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爆发在超市里的革命

500

  一场爆发在超市里的革命

  文 | 史中

  (零)迷雾 

  2015年的北京,笼罩在一片迷雾中。各种意义上的。

  那一年的北京,有一半的日子都是雾霾。人们早在一场巨大瘟疫来临之前五年,就幸运地学会了和口罩相处。

  那一年的北京,人们有了“新欢”,中关村大街边支起一排排桌子,后面站满了年轻的男女,一手拿着二维码,一手拿着玩具熊。扫码下载应用不仅能拿到礼物,还能在里面用惨无人道的优惠价格买到一切。

  移动互联网的惊涛骇浪袭来。一派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背后,这些App的创始人也说不清楚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那一年的北京,人们的“旧爱”大卖场却人流惨淡。瑟瑟秋风中,无数超市展开了一场场前途未卜的自救。

  马云和王健林的“一亿赌局”犹言在耳,“线上零售”和“线下零售”飙血互殴,究竟谁会跪下叫爸爸,成了机灵鬼儿们在酒桌上的谈资。

  时代的钢铁洪流从来冰冷,炙热的却是每个人的心旌摇动。

  那一年,物美旗下花园路店店长攥着手机,慷慨激昂地给大伙儿开会:

  你们看看,被线上零售冲击,店里销售数据每年都在下滑!很危险了同志们!现在总部把我们接入了多点 App,咱们终于也有了线上销售渠道!每个人都得打起精神,为线上销量做贡献啊啊啊!!

  店长恨不得一句话喷出一个惊叹号,台下的一张张脸却大多写着不解和木讷,仿佛抓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唯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小哥眼睛放光,跃跃欲试,他就是29岁的百货品类经理伊佳。

  当时的伊佳也许并不知道,一颗种子正在他身体里长大,在未来的几千天里,他将成为一个铁血战士,和无数技术宅一起打响这片广袤土地上“超市革命”的第一枪。

  一众勇士的名字,也将随之刻入历史。

500

  (一)“物流暗战”和“超市革命” 

  在讲述波澜壮阔的故事之前,中哥先给你来一个“灵魂拷问”:互联网和电商早在新世纪初就有了,为什么直到2015年左右,才突然给了超市行业一个“暴击”呢?

  在我看来,原因很多,但直接给传统超市迎面一拳的,是彼时出现的一个新兴职业:外卖小哥。

  你可以想象面前有两个滑块,一个叫做“保质期”,一个叫做“物流技术”。他俩的关系是这样的:如果以固定的成本运到每个人手里,保质期越短的商品,就需要越强大的物流技术。

500

  关于这个道理,曾有一个极端的例子,被老哥杜牧记了下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堪称是历史上用最怂的金刚钻,揽的最野的一次瓷器活儿。天天快马加鞭地快递保质期短的荔枝,最后把唐朝都拖垮了,可见不是一般地费钱。。。

500

  于是,在90年代末奠定的“城际配送”物流体系的限制下,生鲜、日用品这类需要即时取用的东西,咱们就只自己客串“快递员”,亲自到超市购买。

  当然,你但凡到了超市,来都来了,就很可能不止买生鲜百货了,锅碗瓢盆家用电器都会看看。

  这也造就了超市的黄金年代。

  如今回顾,2015年那场O2O的盛宴落幕后,无数梦想改天换地的 App 都归于尘土,但却确凿无疑地留下了“骑手”这个新物种。他们组成的“同城配送”系统,大大补足了之前顺丰和四通一达的短板,甭管盖饭炒面还是活鱼生鲜,一炷香的功夫就能给你送到,堪称温酒斩华雄。

  这波操作,让维持了十几年的商业平衡彻底天翻地覆。

  人的本质是懒癌,于是很多电商开始以生鲜和日用百货送货上门作为卖点,瞬间把传统超市的客流吸过去,比七度空间还凶狠。

  终于,这场对超市行业“暴击”虽迟但到。

  故事说到这里,中哥必须提醒你注意一个细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鲜电商”仍然处在幼稚园阶段,虽然掌握了客流,却在供应链上没有话语权。这意味着你在某个App下单,他们大概率还得屁颠屁颠地从超市帮你买回来。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A超市只做线下,不接线上生意;B超市同时做线下和线上,那么 App 就只能去B超市买。于是B超市就会比A超市活得好。

  你看,一场针对全超市行业的危机,变成了超市行业的“内卷”——谁家超市先跑到线上,谁就有了活到下一集的资本。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把超市接入线上不就得了!”怎么说呢,这种理解大体相当于:“想上北大还不简单?好好学习不就得了!”

  彼时,商超行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如果从百货大楼时代算起,那百年历史都有了。

  超市里所有的岗位设置,仓储物流体系,供应链管理,甚至后台系统全部是为线下零售设计的。就像一台部件咬合紧密的庞大机器,轰鸣飞转,你根本不知从哪个齿轮改起。。。

500

  不改就死,改还不会。像不像每个人的人生?

  故事讲到这,遇到了死结。迷雾中终于出现了我们的主角——多点(Dmall)。

  以前我都是以顾客的身份用多点 App,觉得它就是一个“买菜神器”,可以在上面买到当地大超市的生鲜百货,下单之后一会儿就送到,体验还不错。

  只把多点当成一个“买菜神器”固然也没啥问题,但是,我差点错过这个时代的一出大大大大戏。

  多点这群人到底想干嘛呢?

