强悍的动力系统,也具备了各种智能驾驶的潜力,有更大的可能得到用户与资本市场的青睐。

换言之,传统文化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之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将会给文化产业带来丰富的内容素材与创意灵感,催生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500

结语

传统文化的热潮不可阻挡,并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是在文化产业的内循环还是外循环,传统文化都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趋势,文产人应当有清晰的认识,而在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我们不妨参考一下陈来教授的建议:

我们的古人常说承先启后,承先就是继承,启后不仅是把承接的东西延续到后世,还要有新的发展新的开启。古人常说的“继往开来”也是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更好的表达应当是“承陈出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基础。这样所了解的“传承创新”或“传承发展”,才能辩证地处理继承问题上的各种关系。

 

(文中所引视频、图片、数据均出自网络公开报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