  没错,正如刚才说所,他们想发起一场“超市革命”:用最牛的技术做出全宇宙使用最便捷的系统,帮助普天之下的传统超市完成从“线下独臂侠”到“线上线下两手抓”的史诗级切换。

  问题来了,世界又不是你家开的,凭什么史诗就由你来写呢?

  这里不妨多交代两句。其实,多点是一家带着光环降生的公司——它的创建者名叫张文中。这个人,也正是前文提到的物美集团的创始人。

  有关张文中的故事,恐怕一万字也说不完。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他曾风光无两,又曾蒙冤入狱,而后旌旗十万再度归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商业史上不可忽视的变量。

  张文中的情怀,可以从他曾引用近代企业家张謇的独白中感受一二:“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500

  张文中

  回到当时,物美经营情况并不美丽,作为掌舵人的张文中能感觉到切肤之痛。但即使是在泥沼中,他的改革思路依然是“兼济天下”:仅仅改变物美一家不够,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通用系统,帮助普天之下的超市行业抢滩登陆线上,那才是张謇所说的“有用事业”。

  为了日后和其他超市合作时避嫌,多点必须和物美保持独立。实际上张文中也是这样做的,多点自成立开始就和物美没有任何股权隶属关系,是清晰的两家公司。而且,多点在2015年4月成立之初就拿到了 IDG 1亿美元的天使投资。

  你看,一切配置都是奔着书写史诗去的。

  只不过你懂的,天,从来不遂人愿。。。

  (二)彗星撞地球 

  史诗最难写的部分,其实是开头。

  如今多点的 CTO 杨凯,当时就是受到了张文中精神的巨大感召,从歌舞升平的巨轮京东跳上了多点这条小船。在杨凯的一顿“安利”下,原来团队的干将胡敏和刘鹏飞也选择加入,成为了多点最早的两位研发负责人。

  用当时的眼光看,这群人多少有点想不开。

  本来手下都有百十号兄弟帮着干活,这下加入创业公司,可谓是自寻996——左手画饼招人建团队,右手挽起袖子亲自撸代码。

  不过即便这么苦,他们脸上还是挂着迷之微笑。

  当时我儿子刚一岁。说白了,我是为了将来跟他吹牛积攒素材。等我儿子懂事儿了,我就告诉他:所有人都在用的多点,是当年你爹干起来的,这多带劲!

  胡敏笑。

500

  胡敏

  然鹅,并不是每个技术宅都有一个跟儿子吹牛的梦想。招人的时候,胡敏把一大套改变世界的梦想热血沸腾地讲给应聘的人听,对面听得是云里雾里亦真亦幻,最后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职。

  2015年春天某日,有五个新招的技术人员同时到岗。他们摸进了黑黢黢的小办公室,愣在原地问:我们该干点啥?

  胡敏他们几个“元老”窝在角落里头也不抬地赶代码,指指桌子上的一堆零件:“你们先自己把电脑组装起来吧。。。”

  这五个人都傻了:“改变世界,从组装电脑开始???”

  “第二天,这五个人辞职了四个。。。”胡敏捂脸。

  当时胡敏他们也根本顾不上悲伤,一边没日没夜撸代码,一边继续“忽悠”人上船。事情就是在这样的一片“泥沙俱下”中推进的。。。

500

  多点 App

  每天早晨叫醒技术团队的,其实不仅仅是梦想,还有业务团队的“连环催命Call”。

  当时正是O2O最疯狂的年代,多点 App 上线之后,各种活动拉新,优惠券跟不要钱似的撒出去,立刻换回了好几百万用户注册。

  很多线下超市看到多点 App 上聚集了这么多攥着钱准备消费的用户,眼睛都绿了。。。一百多家超市站成一排,哭着喊着求“翻牌子”——让多点把用户订单砸向自己。

  那场面,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时。

500

500

  当时多点推广的超市里人山人海

  胡敏小分队当时负责的正是多点 App 交易模块的开发。

  讲真,胡敏,那可是见过世面的,以他的技术积累,支撑几百万用户就跟打幼儿园小孩儿一样简单。但问题是,以前的 App 那是上千个工程师协作开发的,今天整个多点全搜罗一遍也就能凑齐三十个工程师——会干是一回事儿,有人干那是另一回事儿。

  当时痛苦极了。我们心里知道应该用什么架构,但那边等着上线,几十个人一个月内就要完成所有功能的开发,根本来不及采用“对”的架构,只能先用土办法勉强顶住几百万人的洪流。

  胡敏回忆这段,苦不堪言。

  你懂的,这样的架构,就像在土坯房上加盖摩天楼,住在里面仿佛日夜打秋千。

  于是,那时的多点 App 被内部同事取了个雅号:“一日三崩”。侮辱性极强。。。尤其要是做个促销秒杀活动,那更是“每日必崩”。。。

500

  聚餐吃到一半就得修系统。。。

  不过,如果把镜头从多点的办公室摇向伊佳所在的物美花园路店,那可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物美接入多点以后,总部就给每个门店下了“死任务”——拉店里的顾客注册多点。

  当时我们百货小组也有任务,每天拉6个人。但其实这个任务很好完成,因为注册就送100块优惠券,这么大的羊毛谁不想薅,一般只要提一句顾客就全家注册。。。

  伊佳回忆。

  当“热情的顾客”遇到了“崩溃的 App”,那很可能是一场血雨腥风。

  有大爷大妈戴着老花镜在店员指导下费了半天劲注册了多点,抢了优惠券,却赶上 App 罢工,那不讨个说法是不会走的。。。

  那几天,店里的同事把顾客闹情绪指着店员鼻子骂的视频发在群里,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原来在纯线上电商,顾客不满意也顶多在网络那头骂你几句,不疼不痒。可是现在面对活生生的顾客,从来没有过的压力一下子就压在我身上。

  胡敏说。

  历史的韵脚从来极其相似,疯狂和危险总是结伴到来。经历过那波 O2O 狂潮的人可能还记得,当时就算是最谨慎的人,对局势的判断都明显过于乐观了。

  2015年底,人们突然发现,O2O 的“美丽新世界”好像并没有到来,很多上门理发、上门美甲之类的 O2O 方向被证明是伪命题。于是,整个行业突然退潮,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一众裸泳者来不及遮羞。

500

  一些当时消失的O2O创业项目(名单很长只截了一部分,图片来自懂懂笔记)

  多点身处其中,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么多真金白银的优惠券已经发出去,眼看钱箱就要见底了,却遇到了行业寒潮,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那个冬天,多点每个人的脑海里都经历了一波巨大的震荡:不是说好了改变世界么,怎么才不到一年,世界就不让我们改变了呢??

  要说“脑震荡”最严重的,还不是杨凯他们的技术团队,而是业务团队。

  当时市场业务的刘桂海就完整地目睹了“惨状”: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对明天的炙热想象都被“速冻”了,人员流失,管理层震动。不过,总还是有人挺了过来,刘桂海就是其中之一,他也临危受命成为了多点的合伙人。

  在我眼里,多点的梦想从来没变过——我们不仅仅是做一个 App,而是想帮助传统超市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技术改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 O2O 的退潮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让我们能沉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节奏磨炼基础技术。

  刘桂海说。

500

  刘桂海

  最危急的时刻,多点被迫结束了和很多超市的补贴合作,唯独留下了一家,那就是物美。

  虽说多点和物美是两家公司,但终归是一个董事长,遇到问题多少有个谅解。不过,也仅限于谅解——要让物美牺牲商业利益来帮多点,那门儿都没有。

  虽然这么说很奇怪,但从胡敏的角度看,业务下降反而让他有点开心。。。因为可算是没人催命了,过去一年欠下的技术债,再不还,就还不清了。。。

  他带着团队开始了一场“补课”长征——大半年过去,总算按照对的方式把系统架构重做了一遍。多点 App 终于可以以金刚不坏之身迎接未来的挑战,身为一个强迫症技术宅,这感觉别提多爽了。

500

  胡敏给我看了两张图,左边是最初的“临时”系统,右边是认真改进后的系统。(连PPT都做得好看了)

  话说,命运这东西确实不可捉摸。

  坐在胡敏对面的另一位技术大牛刘鹏飞,前一秒还在看笑话,后一秒就意识到,“压力”这家伙竟然连招呼都没打,就悄悄骑到了自己头上。


  (三)王者带青铜 

  其实,早在2015年多点刚和各大超市合作的时候,很多巨大的问题就露出了冰山一角,只是被大干快上的激情给掩盖了。

  这下,喧嚣散去,问题一个个都面目狰狞地暴露了出来。。。

  举个例子:

  一家物美超市门店,当时每天接到的线上单量大概有100单,就算每单100块钱,总共也就10000块的营业额,这真心不算多。但是,这些订单却得有专人从货架上找齐,放进袋子里(俗称“拣货”),这活儿谁干?

  超市员工说:我应聘的时候可没人告诉我还要负责拣货,现在凭什么让我多干活?干也行,店长,加钱!

  超市店长说:这钱凭什么让我出?本来店里的经营压力就大,平白无故再增加支出,我得对财务报表负责!这钱爱谁出谁出,反正我不出。

  绕来绕去,最后所有人都看着多点。多点给跪了:我出,我出还不行?

  于是,出现了一幅奇景。一家门店里,有了两套班子。一套班子是原来超市的人马,该干啥还干啥;另一套班子是多点派驻的,专门负责线上订单的拣货。

500

  这是物美的拣货员在工作,他们把订单里的商品找齐,然后分装到袋子里,等小哥来拿。

  这样“井水不犯河水”的模式运行了个把月,安然无事。

  然而,井水终究还是犯了河水。

  线上订单越来越多,还时不时搞个促销。多点拣货员如风卷残云,中午刚过,已经快把超市几个货架搬空了。。。店长脸都绿了,超市最忌讳的就是货架上没货,这顾客进来还以为我们要撤店了呢。。。你们还让不让我做生意了??

  注意,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两拨人“抢货”,本质上却暴露了一个深刻的矛盾:线上线下的“库存数据”没有打通。店长都不知道线上销量,当然没办法准确安排补货。

  最着急的其实是物美总部。线上线下销售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自己还跟自己打起来了。。。于是,物美求助多点,你们能不能帮人帮到底,弄个“数据桥”,替门店把线上线下两拨库存数据打通啊??

  这正中了多点的下怀——毕竟革自己的命谈何容易,让超市自己意识到痛点,才有改变的动力。

  开发数据桥的工作,正落在了刘鹏飞他们的身上。事情进展很顺利,没多久就搞出来了。通过这座桥,多点的线上销售数据会被“塞”进超市原有的数据库中。

500

  你可能关心:这个模块好用吗?我得说:好。又不那么好。

  两边库存数据确实打通了,店长可以线上线下一盘棋地布局了。但问题是,线上系统和线下系统对接,就像是一个王者和一个青铜组队,天上飘来五个字:“妥妥带不动”。

  举个栗子:

  线上每一个订单都包含丰富的信息,例如下单用户的 ID、电话、下单时间等等。但是在线下系统里,很多字段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就像安卓数据线接了苹果的接口,怼不进去。。。

  比如在做“B2C次日达”业务时,需要深度对接线下供应链系统,但供应链系统本身是为企业业务做的。就没有“个人用户”这个字段。鹏飞他们绞尽脑汁翻箱倒柜,终于发现线下系统里有一个字段叫做“客户”(原本的意思是如果有商户从物美这大宗进货,就把名字记在这里)。

  客户、用户,意思差不多。没办法,只好把 App 上下单“用户”的名字填在“客户”这一栏。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客户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老系统的设计最多可以容纳10万条客户记录,可是当时在多点 App 下单的有上百万人。。。

  实在逼急了,我们只好发明了各种骚操作:如果超过系统限制,就把最早下单的用户记录删掉,把新的顶进来。。。至少在多点自己的系统里是完整的。

  鹏飞笑。

  这种骚操作,为后面的事情妥妥地埋下了伏笔,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接着讲故事。

  有了“数据桥”,最开心的就要数店长了,他们手里的销售额大幅上升,美滋滋。店长们算了算账,好像线上销售的利润也可以把拣货员的工资给赚回来,于是慢慢接纳了“后儿子”拣货员,开始由门店给他们发工资。

  泥潭中的超市卖场,总算看到了第一缕霞光。

  渐渐地,超市的基层同事也相信多点这帮人是真诚地来帮忙的,对他们笑脸相迎,主动拿一些“疑难杂症”询问多点了。

  2016年,超市询问多点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早晚高峰的时候,收银台人手不够,排班也排不过来,用户体验特别差,这事儿你们有没有招儿?”

  “当然有招!”刘桂海想都没想就拍胸脯。

500

  回来以后,他把这个问题交给技术团队,大伙儿仔细一研究,发现事情好像比想象中困难。。。

  超市高峰的时候,收银员全部冲在一线,这个时候理论上可以调集补货员、理货员、拣货员来临时帮忙。可问题是,顾客高峰的时候,补货员、理货员、拣货员也全都是一天最忙的时候,根本腾不出手来帮忙。。。

  “那总不能给他们大变活人吧?”一位同事吐槽。

  你别说,多点技术团队最后还真四舍五入研究出一种“大变活人”的技术。

  我们发现,收银台人手不够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顾客“无效等待”的时间太长。后来我们没从“排班”下手,而是去研究能缩短顾客等待时间的黑科技了!

  刘桂海解释说。

  从2016年开始,这群技术宅像哆啦A梦一样,陆续从口袋里掏出了“多点秒付”、“自由购”、“自助购”、 “银秤合一”。。。

  你可能有点蒙,这都是啥啊?其实,这几样东西现在已经在各大超市普及了。只要你最近逛过超市,很可能见过它们:

  比如自由购,就是顾客如果买五件以下的商品,可以用手机自助扫码,直接结账走人,不用跟收银员交互。

  比如自助购,就是在一个自助机器前面自己一件件扫码结账,不仅省去了排队的无聊,听到扫码“滴”的一声还莫名有一种爽感。。。

  比如“银秤合一”,以前你买了需要称重的菜品,需要先在超市内部排队称重打价签,出去结账时还要排一次队收银。“银秤合一”可以做到在收银台结账的时候同时称重,省去了一次排队,无效等待时间也就大幅缩短了。

500

  这是最新款的银秤一体机

  这些设备刚研发出来的时候,物美一些排队严重的店铺就迫不及待地安装了。结局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收银员排班系统,这些“机器人”代替了收银员的一部分工作,高峰时期基本不会排队了。。。

  你估计会说:这个改进很好啊。我还是那句话:好。又不那么好。

  问题又出现在后台系统上。收银系统是有并发上限的——所有柜台的POS机同时结账的数量就是整个系统的上限。身为一个收银系统,有多少POS机我就设计多少并发量,这很合理吧,根本没有理由去吐槽。

  然而,接入了自助购、自由购之后,意味着整个超市的顾客都可以在同一时间结账了。这下可好,又出现了“王者带青铜”的局面。高峰时段自助购使用的人很多,动不动就把店里的收银系统给挤挂了,结果就是:所有人都结不了账,原地等系统重启。。。

  这,也为后面的事情妥妥地埋下了伏笔,我们这里还是卖个关子。接着讲故事。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你见识过好东西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超市的店长们,有机会接触线上、线下两套系统,再木讷的人也会发现两者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线上的系统能够对商品销售数据做计算,可以自动推荐补货策略;还能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做精准营销。

  可是线下的系统,只知道每天什么货卖了多少,连是谁买的都不知道;线下印宣传单搞了一波促销,也不知道享受了这些优惠的人到底是新吸引来的顾客还是本来不优惠也会来这买的顾客。。。(这句话有点绕,但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线下系统也要这些功能!多点那帮人肯定会做!”店长们信心满满地提出要求。

  鹏飞他们又做了一堆“桥”,把精准营销系统、选品系统和旧系统的数据连通。

500

  可是,旧系统盘根错节十几年了,胳膊腿都老化了,新系统从老系统里面提取数据的时候得小心翼翼。一旦读取和对接太频繁,老系统立刻死给你看——又是“王者带青铜”的感觉。

  你看,这么一会儿,我们已经说了三次“王者带青铜”。。。

  鹏飞每天都气鼓鼓的:为啥我们的“线上新系统”总要受困于“线下老系统”的局限呢?就不能从头到尾写一套“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完全替换掉老系统??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超市的后台系统究竟有多复杂,水究竟有多深,他完全两眼一抹黑,怎么可能说写就写。。。而且,就算能开发出来新系统,超市又凭什么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替换成你这个未经验证的新系统。。。

  不过,老话说得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500

  刘鹏飞

  (四)吃螃蟹 

  时间挺进到2018年,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多点,那就是:好起来了。

  在和物美合作沉心打磨技术的这两年,多点渐渐恢复元气,决定重新“出山”——App 又重新接入了很多商超,在全国各地交了不少超市的好朋友。

  这一年,多点也召开了第一届合作伙伴大会。

  在大会上,一位超市老板揪住 CTO 杨凯,不停碎碎念:你们做了这么多“补丁”似的模块,为什么不搞一整套系统,把我的后台老系统给全部替换掉呢?

  仔细一问,原来他们遇到的问题比物美严重得多——老的后台系统在报废的边缘疯狂试探,别说什么商品计算精准营销了,恨不得读一个数据都要五分钟。。。

  正好,他们的老系统买的是国外的软件,授权还有不到一年就到期了,想趁这一波直接升级到最NB的系统算了,所以才追着杨凯问。

  “你们的系统只要敢上线,我就敢用!”这位超市老板斩钉截铁。

  杨凯回来之后,把这个事儿跟团队一说,鹏飞立刻来精神了——这不就是他私底下设想过的方案吗??

  “这个事儿,咱们能干!”鹏飞举手。

  这群技术宅终究还是轻敌了。整整三个月后,鹏飞发现,这玩意儿越做水越深,尤其是做到了超市财务系统,涉及到“动态成本核算”之类的专业领域,不是科班出身根本搞不懂啊。。。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鹏飞只好厚着脸皮去找朋友——物美的 IT 团队。物美老系统这么多年都是由 IT 团队维护的,所有的财务原理和系统痛点他们都最清楚了。在鹏飞的不断睡服下,物美同事终于同意参与新系统的研发。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技术宅会财务,同样谁也挡不住,这下系统开发极其顺利。

  2019年春天,技术团队就捧出了热乎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Dmall OS。

500

  这是“Dmall OS”手机端的界面。

  超市老板说了,新系统只要做出来他就敢用。现在系统出来了,100多家门店都摆好姿势等着部署呢。

  这时候,反而是鹏飞心里打鼓了:“毕竟新系统还没有经过实战验证。100多家店一起切换系统,万一出什么毛病给人家超市搞得结不了账,把我卖了估计也赔不起啊。。。”

  “哥,咱能不能一个店一个店地切换?”鹏飞试探着问。

  “来不及了,100家一起切!”老板说。

  “不能节奏慢点么。。。”鹏飞不死心。

  “咦?你的系统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老板问。

  “没,没,没问题,100家就100家!”鹏飞咬牙。

  那几天,鹏飞脑子里每天都有两个人在掐架,压力山大。

  由于这个项目太大了,最终汇报到了多点董事长张文中面前。张文中本身就是技术大牛,而且这么多年物美也切换过核心系统。他一看到项目详情,马上警觉了起来——超市切换系统就像给人做“开颅手术”,哪里是一个新手医生上来就能搞的?

  他赶紧把这群愣头青按住,然后在高层会议上给出了一个替代方案:要换系统可以,从物美开始。

  物美的同事上一秒还笑呵呵,下一秒齐声“纳尼??”

  就这样,物美稀里糊涂地被绑在了多点的“革命战车”上。。。物美领导层选来选去,推举了一个最适合“吃螃蟹”的门店——物美中关村店。系统切换日期就定在了2019年的六一儿童节。

  彼时中关村店的店长不是别人,正是四年前听到“线上销售”眼睛放光的那位百货经理——伊佳。

  遥想2015年,伊佳拼了命帮店里推进线上改革,在“大促”的时候好几次都是自己跟着面包车送货送到半夜十二点,是个纯纯的狠人。

  2016年,伊佳调任成为了当时亏损的中关村店店长。新官上任,他一顿创新改革,整肃清理团队,中关村店重装开业,线上销量直接翻倍,线下销售直线上升——三个月时间,中关村店扭亏为盈。

500

  2016年双11大促,订单爆棚到无处安放。

  正是一拨又一波神奇的操作,让他成为了物美的明星店长。这些事迹总部领导都看在眼里,把他的店当做试验田,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听说自己的店要吃螃蟹,伊佳炒鸡激动,但听说改系统后所有店员使用的软件都要换新,操作方式完全颠覆,他也突然压力山大。毕竟店里老小都等着工资吃饭,万一系统用着不顺,影响了大家的收入,这队伍不好带了呀。。。

  区域经理看出了他的顾虑,直接转达了董事长张文中的原话:如果系统出了问题,中关村店可以接受关店,店长不用背损失,所有店员也按照平均工资和绩效发钱。

  要知道,物美这么多年,哪怕遇到再困难的局面,也从来没有关过一天店!听到这句话,我大概明白了总部下了多大的决心。

  伊佳对我说。

500

  物美中关村店


  (五)决战中关村 

  2019年5月27日,盘点组进驻中关村店,伊佳一夜没睡,上万件商品的库存数据他一一签字,这些数据,将会被一字不差地导入新系统,成为那颗新火箭的燃料。

  之后两天,多点同事开始进驻超市,把一些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例如前置仓数据报表、磅秤系统、电子价签系统调通待命。

  5月31日夜幕降临,中关村店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卷闸落下,CTO 杨凯,包括胡敏、鹏飞在内的几大负责人悉数到场,几十位多点和物美的技术同事站在空荡荡的卖场,为最后的切换做准备。

  当时负责统筹系统迁移的项目经理是洪楚贤,她特意给我找出了当年的项目实施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有100多项动作,这些动作都要在一夜之间做完,就像在追光下跳一支华丽连贯的舞蹈。

500

  洪楚贤

  上万件商品的数据导出旧系统,导入新系统。各个模块的对接次第开始。

  时针一圈圈转动,洪楚贤的表格上一个个打勾:POS机连通、配置;库存系统连通、配置;账目系统连通、配置;优惠促销系统连通、配置。。。每调通一个系统,现场的同学就去拿一件商品真的扫一下,确认无误。

  镜头转向远处的多点办公室,那里灯火通明,测试组的同学在远程跑着繁复的测试用例,保证连通后的系统万无一失。

  凌晨5:00,迁移接近尾声,所有人都期待着最终的连通测试。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店里的网络挂了。。。

  由于门店的网络以前只用于每天上传一次经营数据,网络完全够用;现在需要实时上传下载数据,小水管跑着大水流,就非常不稳定了。

  胡敏把商品放在扫码机前,横竖就是扫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那种感觉,就像高考时做不出来题一样。董事长说让我们放手去干,哪怕闭店也可以。但是我们不能真给搞闭店了啊。。。

  胡敏回忆。

  谢天谢地,在物美IT同事的努力下,网络终于调通。早晨6:00,系统联调通过。。。洪楚贤表格上的最后一个勾打完,长出一口气。

500

  我拍了一张当时的项目实施表格,敏感信息就打码了

  为了心安,她还自己跑去用自助结账系统买了东西。

  “买了一盒口香糖,我记得很清楚。”洪楚贤笑。

  晨曦降临,多点的技术人员退到角落。

  7:00,超市大灯轰然亮起。伊佳出场,所有店员列队,听店长训话,跳操,唱歌,喊口号,声如洪钟,气势磅礴。洪楚贤他们这些技术宅哪儿见过这种阵势,本来就一夜没睡,现在又被震得一愣一愣的,恍如置身仙境。。。

  7:30,卷闸升起,开门迎客。

  大爷大妈从四面八方如约赶到,冲向最新鲜的蔬菜生鲜区。

  接下来的事情就热闹了。。。

  开始几单结账还算顺利,每个人的嘴角都不自觉地扬起来。直到一个大妈拎着一袋海鲜走向收银台。。。

  收银员扫了三次,弹不出支付界面,多点这群人一拥而上,给大妈吓了一跳。他们一边远程联系后台待命的技术人员解决问题,一边琢磨着现场解决方案。

  谢天谢地,他们发现这个条码在自助结账的机器上居然可以正常识别,赶紧好说歹说哄着不明所以的大妈去自助收银台结账。

  又是平静的一刻钟过去,一个大爷拎着一捆葱出现在收银台。这个是要先称重再结账的,可是“银秤一体机”又闹罢工。。。胡敏他们百米冲刺上来查看问题,物美的店员也百米冲刺,不知从哪搬出了一个磅秤,手工噼里啪啦打码,几秒钟就给大爷结了账。

500

  大牛们悉数到场,站成一排。(最右边扶栏杆的就是 CTO 杨凯)

  后来又有一个阿姨,冲着优惠价买了一袋蔬菜,结果扫码时发现并没有按照优惠价格结账,阿姨一下子就不干了。鹏飞上前查看,阿姨越掰扯越激动,揪着鹏飞,不弄好就不放他走。

  鹏飞那时候还有10086个事情要处理,实在没办法,最后从兜里掏出10块钱:“阿姨,这十块钱我先帮你掏了。。。”

  那天,如果你作为顾客光顾物美中关村店,除了发现一些戴着眼镜的人可疑地窜来窜去,也感觉不出太大的异样。谁知岁月静好背后,有人正死去活来。

  就这样,过了中午,局势好转了不少。半天没有问题,这群大牛已经困得瘫软在地了。。。

500

  实在太累了,高级总监许彬坐在地上睡着了,被同事们偷拍。

  然而,表面的平静,不代表万事大吉。两天之后,店员突然发现,仓库里的储备货物好像不够了。

  仔细一查才发现,由于很多人系统使用不熟练,货品卖完之后没有正确清消库存,导致系统自动补货出现了极大误差。

  眼看货架要空,店长伊佳紧急调货,店员们只好悄悄用纸壳箱顶在第一排货品背后,伪装成满满当当一切如常的样子。。。

  要说伊佳这个“小白鼠”店长,那几天可是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地方就会给他来个“大惊喜”:

  比如以前的系统里,某些生鲜我们进货单位是市斤,结果新系统里的单位变成了克,订货员没反应过来,多定了500倍,幸亏那兄弟第六感爆棚,检查了一遍;

  还有成箱出售的常温奶,卖出去一箱16袋,结果库存只消了一袋,晚上盘点发现数对不上,赶紧追查库存。

  伊佳回忆。

  原本店员想添加什么功能应该交给店长统一汇报,但是面对顾客的投诉,有时候一着急店员直接揪住多点的技术宅就提意见,才不管中间有什么需求汇总、产品论证、架构设计等等一万步流程呢。

  就这样兵荒马乱地过了两周。

  突然有一天,店里出奇地和平,顾客满意地挑商品,留守的多点技术员坐在那里监控系统。店员各司其职,只有店里的音乐流淌,什么都没有发生。

  多点这群技术宅知道,这事儿成了。

  上天给伊佳的惊喜更是姗姗来迟。以前的旧系统是德国的,大伙儿连去德国怎么走都不知道,要想添加什么功能门儿也没有。现在好了,多点的办公楼就在两个路口之外——想要什么功能尽管提,做不出来算多点输。

  仅仅用了一两个月,销售实时报表,商品优化建议,补货推荐各种功能就猛扑过来,不仅以前梦寐以求的功能有了,连以前没想到的功能也有了。

500

  这个大屏幕上显示的就是实时销售报表,各个维度的表单还有很多。

  让伊佳最开心的,是他终于可以“移动办公”了。

  以前数据都在内网系统里。要做报表,就得坐在办公室里好几个小时。于是,坐在办公室里就担心卖场出问题,在卖场巡视又惦记回来做报表。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回好了,所有销售报表、排班计划一键生成,全部汇总在手机里,店长可以一边巡店一遍观测数据。

  哪怕店长不在店里,销售情况和人员到岗情况也都一清二楚,可以像远程下棋一样运筹帷幄。

500

  这是智能排班系统。

  伊佳还给我看了一个他喜欢的神奇功能。

  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是由总部统一设计的。以前每次总部调整货架之后,都要打印成设计图纸,交给门店执行。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不说,一通巡查下来发现,经常摆错摆漏,合格率还不到20%。

  现在用了新系统,总部把设计图直接下发到理货员的手机上,他摆放完成后,拍照上传,人工智能就自动判别了哪里有错误,理货员必须调整好,才算工作结束。

500

  左边是摆放示意图,右边是店员摆好之后拍的照片,系统自动判定每个位置上的商品有没有摆错。

  伊佳和我聊天的时候,正赶上4月1日“大促”。

  要是以前,这种情况下我根本离不开店,你看现在我还能和你谈笑风生。

  他笑。

  2019年“中关村大捷”后,物美又马不停蹄地把更大的联想桥店系统进行了系统更换,随后的半年多,整个物美体系数百家门店全部完成了“Dmall OS”的替换。

  哦对了,一直焦急等待的那位超市老板,也终于在2019年下半年完成了新系统的替换。

  幸亏在那之前我们在几个合作商超做了测试,大量的纠错、适配已经完成。现在回看,如果当时直接切换哪位老板的100家门店,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鹏飞说。

  其实,就在2019年左右,全国大多超市都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老旧系统已经根本满足不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需求了,如果不更换就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了。于是,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波巨大的超市更换系统的热潮。

  超市们环顾四周,好像除了多点,也没有谁可以提供这么完善的系统了,那还犹豫啥,就买“Dmall OS”吧。

  多点这群人,当初开发“Dmall OS”仅仅出于技术宅的执拗,却不小心踩中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风口。

  聊天中,刘桂海给我讲了好多“Dmall OS”的客户,都是非常著名的超市、便利店、专卖店。

  有一家便利连锁店,经过慎重考虑,把自研了十几年,已经更新了好几代的系统切换成了“Dmall OS”;还有一家连锁超市,本来已经预定了德国的系统,突然得知了“Dmall OS” 的存在,之后董事会召开了几次会议,重新对两个系统进行评估,缴纳了违约金切换到了“Dmall OS”。

  只不过鉴于客户敏感,我没办法把这些商超的名字一一列举。这么说吧,如果你生活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有90%的可能性去过由“Dmall OS”支撑的超市或便利店。

  如今这么多令人尊敬的连锁超市用脚投票支持 Dmall OS,证明了六年前我们的愿景没有错。虽然中间经历了太多难以言表的危机,但结果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很骄傲。

  刘桂海说。

  2020年春天,一波无人预料的疫情来临。

  所有人都像身处2015年的迷雾中一样,重新戴起了口罩。但超市行业的寒冬并未卷土重来,很多多点的用户还记得,那时候人们可以网上下单,然后去超市门口的取货区拿商品,无需任何接触。

500

  疫情期间北京某个多点的提货点。

  适应疫情的功能火速上线,让多点圈了一波粉。

  从物美的数据来看,疫情时线上订单最高占比超过了40%。正是这一颗颗萝卜白菜一斤斤猪牛羊肉凑起来的订单,在最危急的时刻支撑了这家超市的运转,也撑起了无数城市中人们的生活。

  在疫情中,多点 App 没有出现故障。这几年间,在胡敏他们默默的努力下,多点 App 的系统架构已经换成了最坚固的“地基”,面对订单洪流翻倍,也如堤坝挺立。

  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宅们潜心构建了六年的代码,成为了这个世界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而这,还远不是故事的结束。

  如果把视野拉开,横跨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你会发现一场更为宏大的“军备竞赛”。


  (六)这可能是一场“人民战争” 

  中哥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城市最大的超市是什么?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无论神马种族肤色年龄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沃尔玛。

  有趣的是,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人回答大概率是不同的。湖南人可能会说步步高,河北人可能会说北国超市,胡建人说永辉,北京人说物美。

  这个区别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

  在美国超市行业爆发的时候,路网和物流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物流成本只占商品总成本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一家超市可以大规模调动成本最低的货源,从而制霸全国市场。

  而在中国超市行业爆发的时候,商品运输还要依靠山路十八弯的国道,冷链鲜配更是无从说起——物流成本占据了很多商品的成本大头。所以很多生鲜产品只要出了本市本省价格上就毫无竞争力,只能在本地销售。这就形成了“本地超市割据”的局面。

  理论上来说,各地都有自己的超市,这件事儿也没啥不好。但是,到了数字化时代,这样的割据局面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500

500

  比如,去年沃尔玛年销售额达到5500亿美元,绝对利润相当可观,可以眼睛都不眨地砸几亿美金开发最先进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超市系统”;而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超市,年销售额也只有1000亿人民币,只有沃尔玛的三十五分之一,超市是个薄利行业,即便销售1000亿,利润也不过才几亿。

  假设你是中国超市的老板,你也不会把一年的利润全砸进去,搏一个前途未卜的“数字化系统”。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在中国,一套适用于所有超市的数字化系统的出现比美国更为艰难。但是,完成不了这个跃迁,中国零售行业的生产效率就可能长期被卡在一个尴尬的低位。

  难道我们就永远甘于做其他人的手下败将吗?

  至少多点这群人还不甘心,他们在尝试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

  刘桂海告诉我,多点已经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几十亿人民币。反过来,从2020年“Dmall OS”开始大举商业化以来,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大量超市接入进来,又用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多点迅速回血。

  从本质上讲,这相当于我们正在用“众筹”的方式建设了一套属于零售行业的“最强大脑”。

  无数超市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品牌,却有机会通过自由联合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巨大超市的一部分,经营的效率不断提升,顾客买到的商品可以不断降价。

  几十年蚂蚁雄兵,一朝终于聚成大象。虽然梦想尚未完全实现,但似乎看到了“人民战争”的熟悉剧本。

500

  告别伊佳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小事儿。

  小时候,他曾经去了一趟家乐福,看到店员穿着旱冰鞋在货架间穿行,觉得这工作简直是太酷了。于是,十几年后他第一份实习工作就选了一家超市——物美。只是万没想到,从实习入坑,一直在这个行业干到了现在。

  “最终,我还是没穿上旱冰鞋。不过,我用上了高科技。”伊佳笑。

  伊佳正在目睹超市行业的史诗巨变:店员正在变得年轻化,也更专业化,连他自己也被危机感追着跑,每天在多点后台的“学么”模块学习 Dmall OS的新功能。

500

  这是多点同事做的一些线上基础课程,为的是超市员工可以更好地上手。

  “我经常听人跟自己小孩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超市打工。其实我特别想告诉他们,超市早就变了,想来超市必须好好学习。”他说。

  一个事实是,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就不是枪炮相见的一场场“热战”,而是哪片土地上的人民能生活得更有尊严的一场场“比美”。

  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零售效率”是这场比美中一个非常基础和严肃的指标:它标志着一个社会可以用多低的成本把所需的物资交付到所有需要它们的人手里。

  我猜作为顾客,我们最关心的不是超市的品牌,也不是超市的盈利,而是有关商品本身的种种承诺——每一件商品无论从线上还是线下购买,都是同样的质量,同样便宜的价格,同样优质的售后服务;每一件商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要可以从渠道到货源,追踪到每个责任人,拿到满意的处理结果。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群人正在试着用技术把这一切变成现实。

  据此我相信,技术二字带给人们的尊严,是坚固恒久的,是值得被书写和铭记的。

500

全部专栏